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宝庆(今邵阳)人。幼年在私塾读书,
12岁考中秀才,16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受到梁启超的赏识,并建立起深厚的师生友谊,后入上海南洋公学。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于1899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
1900年蔡锷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他将原名“艮寅”在改名“锷”, 意为“砥砺锋锷,重新做起”。蔡锷报着“流血救国”的志愿复去日本学习军事,先入陆军成城学校,后又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他思想活跃,成绩突出,与同学蒋方震、张孝准,同被称为“中国士官三杰”。
蔡锷
1904年初,蔡锷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等地训练新军。1911年蔡锷在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当时,全国革命气氛浓厚,蔡锷虽未参加同盟会,却受到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的影响,暗中与同盟会保持联系,对革命党的活动给予同情和协助。他向同盟会员保证:一旦发生革命,一定给予“绝对同情支持”。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蔡锷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于10月30日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蔡锷被推举为起义军临时总指挥,起义胜利后被推举为云南军政府都督,时年29岁。蔡锷就职后,积极更新人事,革除弊政,使云南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后为矫正军人干政时弊,自请解职。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时,蔡锷持支持态度,但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使蔡锷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1915年11月,蔡锷为进行反袁潜逃回昆明。1915年12月25日,云南通电宣布独立,唐继尧任云南军政府都督,组成护国军三个军出师讨袁。蔡锷为第一军总司令,率部在四川击败优势袁军。
护国运动时的蔡锷将军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为大总统,于1916年7月6日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省长。但这时蔡锷因患喉结核,病情恶化,他草草处理了川省善后事宜,即去日本治病。1916年11月8日上午,因医治无效,病逝于日本福冈大学医院,年仅34岁。
蔡锷遗体由日本运回,1917年4月,以上将军行国葬于岳麓山白鹤泉故负笈之地,黄兴的墓地与蔡锷的墓地相邻。当一位再造共和的革命元勋去世的噩耗传开后,举国上下沉痛哀悼。孙中山先生于病中为其写了挽联,送了花圈,在致蔡锷的挽联上写道:“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梁启超的挽联为:“国民赖公有人格, 英雄无命亦天心。”杨度的挽联:“魂魄异乡归,如今豪杰为神,万里江山空雨泣; 东南民力尽,太息疮痍满目,当时成败已沧桑。” 张謇的挽联:“非若辈可嗤,英名万古江流在; 慰我民以笑,侯船两旗风泊之。”
蔡锷的遗著编为《蔡松坡集》(《蔡松坡先生遗集》)。
张灵甫题赠的《蔡松坡先生遗集》 蔡锷将军手迹
蔡锷在短暂的一生中,顺应了历史潮流,为了救国救民,积极学习军事理论知识,投身革命运动,响应武昌起义,出任云南军政府都督,恪尽职守,忠心为国。在讨袁运动中,他为了维护共和,首举义旗,抱病参战,表现了他坚定不移、临危不惧的精神和为国为民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
蔡锷智勇双全,得人有节,兼知战略战术,有古名将之风,民国军人弄权,而视权力如敝屣者,惟锷一人而已。历史学家李剑农写道:松坡“历岁治军南省。光复之初,开府滇中且二年,未尝为身谋。盖棺后室家萧然无长物,尤是为当世军人楷模。”作家陶菊隐说:“自民国以来,武人解兵柄,棠爱犹存者,蔡松坡一人而已。”
古人说名满天下,谤亦随之,可是蔡锷却打破了此例,他的生死成败,不论是友是敌,是新是旧,莫不对他由衷称道,理由很简单:蔡以天下为己任,却不以天下为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