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地理_气旋与反气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气旋与反气旋》教学设计

一、课前学习共同体的条件准备

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两个主要角色。师生需要借助一定的软硬件条件,完成各自在学习过程中所担当角色的任务。具体来说,除教育云平台和教师所配备的个人电脑用以备课和上传学习资源外,师生每人均需配备有支持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的智能终端设备(如pad),教室需配备可以连接网络的电脑和电子屏幕(或触屏一体机)设备。

二、学习共同体的角色任务

学习共同体的主要角色——师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各自不同的任务分工,而这些任务均是基于时间轴,在参与学习过程(如下图所示)中产生的。基于互联网的学习过程分为两大阶段:自主学习阶段与课堂学习阶段。

自主学习阶段1.接收、自学学习内容2.完成自测3.找不足,质疑课堂学习阶段学生1.在“互动答疑区”生生交流2.共同问题反馈解决疑难知识拓展、升华、应用当堂练习时间轴教师1.制定学习目标2.学习内容媒体化3.设计学习任务单4.推送学习内容和任务单1.推荐“最优解答”或给予专业支持2.筛选共同疑难以备课堂探讨共同难点的释疑1.创设情境,提出拓展问题2.问题点拨推送当堂数据分析、评价检测题

1. 自主学习阶段

教师以“学习任务单”来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以“互动答疑”来反驱动教师备课。具体可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步,教师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建议的学习时间、学生自主学习需掌握的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学生自测题通过清单的形式列出,并将学习内容媒体化(如录制集PPT、文字、影像、图片、声音讲解等为一体教学微视频),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主要的学习资源。教师将“学习任务单”和媒体化的学习资源通过教育云平台推送给学生端设备;

第二步,学生接收教师发送的任务和资源后,以“学习任务单”为依据进行自主的、个体的、分散的学习。在该部分,学生的主要任务,除基本掌握学习内容外,还应通过自测找出自己的不足或提出疑问;

第三步,学生进入教育云平台 “互动答疑区”通过文字进行生生交流,将讨论、交流后提出的共同问题以及交流过程中激发生成的新问题反馈给教师;

第四步,教师浏览“互动答疑区”学生的交流过程,推荐“最优解答”方案,或给予更专业解答,同时,筛选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疑难问题作为备课内容以备课堂进一步探讨,在课堂学习阶段之前,提前将上课用到的课件、视频、图文资料等导入资料库中以备课堂使用。

基于互联网的课堂教学将传统课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自主学习阶段,通过“自主学习任务单”的问题驱动学生的自主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落实到自主学习阶段的问题主要是:

(1)基本概念:高压、低压、高压脊、低压槽、鞍部。 (2)气压状况:在气压场中,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的气压状况如何。 2. 课堂学习阶段

教师以层级递进式问题来驱动学生合作探究,学生以课堂即时测评结果的数据反馈来反驱动教师的按需教学。具体分为三个交互式环节:

第一个环节,教师利用云平台展示课前筛选出的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疑难问题,学生利用智能终端查询,通过思维碰撞,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共同解决疑难;

第二个环节,教师创设情境,提出更高难度、更深层次的拓展问题,学生通过深入思维,对知识升华认识,并能将知识迁移应用;

第三个环节,教师通过云平台的在线测评系统,有针对性地将当堂检测题目推送给学生端,借助在线测评软件,教师可以即时而准确地获取学生答题的情况,如学生的解答方案、提交速度、客观题的正确率等,方便教师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体情况的差异,改变教学策略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课堂学习流程与活动

【导入】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性:《看云识天气》借助云彩判断天气,现在借助气象卫星更准确地预报天气情况,都需要气象学知识。学生做好学习准备。

【自主学习检测】基本气压场中标出(pad操作)低气压中心、

高气压中心、槽线、脊线

【自学反馈】气旋和低压、反气旋和高压有什么区别? 【新课学习】 一、气流运动特征

1.结合热力环流原理,画出垂直方向上气流运动方向。

2.画出水平方向上气流运动方向。

信息化辅助教学:全球天气可视化模拟网查看当前全球气流运动。

气旋、反气旋气流运动

二、气旋、反气旋与天气

信息化辅助教学:全球天气可视化模拟网查看台风。并结合台风带来的天气列表比较气旋、反气旋的区别及对天气的影响。

三、知识应用——分析预报

提供给学生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卫星天气分析图,由小组讨论后得出短期的未来天气变化。并与中央气象台预报结果做对比。

四、知识升华

示意图中的气旋、反气旋与真实的天气图中还是有差异的。但能够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并预测天气现象,就是一项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实践活动。现实中可能有些较为复杂的天气系统(如下图),借助手机APP探究锋面气旋的形成。

在对各天气系统进行静态分析的基础上,还要分析天气系统移动前后的天气变化,这是运用天气图分析天气状况,并进行天气预报的关键所在。

《气旋与反气旋》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面向高二选考地理的学生。经过高一的学业水平考试,学生在热力环流、地转偏向力等这些本节课需要用到的基础知识上已经能够较灵活地运用,在常见的平直等压线中判断风向学生也基本能做到。《气旋与反气旋》属于选修1-1自然地理基础的内容,即学生在学业水平测试之后,选考的学生又在高二学习的大气部分的知识,所以学生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知识的遗忘。选考地理的学生大多是喜欢地理和认为能学好地理的学生,所以在问题探究上学生也比较有动力和热情。

《气旋与反气旋》效果分析

运用“互联网+”教学的课堂教学方式,在本节课体现出与传统课堂的诸多优势:

(1)评价的及时性与高效性:自主学习阶段,无论是学习社区内同伴的合作学习,还是师生的互动答疑,都可在电子书包“在线答疑区”进行,交互过程几乎没有时间延误;课堂学习阶段,学生端答案提交后立刻在教师端设备上显示,教师随时、任意查看,且教师推送后,

同伴之间可查看,教师评价与生生互评都具有即时性。学生合作讨论的成果利用平台进行实时共享,相互间产生思维碰撞,教师点拨,达到学习升华;课前自测题与课堂检测题都可在云平台实时生成结果统计分析,为教师筛选问题和有针对性的提供个性化指导提供数据支持。 (2)参与的灵活性、广泛性与趣味性:学生既可以个人身份参与,又可在教师设备端的设置下自由组成学习子社区;学生的答题身份可分为个人或组长,为教师组织教学增加了灵活性。在线提交让学生“无所遁形”,参与与否师生一目了然,激发学生参与的广泛性。教师可随时编写、推送课堂生成的问题;(提交的回答)被投放的学生可实时在公布屏幕上改动;不同观点的支持人数可在大屏幕上动态交叉增长,又为课堂增加了对抗感和趣味性。

《气旋和与反气旋》教材分析

《气旋和与反气旋》是选修1-1自然地理基础中“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力交换”的部分内容,是大气部分知识结构中重要的一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天气现象的产生与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本课在综合热力环流、风向判断、锋面系统等内容的基础上,阐述常见的天气现象的成因。在实际生活中,天气系统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本节所讲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天气变化的最基本因素,普及天气预报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气旋与反气旋》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问题设计

学习内容 学 习 要 求 学习资源 基本概念 高压、低压、高压脊、低压槽、鞍部 1.下图是北半球近地面等压线图,画出图中四点的风向。 教学微视频 低 10 2.下图是南半球近地面等压线图,画出图中四点的风向。 气压系统与天气 高低 0550991 00000 1005150199 知乎:了解伏旱天气(发生在什么时间,哪些区域,影响) 599000105高05010001599 气压系统与天气 教学微视频 构建知识网络 我的疑问 自主学习检测

2012年1月底到2月初,一场罕见的寒潮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据

此完成1~3题。

1.形成此次灾害的近地面天气系统是( )

2.受此次寒潮影响,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水网结冰,罗马则打破了26年来的降雪记录。而在正常年份,该地区同期的气候特征应为( )

A.高温干燥 B.寒冷干燥 C.温和多雨 D.温和少雨 3.寒潮带来的良性影响可能有( ) A.阻碍交通 B.能源紧张 C.农业受损 D.减少病虫害

下图所示为北半球某平原3 500米高空水平气压分布示意图,其中R处有一个相对于地面静止的探空气球。读下图,回答4~5题。

4.图中R所对应的地面上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南风 D.北风

5.若这两个天气系统同步向西移动,24小时后Q气压中心将移动到R处,则未来20小时内,R处探空气球测得的风向和风力情况是( ) A.风向逐渐变得和以前相反,风力逐渐增大 B.风向逐渐变得和以前相反,风力逐渐减小 C.风向基本不变,风力逐渐增大 D.风向基本不变,风力逐渐减小

6.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____________,其风向为____________。

(2)图中②处就气压分布状况而言,称为____________;就气流运动状况而言,称为____________。

(3)天气系统①过境时,常出现________天气。

(4)图中A、C两处相比,____________处风力较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我国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回答问题。

(1) (2)

(3)据图所示天气系统信息,比较甘肃、上海两地的昼夜温差大小,并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说明其昼夜温差较大的原因。

判断A线附近的锋面类型,说明该锋面过境时的天气状况。 指出甲、乙两地的天气系统,并说明甲地的气流运动特征。

参考答案: 答案 1.C 2.C 3.D

解析 第1题,寒潮是冷锋带来的强降温天气过程,据图可知正确答案。第2题,冬季,地中海沿岸受西风带影响,是温和多雨的天气。第3题,寒潮使温度骤降,对减少病虫害有很大益处。 答案 4.B 5.D

6.解析 第(1)题,北半球近地面的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向右偏转与等压线成一定的夹角。第(2)题,该地中心气压高,向外气压变低,为高压、反气旋。第(3)题,①为低压,会带来阴雨天气。第(4)题,A处等压线密集,风力大。

答案 (1)C 南风 (2)高气压 反气旋 (3)阴雨 (4)A 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7.答案 (1)甲地是气旋(低压);乙地是反气旋(高压);甲地气流水平方向呈逆时针辐合运动,垂直方向呈上升运动。 (2)冷锋。 大风、降温、雨雪。

(3)甘肃昼夜温差比上海大。 甘肃受高气压(或反气旋)控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高(云量少),白天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解析 第(1)题,根据等压线分布图可以判断,甲地是气旋(低压),乙地是反气旋(高压);甲地(气旋)水平方向呈逆时针辐合运动,垂直

方向呈上升运动。第(2)题,根据锋面气旋的相关知识,A附近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形成冷锋;冷锋过境时常伴随大风、降温、雨雪等天气现象。第(3)题,甘肃受高压中心控制,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高(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白天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温度较低,昼夜温差较大;上海受低压中心控制,多阴雨天气,云量大,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多,白天气温相对较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温度较高,昼夜温差较小,故甘肃昼夜温差比上海大。

《气旋与反气旋》课后反思

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移动终端等等的发展与应用,冲击着传统教育方式,也带来了教学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创新,这要求教师对新的技术手段和教学方式有极高的热情和主动性。

(1)基于互联网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师生信息素养水平和应用能力的参差不齐必然会影响基于互联网的课堂教学改革,教师是积极营造基于互联网的教学环境、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的重要角色,教师在日常要多参加针对性的培训,对学生也应适当培训,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

(2)云平台在现阶段具体学科教学中也存在诸多局限,现阶段平板电脑的系统大多不支持专业地理软件的安装,或安装后效果不佳,师生操作灵活性差,只能借助个人计算机在大屏幕上投影或课前借助录屏软件录制操作过程演示,削减了参与过程应达到的实践力效果。所

以,在课堂实践完成后,需要配合教育产品的公司,对设备进行不断调适,改进云平台,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活动服务。

《气旋与反气旋》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分析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对课程标准的解读:本条要求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重点是天气系统的形成、结构和运动变化及其影响。

本条要求旨在让学生能够运用“示意图”来分析问题。“示意图”可以是给出的,也可以是学生自会的,提倡学生在绘图,读图的过程中,将比较抽象的天气系统,知识直观化,便于理解,本条要求提出了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两个重要的天气系统。低压气旋是对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表述,低压是从气压场来描述,气旋是从流场来描述,高压、反气旋亦同。各种天气系统的特点,以及在他们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可从气温、气压、湿度(包括降水)、风等方面来分析,在对个天气系统进行静态分析的基础上,还要分析天气系统移动前后的天气变化,这是运用天气图分析天气状况,并进行天气预报的关键所在。

原理图中,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与真实的天气图中的天气系统还是有差异的,学生能够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是一项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实践活动。本条要求中所指的“简易天气图”就是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出现在电视节目中的简易天气图,天气图为海平面的天气图,高空天气图在此不作要求。“常见天气现

象”主要指在常见的低压(包括低压槽)、高压(包括高压脊)等天气系统的控制下的天气现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