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学参考 教学时空 利用传统文化,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广西北海市第七中学(536000) 郑小英 文言文历经了几千年的洗礼,积淀了中华五千年文 化的精华,承载着璀璨的人文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 重要载体,于漪老师形象地称之为“渗进了民族睿智的 中华文明的地质层”。进人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更 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诗经》中对纯朴爱情的歌颂, 对统治者残暴荒淫的批判;《离骚》的浪漫主义气质;《史 记》的深邃宏博……但长期以来,学生视文言文为“老虎 猛兽”,一谈到“之乎者也”便大感头痛。到底怎样才能 摆脱文言文教学的尴尬,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呢?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尝试着充分挖掘、利用传统文化来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而提升了文言文教学的 有效性 说》等;高二年级的《逍遥游》《陈情表》等;高 年级的 《报任安书》《屈原列传》等。这些篇El既体现了中华民 族五千年文明史上辉煌的文化成就,也传递着优秀的传 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语文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课文中所 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用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 生、影响学生。在具体的文本学习中,以传统文化激发 学生兴趣的切人点可以是介绍作者、写作背景、课文中 的某个细节、某个词语、某一句话,介绍名人诗词、有关 故事等等。我在教学《勾践灭吴》时,为了让学生把握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j千越甲可吞吴”的勾践在 困境中不气馁、不沉沦的英雄气概,让学生了解文种“行 成于吴”的外交才能,我搜集相关史料,介绍了春秋末 利用传统文化,激活文言课堂。让学生喜欢学习 文言文。大凡学生,都愿意博古通今,希望自己有丰厚 的文学素养,语文教师应充分抓住学生这一好学、好表 一、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摩擦的史实,以 及越国所采用的“美人计”,让学生在趣味学习中开阔了 视野。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文言文教学若能讲求“乐”,用灵活生动的趣味教 学方法使学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就能让学生产 现的心理,充分挖掘,利用文言文所蕴涵的传统文化,让 学生在思维中与古人产生共鸣,激起学习文言文的兴 趣,吸取其文化精华。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承载传统文化的篇章,比 如,高一年级的《寡人之于国也》《劝学》《阿房宫赋》《师 电七 七 电七 七电七 电电电 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传统文化可以 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很有意义的激发点。 电电电电电々々电々电 电七电 々电 七电々々々 就是说,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认识文本、理解文本、创新 文本中实现“视阈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 撞”、“情感的交流”等,这就是阅读课中的“涵咏” 三、语文阅读是咀英嚼体。涵咏体悟是一种美好的 享受 例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诗人在诗中 朴素 自然、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了诗人避开达官贵人车马 的喧扰,远离污浊的现实,在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中找 到了归宿,有了自由、恬静的心境的情景。教学时我们 可以通过“读——品”来完成本诗的教学。 语文能力的形成有一个积累、发酵、沉淀、生成的过 程,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需要耐心、毅力、坚持, 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乃至更长的时间,这是语言本 身规律所决定的。温教授说:“事实证明,那种对阅读有 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咀英嚼体,即语感的培养。阅读 课中我们可以在诵读中渗透语感、点评中渗透语感、模 拟中体会语感、想象中丰富语感等。例如,《鱼我所欲 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兴趣,有比较广的阅读面的学生,语文底蕴会比较厚实, 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句子多么形象深刻!多一些 这样的品味和涵咏,自然会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全身心的阅读。让学生读 出作品之美 思维比较活跃,他们在高考时能考出好成绩。” 读文章是生活中的乐事,我们应该把『刺渎作为一种 基本的生活方式,人的一生如果能与书相伴,那她一定 是幸福的。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挤fH 一如果没有细读,就没有涵咏,也就没有成功的语文 课。首先,作为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对话, 只有细读、默读,学生才能进入作品的世界,形成对话; 点时间来给学生阅读,让学生得到熏陶、感悟、体验, 达到涵咏的最佳效果。 其次,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主要表现在给学生足够 的时间去阅读教材,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鼓励学生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敢于并善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 作适当的评价。 44 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刘宇帆) 中学教学参考(J一旬)2Ol1.1o总第100期 f 教学时空 ZHONGXUE JIAOXUE CANKAO 二、有效设计与传统文化有关的问题,激起学生的 挑战欲望,让学生在传承古代文明中找到一种成就感, 从而找到学习古文的乐趣与方法。学生是学习主体,只 有让他们真正动起来,方能使文言文学习取得最佳效 果。教师要在无疑处生疑。有教师在教学《琵琶行》时, 在小序中拈出“铮铮然有京都声”中的“京都”二字让学 生探究:“京都”对自居易来说意味着什么?有着京都之 声的琵琶乐曲对白居易来说为什么如此动人心弦?问 题一出,立刻“逗”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随之达 到了高潮。学生通过讨论,得出这样的结论:古代士人 大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情壮志,而唐代 的都城长安则是他们梦想实现的地方。此时的白居易 虽然被逐出这个权力的中心,暂时性地在山水间找到了 寄托,但是有心报国,壮志难酬的忧伤一直是他心上的 伤痕。这里的“京都之音”自然让他回想起了往昔的岁 月、心中的梦想,所以才会感到乡音一般的亲切,进而才 有了最后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样引导学生深人思考,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肯定 与保护,便会勇于表现自己,以更高涨的热情参与到学 习活动中来。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进经典、解读经典, 从而认识社会、品味人生。 三、淡化文言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界限,回归真正 的母语教学,在母语教学中感受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 化,从而有效获取文言知识。台湾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南 怀瑾教授在接受一次访谈时说:现在一般的人都“太过 年青现代化了,根本不知道过去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有多 么的轻松愉快,使儿童们在歌唱舞蹈的气氛中,达到文 化教育的水平。古人所说‘弦歌不绝’,就是这种境界”。 所以,回归母语教育的传统就是要重视朗读和背诵,这 也是我们感受传统文化很重要且有效的教学方法。 周振甫先生在《怎样学习古文》一书中,列举了从古 代的王勃、骆宾王、李百药、刘慎虚等,到近现代的章学 诚、康有为、梁启超、陈寅恪等数十位名人从小大量读 书、背书的例子,说明了“对古文中的字,要有全面的懂, 还是非熟读背诵不可”的道理。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 可以用“声”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声” 中体悟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从而有效获取文言知 识。引导学生多样诵读,一是“忘乎所以”式朗读,走进 文本,忘掉自我,与人物同呼吸,与经典相融合,读出个 体独到的体悟,读出属于自己的东西。二是教师范读, 学生跟读。毕竟,文言文字少意深,音单义广,教师还是 很有必要先作引导、示范,明确停顿、语气、语调、情感后 再让学生诵读。三是恢复无句读诵读。古籍本就没有 标点,恢复古籍原有面目,增加挑战性,有利于进一步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自觉地感受传统文化。 四、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拓展传统文化,为写作整 理和储备有效素材。高中阶段的文言篇目近百篇,它包 含的历史时段自先秦到明清,绵延数千年,可以看出我 们整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史,汇集有儒、道、法、墨、佛诸家 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精华。我们可以进行整合,以便 在实际教学中着重强调,学以致用。 《陈情表》中,李密的拳拳孝心感人至深,荣华利禄 轻若云烟;《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负荆请罪”的佳话更 体现了精诚团结、共御外敌的合作精神;《触龙说赵太 后》中,赵太后终于割舍母子亲情,以国为重,堪称表率。 这些零星偶然的历史事件无不蕴涵着中华民族一贯的 价值取向,闪现着传承久远的优秀品质,这对价值观念 尚未成熟的学生有着教育意义,并且是极好的写作素 材。《劝学》中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 以成江海”为喻,阐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病梅馆记》 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顺应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性;《秋水》 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察人知己、统观全局的观念;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强调了类比联系、迂回推理的重要 性。这些朴素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最具民族性的内容。所以,我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注意 进行整合,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整理和储备有效素材。学 以致用,印证了“教材就是例子”的说法。 五、加强中学文言文的有效教学,需要语文教师自 身先成为文化人,成为学生有效学习文言文的积极引领 者。语文教师要想成为一个文化人,就要把自己浸泡在 文化氛围中,这对于一位以语文安身立命的人来说,应 该自觉把它作为人生的一项修炼,程翔、于淤、陈日亮这 些老师就是如此。钱理群教授在“陈日亮语文教育思想 研讨会”上,就呼吁语文教师们要像陈日亮老师那样“做 一个语文学家”,“首先要对中国的汉语有一种‘文化渴 求’和融人生命的把握……掌握汉语,尽可能达到精通。 教语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传达‘语文的兴味’, ‘所谓语文的人文性,常常就是调和在这样一种兴味之 中,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在文言文教学 中,我们语文教师首先应成为文化人,做学生的榜样,成 为学生有效学习文言文的积极引领者。 文言文中包含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在每篇课 文中我们都能找到相应的精髓。我们应该把这些古文 精品用整体的眼光来审视,挖掘文言文中传统文化的教 学魅力点,让学生轻松、愉悦、积极主动地学习文言文, 达到“增强底蕴,提高修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雪梅.文言文有效性教学探微[J].语文教学 通讯・高中刊,2009(12). [2]蓝海洋.文言文教学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DB/ OI ].http://www.docin.corn/p--101907064.htm1. (责任编辑刘宇帆) 45 : x ckyy@163.co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