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中国翻译理论的历史民族特色和历史发展脉络,从翻译基本理论研究和革新本体观念方向展望了当代中国译论发展方 向。在多元互补基O上,用现代理论话语阐释传统译论思想,在一体三环基O上,使翻译研究成为多学科、多层次、全方位的综
合研究,为新时期翻译理论拓展译学资源和理论创新做出积极贡献。关键词:中国翻译理论 四个时期 发展一、 引言我国译学理论的发展大致与翻译史相对应。翻译史主 要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是从佛经翻译到明清科技宗教翻
译论著作《繙清说》,由乾隆初年魏象乾所著,可称为我国
最早的内出版研究单篇专著%(二) 晚清民初译论译的古代时期。二是晚清明初的译论。三是民国时期。四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翻译是语言文字最直接的表现形 式,语言文字最能体现民族特色。翻译理论的发展,不能抹
晚清时期最早对翻译问题发表较多论述的是冯桂芬,
在《采西学议》一文中论 和《论译书
翻译业的重要性,并最 !雅在论著《论译书之法》议创翻译所% 国译著
去民族的特色,也不能割断历史的脉络,深化理论的发展, 需要横向的引进,也需要纵向的继承。'中, 科技译 一对科技翻译的% 所著& 翻译书院议》中提出 议的标准,二、 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四个时期(一)古代译论时期与现代等值翻译理论接近%梁启超在万言《论译书》中出翻译内容、译一、翻译人才的翻译三义%这一时期 最 出的译论
延 的佛经翻译活动为古代译论留下的理论!三国时期支谦所著《法句经序》指出:
出了中国近代最 译
的“信达雅”翻%译理论% 时期 要性, 为译 应与
对 翻译 的“名物不, 不; 事不易,也 出“
, 。”
去出译中人物的心理 、分类、
、 书、
期质派的译学观点。 时期的道安提
、
在《译书 例》中 的 进一 民国时期的翻译 为翻译思想的成
、专,三不易”,指出翻译佛经
翻译不易%后 人
、版 的译书 % 以 三 三 例,这一时期的译学思想%(三) 民国时期译论面目,三 出“厥中”的翻译
,
最先提出 表现文文体与语趣的
文
%的一 中法%多是文学 , 在 几 时所著& 论》是 我国历史 一 1式翻译论著% 中最著的是 “ ”的论,出 % 并国翻译 特的《论翻译的 》,并探 译等
为一 的佛经翻译应
% 初 末清初的翻译掀起 书%
% 代% 出“韵译”,朱自清 译名的文的韵不可丢出“五不翻”,音译即不翻之翻,他具体出了五种不翻的
译字译,胡语言,译直法, 分译, 译,译,译和译% 创性
提出“韵译”,翻译学 % 神韵, 化 中国
译,言细语,华言雅俗,直语密语“六例”%既佛经翻译,明 对译学的 在与的“硬译”思想,不的语言翻译《 士 %二翻译高潮,中教士罗明坚'译序中语言% 》,口授,华人笔录的《天学圣录》是教士在华译著的一
后,徐光启在与利玛窦合译的《几
出“求知,求真理”“抓重点、抓急需”的翻译思想%李之藻翻
,并用莎士比亚的众多形象和戏剧旋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译 一西方逻辑学译著《理探》,并将自己的翻译称 这一时期对翻译 最大的两位翻译家是傅雷和钱为创译%王徵帮助金尼阁修订了文字韵学专著《西儒耳 资》,将西语言、科技、哲理三类书籍分别称为“资耳 目”“资手足”和“资心”之书%这一时期出现了一部精彩的
钟书% 出翻译精和 的思想,认为翻译不可按照字 搬,应 的精 貌和 特征,提出 :似不形似的翻译% 钟书 诱、讹、化表 自己-26的翻译观#诱指翻译在不同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引诱 翻译生态 境, 原文 译文、译者 作者、译
读者对爱好不同文学#讹指原文和译文之间的距离,译文 难免失真和不贴合原文的地方#化指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
者与读者、译文与译文化及译者 的和 ,做出最 化,使译者身心皆融于翻译生态环境中。方梦境界,既不能让译文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 之 译学在 过程中形“一体三”的格局和 # 一就译学本体,这译学
原作的风姿#千百年来不可动摇的基三、对当代中国译论发展的展望(一) 重视翻译基本理论研究中国当代学者在古代和近代学者研究基础上对翻译
础# 一 本的内, 言学及分支学科 起来。二环是内环之外的中环, 学、思维科学、心理学、信息论和 学 起来,译学研究综合学科过。三
指翻译的文化研究, 翻译 、
基本理论作了进一步研究#辜正坤从翻译标准方面提出多 、 、意 形,例如元互补的 ,即翻译标准一 对标准、最高标准钧态全面合,翻译研究 综合研究。
多学科、多层、全方的译论的相关
和 标准 的标准 , 了 一的标准观# 可 理中国
在《翻译论》中从翻译的本质、过程、意义、因、矛盾、 、“失本,三不”等作为理论来源本论 作 翻译标准, 方 代译学的 , 和理论 , 学科的多元 , 展,使译学理论能
,“信 ”方面对翻译的基本
代译论
作了全方的 #当的研究#中国译学转换意 翻译研究
中
学科的本,从方、方和 翻译理论中 多维的伸和多 的 #理论的 、古 互 、多元 合, 提四、结语从古代译论的理论和 当代译论的 和 , 学者 中国
中国 译论中最 和 的理论,
合, 出 语境中
、
代译论和 代 , 让 译论在 代代的 和 的基础, 不 续和的翻译理论#
的 。“ 代的 , 代的的 , 能真正, 理论 ”(*,2016)。期国的 和学科
对翻译提出提出了 高的, 真研究 了 高的 , 对翻译人 展理论资源、
。总之, 期翻译学学科 该视学科能、
本体观、强化学派意识,从
因 , 中国翻译理论的 印、张佩瑶
国 译论、中国翻译学译论、翻译 各种资源#中国 学者如陈福康、王宏 学科 做出的贡献。译论想,用代理论话 原代合在来的理论并尽可能寻某种契合点,让
参考文献:[1] Gentzler, Edw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M]. London: Routledge, 1993.一起,解释新的翻译现象(蓝红军,2018)。此外,在翻译史 基础研究方面,对于翻译的存在、翻译形态、翻译主体、翻 译思想的 变化规律及这些 反映出的本质 还[2] Nida, 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Lei
做出清细微的研究#因,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应该
den: E. J. Brill, 1964.[3] 陈福康.中国译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继续学习借 方翻译理论的思想,充分利用好中国 ;译论这一资源#(二) 革新本体观念社,2015.[4] 方梦之.中国译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2013:18.翻译研究一门开放性的综合性学科,需要借助相关 学科的学术分 和完善,言学科、维学科及他人 文学科的迅速发展,给翻译学科带来了多新的思想、观念
[5] 蓝红军.从学科自觉到理论建构:中国译学理论研究 (1987-2017)[J].中国翻译,2018(01):14.和术#翻译研究 他学科的合给翻译学理论注入例 如鲜的 #谢天振的译介学翻译学比较文学的交
[6] 罗新章.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7] 王宏印.文学翻译批评论稿!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叉 合,翻译学跨域的 果。译介学关注的不
出版社,2006.[8]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
言层面的 综观的
, 两种言在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落、变#胡庚申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了形、增添、扩伸 文)[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519/c64094-
研究。生态翻译学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28361550.html,2016.5.20.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