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西方婚礼文化的对比研究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中西方婚礼文化的对比研究

陈佩琪

(山东政法学院 外国语学院/系,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婚礼,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也是两个家庭的结合,更是文化和社会的结合。婚礼是个浪漫而温馨的词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婚礼表现形式也必然不同。由于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当然这婚礼,也就有所不同。但是文化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融着存在。

[关键词] 婚礼文化;习俗;服饰;时间地点;内涵

每个女孩心中都有一个美丽的梦,那就是拥有一个完美的婚礼。婚礼是一个人一生只能经历一场的最重要的仪式。就像《诗经》中的说的那样,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2无论古今中外,婚礼都是个浪漫而温馨的词语。而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婚礼又是不同文化下的具体体现。由于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当然婚礼,也大有不同。下面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具体对比一下中西方婚礼。

一、 中西方婚礼习俗禁忌

中国自古就讲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礼自古代起就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据《礼记昏

12

陈佩琪:1996年,女,安徽省淮北人,山东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14级英语本科一班。 《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义》3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所以我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整套婚礼文化。古时结婚仪礼,是从“六礼”(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迎亲)演变而来的。而这“六礼”中又有不同的规定和禁忌。就说这纳采,男方需遣媒人去女方家中提亲,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双方认为门当户对,就可互换“庚贴”(年龄、生辰八字)压于灶君神像前测神意。如三日之内家中无碗盏敲碎、家人吵嘴、猫狗不安等情况并且庚帖保存完整五损坏,则请算命者“排八字”,看年庚是否相配、生肖有无相克。认为周全后开始谈论婚事相关事宜。再说这迎亲,到了迎亲日,花轿出门之时,需要备齐净茶、四色糕点供“轿神”炮仗,大红灯笼开路,沿途吹响。但是新郎不到岳父家迎亲,而是由喜娘为使者,持名贴前往。花轿临门后,新娘需要哭别母亲,母亲嘱咐祝颂新娘。特别是婚后孝敬公婆遵从丈夫。一切完毕后方能上轿,由兄长抱上轿,起轿时,女方家放炮仗。新娘兄弟随轿行,叫做“送轿”。在此之后更有跨火盆、踢轿门、拜堂、交杯等等。

相比以上我国古代婚礼习俗的繁琐,大多数人认为西方婚礼肯定是简洁不少无非是穿了婚纱在教堂里对着上帝宣誓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

在西方国家中,关于婚礼有四字:旧、新、借、蓝。这旧是指由母亲传下来的婚纱,头纱或首饰,代表母亲希望将自己的幸福传递给女儿让女儿也能幸福下去;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如衣裙,饰物,鞋子,象征自己要抛却过往开始新的生活;借是指婚礼上可以向任何人借东西回来,尤其有说法是从富裕亲友借来金银放在鞋内,可以给未来带来财运;蓝是指新娘衣饰或者花束最好有蓝色装饰,象征着新娘的纯洁和贞操。而婚礼进行时还有讲究,在婚礼进行时,新娘一定要站在新郎的左边,因为西方古代尤其是古罗马时期讲究骑士精神,而骑士通常佩剑于右侧。而婚礼时一旦有人争抢新娘,新郎就可以捍卫新娘拔剑

3

《礼记·昏义》:《昏义》是《礼记》第四十四篇,因该篇论述士昏礼的意义,故名。

与其决斗并将其击退。而现在的习俗是婚礼必须定制结婚蛋糕,据史料记载也是源于古罗马时期。通常婚礼结束时,人们会在新娘头上折断一条面包,将面包屑洒在新娘头上(面包的原料小麦象征生育能力,面包屑则代表着幸运),新人必须食以糖霜。这样演变而来就形成今天的结婚蛋糕了。由此看来,西方结婚习俗并不比我国简洁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中西方婚礼时间地点

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原因有二,其一部落之人结婚困难,本部落多为近亲属,所以大多从外掠夺而来。而掠夺时间就大概在黄昏人们松懈之时,其二是因为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能带来好运,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而结婚需要挑选一个合适的日子,谓之黄道吉日,双方父母们一般提前就会从黄历上挑选好结婚的日子。大吉之日不仅有对以后婚姻生活的祝愿之意,还寓意着工作前途一帆风顺事事顺心。到了这一天,作为人们一生最重要的日子之一,中国人的婚礼是尤其隆重热闹的。古代的时候,有条件的男方女方都会在自己家里或是酒楼里摆上上好的酒席宴请亲朋好友们。这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般身份越显赫,婚宴越隆重,排场越大气。在当代中国,为了方便新人一般会在酒店设宴众人。并且请司仪等主持调和气氛,将排场弄得很大,突显婚礼隆重、热闹的特点。西方人也会特别挑选日子结婚,不过由于文化差异,西方人的好日子也与中国不同罢了。但在地点方面西方人的婚礼一般是在教堂或者是草地绿茵等比较静谧优美的地方举行,井井有条,宾客众人庄严肃穆。新人在上帝的面前宣誓,突出庄重和圣洁,没有中式婚礼这般热闹。

三、中西方婚礼礼服

谈到中式婚礼礼服,大概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凤冠霞帔。凤冠霞帔出自元·杨显之《潇湘

雨》4第四折:“解下了这金花八宝凤冠儿,解下了这云霞五彩帔肩儿,都送与张家小姐妆台次,我甘心倒做了梅香听使。”但是凤冠霞帔也指古代贵族女子和受朝廷诰封的命妇的装束。凤冠霞帔是明朝才广为被接受为的婚礼礼服。一般多为红色,代表吉祥喜庆。以前历朝历代礼服也多为红色,已成定制。预示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唐代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 和微之》中咏道:“虹裳霞帔步摇冠, 钿璎累累佩珊珊。”讲的就是这凤冠霞帔。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珍珠华美凤冠。凤冠头饰金珠步摇,尤其绮丽。翟衣对襟在中国文化里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上面密布着左右对称成双成对的锦鸡祥云图案,则象征着婚后夫妻生活的美满和乐。新娘在婚礼当天需由母亲将发髻挽起,代表从窈窕少女转为人妇。婚礼当天,新娘子以红色头盖蒙面,又叫“障面”或者“遮面”,象征着新娘的童贞和纯洁。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国家婚礼礼服多为白色婚纱,但白色在中国古代尤其禁忌,只有丧事之时才穿白色,披麻戴孝。但白色在西方寓意纯洁欢乐。天使就是洁白的翅膀,代表了好运。自古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欢庆。1850年到1900年之间,白色亦是富贵的象征。到了本世纪初,白色所代表的纯洁意义更加深远。因为西方认为白色与童贞有关,所以婚纱礼服多为白色,象征新娘的纯洁无瑕。但在西方中世纪之时受阶级统治的限制,婚纱只能被贵族阶层富贵之人穿戴,贫民没有资格穿婚纱。直到近代,封建主义的逐渐废除与消灭,婚纱才广为流传。

四、中西方婚礼的内涵

婚礼,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两个家庭的结合,也是文化和社会的结合。中国儒学讲究“仁和”,婚礼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在祈求家庭平安,国家兴盛,社会和谐。著名民俗学家高巍认为的传统婚姻中体现了的中国向往“天地人和谐”的理念正是这样。早到伏羲女娲结合征求上天的同意,再到以八字相合相克结合,以及各种婚礼仪式,都体现了希望万事平安和祈求和谐。

4

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解下了这金花八宝凤冠儿,解下了这云霞五彩帔肩儿,都送与张家小姐妆台次,我甘心倒做了梅香听使。”

传统婚礼中有必须具备的器物饰品,比如新娘嫁妆中要有剪刀、痰盂、尺、片糖、银包皮带、花瓶、铜盆及鞋、龙凤被、床单及枕头、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等物。同时在物品安放,语言方面也有诸多禁忌。但这并不像平常解释中说的那样是“不吉利”影响新人,而是因为在传统观念中,这样的表现是一种不和谐,不仁和圆满,所以成为禁忌。再者,婚礼中多用的礼器也反映了“和谐”的思想,以及对上天的重视。锣鼓、唢呐、笙这些乐器多以吹奏响声明亮的喜庆曲子为主,与丧事的悲戚阴郁不同,以反映婚姻本身的欢乐与隆重。我们自古以来就相信人生于天地间,应融于天地,与天地之道相对和,与人为善。中国人的婚礼,正体现了这样一种社会文化心理。

在体现仁和的同时,婚礼的方方面面也表现出了我国封建制度下的森严等级。婚礼的摆设,礼服,仪仗,设宴等等,士农工商各有不同。士为最高,商人最低。这正是我国自古重农抑商的重要体现。

与中国相比,西方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宗教。因为离不开神的存在,所以婚礼也在教堂里举行,在神的见证之下互相宣誓,在神的庇护下求得永恒,严格虔诚的依照神的教义信任承诺并将彼此生命赋予对方。

宗教对人们心灵的掌控根深蒂固,这一点从中世纪以来的天主教统治就可以看出来。天主教使信奉宗教的人十分敬畏各种宗教教条,在重压下不敢反叛和摒弃,对于对婚姻的界定和教义阐述同样是惟命是从,并延续至今。因为他们始终在心里有一个信仰,这种信仰使他们对神仰慕敬畏,自然遵守一切。这方面在新郎新娘婚礼上的誓词中也能找到佐证。对于西方人来说,婚约不仅仅是两人相爱的结果,更是是一种盟约,意味着一种结合。《圣经》5说“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所以,西方人一旦结婚,就

5

《圣经:创世记2:24》:Therefore shall a man leave his father and his mother, and shall cleave unto his wife, and they shall be one flesh.

大多忠实于对方,很少分离。

五、小结

在中西方婚礼文化方面虽然有诸多的不同与冲突,但是文化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融着存在。现在的婚礼上,中国也穿起了洁白的婚纱,也接受了上帝的祝福,轿车代替了轿子马车。而西方也尝试着穿起了凤冠霞帔盖上了红盖头,在父母双方的互相祝福下走进殿堂。相信这样好的融合还会继续进行,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文化只有相互融合,才能继续发展。中西方婚礼文化也会在这样各自带有民族特色的继续交流发展中延续传承下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