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逐步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名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在人教版第三册《黄山奇石》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感受黄山奇石的奇妙,对学生实行审美教育,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加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发展学生观察想象的水平,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二、案例描述
《黄山奇石》是一篇非常有意义的文章。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描绘了黄山奇石之神奇,景色之秀丽,通过介绍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和那里石头的神奇、美丽,表达了作者对黄山奇石的喜爱之情和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读文看图、模仿表演、讲述故事、展开想象黄山“四绝”,使学生感受到黄山奇石所具有的独特的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明白黄山奇石尤其吸引中外游客的原因,同时也使学生产生进一步了解与欣赏奇石的强烈愿望。
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出示文中三幅图片,引导学生实行观察)同学们,你们看这三幅画面能想到什么呀?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幅图片想一想、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生:哇,画面好美呀!
师:你能说说图片美在哪里吗?
生:我觉得画里面的石头很神奇。
生:我觉得画面里面的石头真有趣。
生:我觉得画面里面的石头真可爱。
生:我觉得画面里面的石头真好玩。。
生:……
师:正如你们所说的,这几块石头的确奇特、有趣,甚至是可爱、好玩,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看课文中的标题,请同学们说下对“奇”字的理解?
生:我觉得奇是奇怪的意思。
生:我觉得奇是奇特的意思。
师:带着你们对奇的理解,一齐把课题读一遍。
生:(齐读课题)
师:课文介绍了哪些奇石?具体写了哪块奇石的样子?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用
“ ○ ”标出这些奇石,在具体介绍的石头下标上“△”,读好后四人小组交流一下。
生:(自由读课文,找奇石,划奇石,小组内交流)
师:(指名学生汇报)
生:课文介绍了黄山上的“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 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些奇石。
生:具体介绍的石头是 “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
师:(依次投影出示这些石头,指名一学生读这些奇石)
师:你们觉得黄山石的名字取得怎么样?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这些石名取得很好,很有趣。
生:我觉得这些石名取得很形象。
……
师:是啊,黄山“奇石”连名字也取得那么有趣! “猴子”、“仙人”、 “金鸡”都在黄山聚会了。我们一齐的把这有趣的石名读一读吧!
[通过看、读、划、议,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更加激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
师:好,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课文。(指一名学生读)
师:你们觉得刚才这位同学读的怎么样
(集体评议,再次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同学们读完了,读完课文,同学们知道课文里介绍了很多奇石,现在先让我们来看看第一块奇石“猴子观海” (出示“猴子观海”图),哪块石头像猴子(指名学生上台指出)同学们看图,你觉得猴子在干什么?
生:猴子在看海。
生:猴子蹲在山上看海。
……
师:课文是怎样写这块石头的呢?(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读读,教师出示句子: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课文这几句话,写得怎么样?小组讨论一下。
生:(朗读、小组内交流)
师:同学们,小组讨论完毕,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讲,作者经过观察,抓住黄山石的样子,展开合理的想象,通过打比方,把静止的石头写活了,写具体了。(出示“仙桃石”、“金鸡叫天都”图片)下面,请大家用这种方法,选择大屏幕上的其中一块石头,抓住它的样子,写一、二句话。
生:(观看图片,写话)
师:(小组间巡视,个别指导)
生:“仙桃石”真像一个大桃子,我好想把它给吃了。
生:“金鸡叫天都”就像一只金色的公鸡,站在山峰上对着天都峰不停啼叫。
……
师:写得不错,你们也会展开想象写石头了。课文是怎样写这两块石头的呢?请你们闭上眼睛。(师配乐朗读课文)你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大仙桃,可我上前一咬,它却是一块石头。
……
师:听了课文里的描述,我相信,你们再写石头,能写得更生动,更具体了。
(在这个环节里,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并动笔写下来,这样也锻炼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利用各种方式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力,充分体会黄山奇石的独特,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三、案例反思
一节课下来,我主要是围绕以下三点来上好这一堂课:
1、学习中师生间的互动性
教学中的对话,就是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平行交谈、平等沟通、真诚互动、民主协商。教学中的对话,不局限于单纯的语言形式,同时也是双方精神、情感的对话。教学中的对话,就是基于民主和平等的教学。“对话”如果离开了民主和平等,只能算是教师的“独白”、“训话”。在本案例中,我努力做到少一些明确表态,多一些真诚倾听,少一些激昂陈词,多一些热情鼓励。教学中的对话,就是强调互动和交融。因为师生之间进行情感、思维、个性等交流互动时,教师就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在本案例中,我是引导者、启迪者,又是组织者、聆听者,努力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而不忘引导。在教学中,我认为不足之处是学生的合作学习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留于形式。
2、课堂中学生的互助精神和合作精神
本案例中,通过向同学们介绍黄山奇石之神奇,景色之秀丽,让同学们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新课程》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奇石:“这几块奇石到底奇在哪里?”这样,学习课堂不再是少数人的舞台,而是全体学生的乐园。通过学生相互议议、相互说说,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中学习、探究,从而使学生自己感悟道理。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而且使学生很快明白了问题的根源所在,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3、学生的思维创造性
本堂课下来,我真为学生的奇思妙想感到振奋!也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道美丽的风景线。我没有按照我们“想当然”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的余地。我肯定了学生的见解,珍视学生的发现,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舞,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涌动,使我们感到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而灿烂。
四、教学中的不足
首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尚待提高。其次,我觉得课堂采用的形式不够多样化,比较单一,因为我所面对的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虽然媒体的运用已经在课堂上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时间一长,学生的新鲜感也随之消失,他们只对感兴趣的媒体产生反应,还有一部分时间被学生浪费在不专心听讲上,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还没有足够运用充分。
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发言,老师要很好地进行评价和鼓励,要激发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确实,教海无涯,教无定法,上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面对遗憾,我将不断耕耘,不断探索,不断奋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把这堂课作为自己进步的起点和动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