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滨江中学 曾宪足
一、选择题
24. C 解析: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墨家学派代表的是平民阶级的利益,D项说法明显与史实不符,亦可排除;据题干,《墨子》一书中包含有数学、物理学等相关知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正确答案为C项。
25. D 解析:题干中,赋税完全不上供给朝廷的只有河朔型藩镇,但该类型藩镇在藩镇总数中所占比率较小,无法控制朝廷财政收入,故A项与题意不符;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据材料可知,河朔型藩镇掌握了官员任免权、财税权和军权,拥兵自重、与朝廷对立,故C项说法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后的百余年间,绝大部分唐朝藩镇的官员任免权仍掌握在朝廷手中,且某些类型的藩镇在守卫边疆、抵御少数民族势力的入侵、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发挥过积极的作用,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
26. A 解析:题干中提到,若工匠在受雇期间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辄另谋高就,且这些工匠多来自他州别县,说明当时随着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工匠供不应求的局面,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和手工业者社会地位地下,故B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27. B 解析:A项与题干主旨不符,且结合所学可知,明代以前的中国传统绘画中已出现了动物类题材;B项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明成祖时期为防止东南沿海一带百姓与建文帝势力相勾结,继续实行海禁政策,故C项说法错误;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
28. C 解析: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且与题意不符,排除;甲午战争时期,清政府对日本的舆论宣传策略认识不足以致无所作为,背后恰恰反映出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的不够谙熟,故C项正确。
29. C 解析:据题意,五四运动后出现的这场围绕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廓清了人们认识上的误区,为即将到来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故C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确定应该在中共一大之后,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D项说法过于绝对,亦可排除。
30. A 解析:据题意可知,A项正确;结合所学,此时西方国家并未完全放弃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故B项说法错误;美国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C项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不是对材料的本质反映,排除。 31. D 解析:新中国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要到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后,故A项说法错误;B项与题干及漫画信息不符,排除;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要到1965年,故C项错误;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并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对各种矿产资源的需求日增,D项符合题意。
32. D 解析: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且说法本身错误,排除;B项与题干主旨
1
不符,排除;据材料及所学,梭伦并不反对贫富差别的存在,他真正所反对的其实是道德败坏的人往往占据较多的财富,而好人往往贫穷,故C项错误,D项正确。 33. A 解析:据题意可知,A项正确;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B项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结合所学,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已经兴起,故C项说法错误;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但此时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阶段,两大阶级间的矛盾不可能成为社会主要矛盾,D项错误。 34. B 解析:据题意,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出现了经济条件论、政治条件论、自然条件论等多种解释,研究趋于全面和深化,故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与题干主旨不符,亦可排除;D项说法本身错误。 35. A 解析:据题干及图片信息可知,联合国成员国数量的增加主要来自广大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反映出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故A项正确;B、C、D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且与题意不符,故均可排除。 二、非选择题 (略)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