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 法 演 练
——高考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题
河南 牛茂林
中国古代诗歌讲究炼字,这是诗歌语言鉴赏中的精彩内容,更是诗歌整体鉴赏的重要切入点,高考诗歌鉴赏命题对此情有独钟。下面归纳几种方式,或许会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一、提示赏析
直接从诗句中确定关键字,并且点明鉴赏方向,要求考生进行赏析。例如:
2004年浙江卷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 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案:“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解析:试题第一题指定“空”为鉴赏字,鉴赏方向是“表情达意”。联系诗句环境,应该注意诗句意境的营造和诗中人物形象的感情抒发。
2005年上海卷题
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HT]
[注]谪仙:李白。
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答案:化静为动,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解析:题中有古人的评述,但是不是针对这首诗的,而且方向也不明确。结合这首诗的特点,应该从写景特点以及写景方法上考虑。
二、自主赏析
这是从“提示赏析”中分化出来的,也是直接从诗句中确定关键字,不过并不明确鉴赏方向。例如:
2004年全国卷Ⅱ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 縠皱:绉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阕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绉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 :试题第二问指定“闹”字要求进行赏析。由于这是写景的诗句,又紧承前面有关写景问题而来,因此回答时要注意围绕该字在意境构造上的作用进行分析。
2005年天津卷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其 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 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答案 :“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解析 :结合诗歌的特点,应该从写景特点或者写景方法上考虑;当然,从思想感情方面鉴赏也是一条途径。就答案来说,并没有涉及后者。
三、搜寻赏析
试题并不确定赏析用字,而是要求考生自己从诗歌中找出符合一定条件的用字,然后进行赏析。
2004年福建卷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要求考生寻找的诗歌赏析用字一般是诗歌中的关键字。本题寻找的要求是“最能体现诗人感情”,并且指明在诗歌的第三、四句,用以降低难度。由于这首诗是写景诗,因此符合要求的字应该是具有情景交融效果的字,当然非“凉”莫属。
2003年全国卷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HTH]答案[HT]:“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解析 :该题引入了“诗眼”的概念,不过由于进行了解释,所以并不算太难。从第三联“2—1—2”的节奏来看,不难断定“诗眼”字分别为“咽”、“冷”。和前面例子相似,这也是一首写景诗,所以在赏析时仍要注意从意境入手。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理解这两句诗时需要能够分析诗句的句式结构。
四、比较赏析
针对诗句中的某个字,试题提供来自不同版本的用字,要求考生比较两个字的表达效果。由于往往不限制赏析角度和没有固定答案,因此解题时思维不妨开阔一些。
2004年辽宁卷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案 :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解析:该题要求比较“晓”和“绕”。上阕写景,因此还是要多从意境着眼去分析。
2004年湖北卷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
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答案: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邈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
解析 :该题要求比较“失”和“阔”。也是写景诗,所以还是要多从写景特色和意境营造着眼去分析。从答案可以看出诗歌的韵律也应该成为考虑的范畴。
五、借鉴赏析
试题提供一例赏析,要求考生仿照这种赏析形式进行赏析,试题涉及的考查点会比较多。例如:
2005年湖南卷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答案: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的急切期待。
解析: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情,所以对“望”的鉴赏也应该从此入手。试题提供的赏析例子着眼于抒情的作用,因此解题时也应该着眼于此。
对以上几种炼字命题方式,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其特点。高考古代诗歌赏析命题材料主要是写景诗,所以炼字针对的鉴赏角度不外乎以下三种:一是诗歌写景的作用,二是诗歌抒情的作用,三是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的作用。不过就是有的命题明确了赏析的角度,有的没有明确赏析的角度而已。
一尘语:名师的评讲,气魄宕放,厚重从容,字字得来皆不易。但高考复习并不是泼墨写意,讲究大意境和大感觉,而是工笔,其中任何细节都省略不掉。踏实备考,稳重答题,才能得到最终的成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