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详解】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和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两种制度”,国家的主体坚持,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所以,“原则”指一个国家,“灵活”指。所以B正确;ACD与题意不符。排除ACD。综上故选B。2.B【分析】试题分析:【详解】此题考查的是西欧城市的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课本所学,10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工商业迅速发展,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级逐渐形成。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选择答案B。3.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作用,A项正确;《中华临时约法》是1912年3月中华颁布的性文件,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年颁布的正式,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1950年颁布的指导土地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4.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情况下,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放弃厚禄,回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被称作“状元实业家”。故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5.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1月,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召开,会议由英、法、美三国操纵,战胜国各自怀着不同的目的参加会议。法国意欲控制欧洲,英国想维持自己的世界霸权,美国雄心勃勃地要称雄世界,日本要乘机巩固它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地位。1由于各自的利益诉求不同,会议中矛盾和冲突迭起。选项A符合题意;华盛顿会议调整英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开罗会议明确宣告:在战争结束后,日本必须将东北三省、和澎湖列岛归还给中国;雅尔塔会议决定成立联合国;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6.B【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知识的识记。1914的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在欧洲,参战国家30多个,新式武器飞机、坦克等在战场上使用,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B符合题意,故选B。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7.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继而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从1929持续到1933年,持续4年,使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1/3,国际贸易减少2/3,失业人口达3000万以上。所以ABD项与题意不符,C项符合题意,故选C。8.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帝国主义之间为了争夺霸权,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英德矛盾。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力量对比变化,形成争夺霸权,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欧洲帝国主义国家间主要有三对基本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法德矛盾是争夺欧洲霸权;俄奥矛盾是争夺巴尔干;英德矛盾是世界范围争夺海外殖民地,是最主要的矛盾。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9.D【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来往,A项不符合题意;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唐朝和吐蕃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B项不符合题意;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教,他们同汉、蒙等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C项不符合题意;戚继光抗倭,是戚继光抗击日本倭寇的事件,属于国与国之间的战争,D项符合题意;故选D。10.C【详解】依据题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筑了都江堰,工程由“飞沙堰”、“分水鱼嘴”、“宝瓶口”组成。“分水鱼嘴”使江水从两边分流,用于灌溉、2分洪;“宝瓶口”引内江之水入之流,用于灌溉农田,所以都江堰的作用主要是防洪、灌溉,故C项符合题意,ABD项不符合题意。故应选C。11.B【详解】1945年召开雅尔塔会议,会议内容:彻底打败德国,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决定成立联合国。苏联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B项正确;华盛顿会议与“作出了战后成立联合国的决定”无关,排除A项;波茨坦会议与“作出了战后成立联合国的决定”无关,排除C项;第一届亚非会议与“作出了战后成立联合国的决定”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2.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主义集权的政治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的是由皇帝任命产生;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开创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基本模式。选项C符合题意;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后,将君王的位置转给自己子孙的传承制度,A排除;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赐给亲属和功臣,分封他们为诸侯,B排除;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建立了行省制度,它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D排除。故选C。13.D【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党的奋斗历程,自1921年中国党诞生后,中国党带领中国人民奋斗了28年,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胜利,使中国真正成为自主的国家。所以答案是D。【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的兴起·中国党的诞生14.A【详解】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的意大利,15至16世纪扩展到欧洲其它地方,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据\"这场运动起源于14世纪中叶的意大利,传播于欧洲,被认为是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及所学知识可知,“这场运动”是指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选项A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这场运动主要是指思想上的,没有涉及资本积累、工人运动、城市化,所以排除BCD。15.D3【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9月,在湘赣边界举行。军受挫后,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1927年10月,在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6.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史称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外友好往来的突出标志,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17.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故B项正确;A项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它没有改变我国的土地公有制,更不可能改变我国的社会性质,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排除C项;美国罗斯福新政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和发展,没有改变美国的资本主义性质,排除D项。故选B项。18.C【详解】依据题干“在二战期间,如同在一战期间一样,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民主、平等和民族自决的宣传”,可见自由、民主、平等和民族自决的进步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运动发展,一战是帝国主义争霸战争,二战才是反法西斯战争,故A不符合题意。启蒙运动的兴起是在17世纪,时间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依据题干“在二战期间,如同在一战期间一样,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受到了同盟国关于自由、民主、平等和民族自决的宣传”,可见自由、民主、平等和民族自决的进步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运动发展,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战争规模的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9.A【详解】根据材料“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汉辟的丝绸之路时称”可以知道,这一“主轴”线指的是丝绸之路.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卫青、霍去病出击北面的匈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班超经营西域是在张骞之后,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窦固、窦宪出击4匈奴”与材料相关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0.A【详解】1947年3月,二十多万人,大举进攻陕甘宁区。当时在陕北的西北野战军与敌人相比,众寡悬殊,主动撤离延安,、周恩来等撤离延安后,率领和总部一直转战陕北,指挥战争。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进行了多次战役,粉碎了对陕甘宁区的重点进攻。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1)在战争中失败后盘踞(或国内矛盾所致或国共两党内战造成的)。21.(2)“”(或和平统一,);,(3)可以有自己的。(4)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愿望。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强大.我们要坚决同一切势力作斗争。【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造成材料一中母子长期分离的原因是在战争中失败后盘踞。(2)为解决,我国制定了“”的基本方针。这一构想在、地区被成功的实践。(3)根据“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性,可以实行与不同的制度。还可以有自己的”可知我国对和港澳地区的主要区别是可以有自己的。(4)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愿望。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强大.我们要坚决同一切势力作斗争。(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共同纲领》。22.(2)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开幕。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和华侨的代表,充分体现了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团结建国的精神。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政协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2)依据材料“中国党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并结合所学可知,1982年,中国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5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