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翻译历史及翻译理论简介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l9卷第3期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9月 我国翻译历史及翻译理论简介 李晓莉 (陕西省人才交流中心,西安710061) 摘要:以时间的发展为主线,介绍了我国翻译的实践史,概括了各个时期的著名的翻译家,以及他 们各自的翻译主张,而后介绍了我国的翻译理论的几大方面。 关键词:翻译历史;直译;意译;传神说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462(2006)03—0053—02 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光辉历史,从 东汉桓帝时期的安世高开始,已经有了翻译经书 的活动。早期的翻译只是民间的私人事业,到了 苻秦时代,释道安主持设置了译场,翻译事业出现 了一大进步,成为有组织的活动。从隋代到唐代, 是我国的翻译事业高度发达的时期。北宋时期, 尽管也兴修了译经院,但规模已远不如盛唐。明 万历年间到清代“新学”时期,出现了一批有影响 的翻译家。“五四”是我国翻译事业的分水岭,“五 东汉桓帝时期的安世高(波斯人)翻译了《安般守 意经》等三十多部经书,而后,娄迦谶(月支国人) 也译了十几部经书,其译笔生硬,晦涩难懂,大概 是直译的缘故吧。娄迦谶与弟子支亮,以及支亮 的弟子支谦号称“三支”,都是当时翻译很有名的 人。支谦的《法句经序》中已有了较为直接的谈论 翻译的文字,提出了译事之不易。第二阶段:从苻 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翻译由私译转为官译。 隋朝,上林园里设置了翻经馆。苻秦时代在释道 四”以前是以翻译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和文学 安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由于其不懂梵文,所以 作品为主,“五四”之后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 主张严格的直译,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观 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 点,释道安认为翻译应力求符合原文原意。译场 翻译理论的研究始于汉代佛经的翻译,译经 设置期间请来了鸠摩罗什(天竺人),鸠摩罗什一 大师在翻译佛经的同时,也在探索翻译理论。中 改以往直译的翻译风格,主张意译,他的译作有 国古代时期对理论的讨论就是直译还是意译。公 《法华经》、《金刚经》、《中观论》、《十二门论》、《百 元三世纪支谦,及后来的释道安为翻译理论的研 论》等三百余卷,为我国的翻译事业奠定了基础。 究奠定了基础。清末以来,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 南北朝时期真谛应梁武帝之约来到中国,译了四 进人了蓬勃发展的时期。五四以前是翻译理论的 十九部经论,对中国的佛教思想有较大影响。隋 开创时期。 代由于历史较短,译作并不多,其中有释彦琮,梵 我国翻译史按时间顺序大概可以分为古代、 文造诣很深,认为译者应该:(一)“诚心爱法,志愿 近代、现代、当代四个部分: 益人,不禅久时”;(二)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 古代从先秦时有关翻译零星的论述到清乾隆 专执“;(三)“耽于道术,澹于名利,不欲高炫”。第 初年《番清说》为止。这一时期我国的翻译以佛经 三阶段在唐朝。唐代,主要译者多为本国人,他们 翻译为主,而佛经的翻译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 除了精通佛理以外还精通梵汉两种语言,其译作 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译者主要是外籍僧人 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两个阶段。加上 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 唐朝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这一阶段的译经活动 译”、“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西 达到顶峰,出现了玄奘、不空、义净等著名的僧人 汉哀帝时期,有一个叫伊存的人,到中国口传一些 译经家。一代翻译巨匠玄奘,在十九年间译出了 简短的佛经经句,但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翻译。 七十五部佛经,提倡翻译应以“信”为主,并首倡音 收稿日期:2006—08—23 作者简介:李晓莉(1977一),女,河北威县人,陕西省人才交流中心代管人员。 ・ 53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Journal of HaMan PobCechnic College Sept.2006 译与意译原则。他提出的翻译标准“既须求真,又 须喻俗”意即“忠实,通顺”,对今天的翻译仍有指 导意义。他与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为我国三 大佛教翻译家。 近代翻译史起于鸦片战争止于“五四”运动, 这一时期的翻译家主要有林纾、严复。 林纾(琴南),由于本人不懂外文,其翻译作品 删减、遗漏之处甚多,他的作品主要有《巴黎茶花 女遗事》、《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述》、《王子复 仇记》。严复(又陵),1898年提出:“译事有三难: 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 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信:即意义不背原文; 达: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雅:是指脱离原文而片 面追求译文本身的古雅。他在翻译实践中所遵循 的也是:“与其伤雅,毋宁失真。” 现代翻译史从“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 成立。“五四”以后中国译坛又陆续涌现出一大批 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大家,其中有很多都是著名 的文学家,如鲁迅、胡适、林语堂、茅盾、郭沫若、瞿 秋白、朱生豪、朱光潜等。 鲁迅主张“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力 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风姿。”针对有人所谓 的“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提出了“宁信而 不顺”的原则,译作有《死魂灵》、《毁灭》等。 瞿秋白认为翻译是可以做到又信又顺的。 林语堂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第一,忠实标 准;第二:通顺标准;第三:美的标准。关于忠实 标准,他提出了共有四义:第一,非字译,即译者对 原文有字字理解的责任,而无字字翻译的责任;第 二,须传神,译者不但须求达意,而且须以传神为 目的;第三,非绝对,译者所能谋达到之忠实,即比 较的忠实之谓,非绝对的忠实之谓;第四,须通顺, 即以句为本位,须完全根据中心文理,译者必须将 原文全句意义详细准确地体会出来,然后将全句 意义以中心句法译出,使其成为符合中文语法的 中国话。关于美的标准,他认为:理想的翻译家应 将工作作为一种艺术,尤其翻译文学作品,更不可 不注意文字之美。 傅雷的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实际上与“信” 的标准并行不悖。 以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而闻名的朱生豪提出了 意译的必要性和重要特征,主张在必要的时候,可 ・54・ 以采取意译。 朱光潜认为翻译一本好书比写一本好书难得 多,就难在“信”上。原文不达不雅而译文又达又 雅,是不信;原文即达又雅,而译文不达又不雅,也 是不信,达雅是通往信的途径。 我国佛经翻译史上始终存在着意译还是直译 的问题。直译,就是在合乎译文语言全面规范的 情况下,译文刻意求真,通过保留原来形貌来保持 原作的内容和风格;而意译是指在忠实原文的前 提下,摆脱原文结构的束缚,使译文符合汉语规 范。 传神说是我国翻译理论独具的特点。茅盾认 为:在神韵与行貌不能两全的时候到底应该是重 神韵,还是重形貌,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 失形貌而留神韵,文学的作用在于感人,而感人的 力量恐怕还是在于神韵的多,而寄予形貌的少。 译文要不能保留原文的神韵,难免要失去许多感 人的力量。 董秋斯发表了《论翻译理论建设》一文后,中 国译论开始了有目的的建立体系,开始了“转型”。 期问傅雷提出“传神”、钱钟书提出“化境”,又为传 统翻译理论增添了光辉的一页。文革期间,翻译 工作基本停止。80年代后半期,谭载喜等人主张 “必须建立翻译学”呼声日益高涨。 到了1990年,刘宓庆的《现代翻译理论》出 版,译界公认此书为现代翻译理论体系建立的标 志,传统译论也就圆满地划上了句号,取而代之的 是科学的、成体系的现代翻译理论。 总之,我国的翻译经历了约两千年的发展历 史,从不完善走向完善,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其问 出现了大批的优秀翻译作品,而理论研究也形成 了自己的系统体系,而且经过人们的努力会更加 完善、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1]郭著章.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 社,2005 [2]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研究出 版社,2003 [3]井茹.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系统[J].黑龙江教育 学院学报,21904(3) [4]沈苏儒.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8. [责任编校:孙爱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