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编号:2-7 学科特色课 综 合 活 动 课 《寻访家乡变化》教学设计 宛城区黄台岗镇张竹园小学:刘军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寻访家乡文化》教学设计
【活动设想】
家乡是一个亲切、温馨的字眼。家乡的文化传统可以反映家乡的历史风貌、文化背景;家乡的风景名胜体现了家乡的自然美;家乡的特色产品或产业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而且也体现着当地的民风民俗,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它们的历史渊源、经济价值、文化底蕴,值得广大青少年学生了解和探索。这种了解和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审美意识并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由热爱具体的家乡到热爱抽象的祖国,这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必由之路。
【活动目标】
1.通过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风景名胜、特色产品和产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
解家乡的文化,领略家乡自然风光和家乡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利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大胆地对事物作出判断,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培养学生做21世纪的社会人,促使学生在本课程的积极参与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课程内容】
分组活动
【活动准备】
【活动内容及过程】
【活动方式】
第一组: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
学生参与考察活动和实践活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大方地与人交流,积极、自信地参与活动,并引导学生精心进行活动策划。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
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2.开展考察活动
①考察家乡的著名建筑及其特点与由来。
②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
③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④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
⑤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3.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
以下一些活动形式可供参考:
①学生编写《家乡民间故事》、《家乡风俗习惯》、《家乡风味小吃》、《家乡名人故事》等小册子,提供给有关文化部门、旅游点。
②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张挂在家乡显眼处,宣传自己的家乡。
③为社区群众策划一次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
到图书馆查书、把资料抄好、制成一本活动成果录。
第二组:寻访家乡的风景名胜
1.开展此项活动事先需精心组织策划,教师要给学生相应的指导。
2.教师要事先与风景区景点管理部门取得联系。
1.实地考察景点(拉法山、红叶谷等),了解其具体情况,并收集一些资料,如:图片、照片、绘画、景点文字介绍等。
2.开展我为家乡旅游宣传和服务活动。
3.组织学生交流、思考,分享收获,并分组写出考察报告。
4.将调查报告、学生的思考整理成建议书,送交各风景区及其管理部门。
实地考察、活动记录、讨论、交流、整理
第三组:寻访家乡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
培训学生访问的礼仪和技巧;调查计划的格式;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等。
1.根据初步活动意向,让学生回家展开自由调查,通过询问亲戚朋友或政府部门,
了解本地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本地传统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花岗岩、大煎饼等)。
2.商讨调查计划。
3.调查,整理资料。
4.宣传家乡特色产业。
①要求学生制作广告宣传画,评出优秀宣传画张贴于街道合法宣传点。
②建议学生设计产品包装并评优。
讨论、交流、整理、询问、考察或问卷调查
活动实施
1.组织形式:此项活动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或了解,进行调查或考察,实践活动形式较多,宜以小组活动为主,可让学生自由结合成10~15人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在总结评价阶段,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活动。
2.教师配备:需配备专职指导教师一名。
活动成果展示与汇报
1.展出的成果:心得、所获知识和照片等。
2.制作的广告宣传画和所撰宣传文章。
3.学生的变化:带队教师所记个案。
课后反思:
综合实践评价的重点在于学生是否积极参加、亲历活动与实践,在于学生是否在活动中形成积极体验、获得真实感受并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情怀。而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具体知识。在本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高,不足之处为因为农村小学生搜集资料有限,给学生预留的搜集资料的时间过短,造成本节课搜集资料内容还不够丰富!
对刘军老师综合活动课的评价意见
综合性活动是六年级学生接触的一个新的全新单元,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怎样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这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针对本节课,我们认为有以下优点:
一、掌握住了课程目标。掌握课程目标,这是提高效率的前提。本课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通过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摘引资料的出处。显而易见,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定位是十分明确、具
体的。主要体现了如下特征:首先,突出综合性,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同时也包括跨学科领域内容的综合,学习方式的综合等。其次,强调实践,因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实践是第一位的。再次,体现自主,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己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教师明确并掌握课文综合性学习的这些目标和特征,是指导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第一步。当然,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课程标准也只是提出一些列举性的建议,其阶段目标仍然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语文教师留下很多的创新空间。
二、综合了各种能力的培养。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等重的一个项目,把它列入语文课程标准之中,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这一基本目标,努力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当然,语文综合性学习除了学习内容、课程目的综合之外,还包括学习方式的整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毫无疑问,语文综合性学习其实为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听、说、写这“三合一”创造了必要的情景,提供了明确而富有意义的话题;同时也为学生课外阅读圈定了一定的内容。综合性学习的这种听、说、读、写不是独立的,也不是互不相关的,而是杂糅在一起,有机地交错进行。学生通过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提高和发展了语文水平。本节课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三、非常注重活动的过程。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并不是单指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水平,而是提出一些学习活动及其要求,实际上主要指“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把这种
过程纳入了目标体系,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习活动的结果,而且更应当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过程也就是一种隐性的目标,有人称之为长远目标。专家提醒我们:“过程就是目标。”“综合性学习过程就是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过程。”显而易见,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比所要追求的结果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注重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参与程度、态度。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每个学生都主动、积极地投入其中,就为提高综合性学习效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当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一、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中,除了给予学生有效指导外,还应给予学生多一些鼓励,特别是一些学困生,哪怕活动过程的一点点进步和收获,都应充分肯定。要努力给予引导,多一些关怀,更需要激发、激励,不要仅仅在活动结束后来甄别优劣。
二、要重视活动评价
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努力在组织、指导上狠下功夫的同时,还应构建一种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机制。这是确保综合性学习顺利开展的保证。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更多的要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而且把它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因为每一次活动的评价主体是学生,评价对象也是学生,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思考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谈体会、谈收获、谈不足。在学生自我评价基础上还应对同学进行评价,评出本次学习活动的优秀。综合性学习重在过程评价,但也不能忽视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主要指活动结束进行的,针对汇报交流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评定。
宛城区黄台岗镇张竹园小学教导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