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帮我找美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版人教版语文 四年级下册 说课稿 第一单元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 四年级下册 说课稿 第一单元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宿新市徐公店》是本课的第一首诗,这首诗画面明丽,情感欢悦,语言形象,音韵畅达,描写了春末夏初时农村的田园风光和儿童捕蝶嬉戏的动人情景,表现了诗人对乡野景色和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宋代诗人范成大写的一首田园诗。诗中通过描写色彩鲜明的风景,展现了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烘托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抒发了作者对夏季田园景物的喜爱。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读懂诗句意思。

4.结合关键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诗人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因此,我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结合关键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学习重点,其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诗人的情感也是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通过朗读、对话等途径,引领学生触摸文本、走进文本。因此,在学法上我主要让学生阅读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想象诗歌

描绘的画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做到“以读促情、以读促悟”。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由学生对农村的印象谈起,引入课题。首先拉近学生与诗词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我随堂检查生字词情况,指导书写。更多内容请搜索微信公众号:xxyw100 (三)理解《宿新市徐公店》,感受意境

1.师简介作者。

2.学生诵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师引导学习一、二句。

4.小组合作学习三、四句,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诗意。 出示情境图片,小组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儿童?

理解“急、追”体会儿童的神态和心理,通过“无处寻”想象画面。 5.入情入境,体会情感。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6.小练笔:请你试着将后两句描述成一个具体的场景,可以从动作、表情、声音、心理等方面来表现画面。

学生根据理解,练习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背诵古诗。

7.归纳主旨:这首诗描写了春末夏初时农村的田园风光和儿童捕蝶嬉戏的动人情景,表现了诗人对乡野景色和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品悟诗情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指导正音。(强调“兴”的读音) 2.解诗题,知诗人。 3.看注释,解诗意。

研读三、四句,感悟人勤。(“日长篱落无人过” 侧面表现了农民的勤劳。)

体会写法。(以动衬静: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4.感情朗读,背诵。

5.归纳主旨:本诗通过描写色彩鲜明的风景,展现了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烘托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抒发了作者对夏季田园景物的喜爱与对农民辛苦生活的同情。更多内容请搜索微信公众号:xxyw100 (五)学习《清平乐·村居》

1.解题,知诗人。课件出示对词及辛弃疾的介绍。 2.正音,明词意。 3.合作学习,理解词意。 4.赏析悟情。

引导想象翁媪对话,体会生活美好。

重点指导理解“卧”“最喜”,想象小儿的天真可爱以及作者对他的喜爱。 简介作者生活背景,引导学生体会向往之情。 感情朗读、背诵。

5.归纳主旨:《清平乐∙村居》中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本课的两首古诗,一首词,都描写了田园风光,表现了对乡村景色、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我抓住诗词中描写的景物及表现其特点的重点字词进行板书,提挈古诗内容,便于学生记忆、背诵。每首诗都有对其写景抒情的概括,简洁明了,朗朗上口,便于学生理解。

《乡下人家》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乡下人家》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陈醉云用细腻、优美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温馨的田园风光画卷。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赞扬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构、冠”等10个生字,会写“构、饰”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屋檐、构成”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概括内容。能和同学交流文中自己感兴趣的景致。

3.知道什么样的句子是“生动形象”的,能找出这样的句子摘录积累。 4.感受乡下人家风景的独特、美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的热爱和

赞美。

5.能写一写自己眼里的乡村景致,表达自己的感受。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我将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概括内容,能和同学交流文中自己感兴趣的景致作为教学的重点,感受乡下人家风景的独特、美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的热爱和赞美作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是用声音、形象、色彩来思维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乡村图片,创设情境,以直观的方式,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动情入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更多内容请搜索微信公众号:xxyw100

以读代讲法。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中我抓住课文文字优美、情景交融这一特点,把不同形式的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以升华感情,强化理解。

先扶后放法。在这堂课中,我采用了情感朗读理解法,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创造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的氛围。 四、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展示一组乡村生活图片。

以乡村美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给学生充分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读课文,标出生字,圈出词语,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字词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学生对易读错的字进行讨论,交流识字方法,加深印象。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为我们展现了乡下人家的哪些画面? 屋前瓜架图 鲜花春笋图 群鸡觅食图 鸭子戏水图 门前晚餐图 秋虫夜唱图

2.根据图画,归纳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找出中心句。 3.学生自读自悟,想象画面,批注感受,交流体会。 (四)汇报交流,品意悟情

1.小组代表汇报。课件展示相应图片及句子。汇报后,组员补充,其他同学可做评价、补充,教师小结。

示例赏析,体会描写生动的句子:(1)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对比表现乡下人家的独特美丽)

(2)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体会“许多”“成群地”“探出头来”表现的生机勃勃)

(3)学生交流其他描写生动的句子,进行摘抄积累。

2.由读学写,获意得文。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生动的描写,写写自己所见的乡村景致。

学生自主交流、互相补充,写话展示。 (五)拓展延伸

出示总结本课描写景物的诗句让学生填空,再次回顾内容,加深对本课诗一样的语言的感受。 (六)课文小结

课文抓住乡下人家最平凡的事物和场景,呈现出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

家画面,展现了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风景和朴实自然、和谐诗意的生活,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勤劳双手装点家园、装点生活的美好品质。 五、说板书设计

本次板书仿照思维导图的形式,围绕乡下人家,展现了文中描绘的几幅图画。生动活泼,帮助学生把握内容。 2.乡下人家

屋檐瓜藤绕 门前鲜花开

秋夜虫儿唱 乡下人家 屋后春笋冒 门前吃晚饭 院里鸡觅食

河中鸭嬉戏 《天窗》说课稿

一、说教材

《天窗》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的一篇著名的散文。文章以作者儿时的生活为题材,生动地再现了孩子们透过天窗了解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表现了极其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力。内容通俗易懂,文笔生动流畅,情感舒缓而真挚。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慰、藉”等3个生字,会写“慰、藉”等11个字。能正确读写“慰藉、扫荡”等词语。更多内容请搜索微信公众号:xxyw100

2.能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围绕“天窗”讲了哪些内容。

3.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能找到相关句子,体会孩子们对天窗的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

4.能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感悟作者写作上的独具匠心,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文所表现的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学生理解起来不难,重点和难点在于从课文的描写中感受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的感情。因此,我将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能找到相关句子,体会孩子们对天窗的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能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感悟作者写作上的独具匠心,体会作者的感情作为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我采用了品读感悟法、质疑探究法、想象描述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的局面。

本节课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课前预习法、自主学习新知法、合作探究法、读—思—议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唤起自己与课文的共鸣。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以孩子们的活泼好动和善于想象引入课题。 (二)学习生字词

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解决生字词。我再随堂检查,明确读音。 让学生观察生字,自主发现、交流书写应注意的地方,指导重点交流的字。

(三)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启发思考:课文围绕“天窗”讲了哪些内容?从而整体把握文章。

2.学习1—3自然段,探究来历。

引导总结:大人们安天窗是为了(采光)。

启发思考:文中哪一句话说明了天窗对孩子们的意义?

引导学生对“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这句话的探究。

(四)精读体悟

1.学生举手汇报感悟。

(1)理解下雨时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引导抓住“偏就不许”“地洞似的”体会孩子的心情。

(2)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思考:聪明的孩子发现天窗,透过天窗,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拓展想象:孩子们还会看见什么?想到什么?(月亮、星星、萤火虫……)

(3)体会晚上时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想象画面,理解“被逼着”,感受不情愿的心情。动作演示“偷偷伸出、仰起脸”,体会向往的心情

(4)学生自由读第7自然段,交流:孩子们透过天窗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体会想象的合理。

启发思考:这掠过的黑影,孩子们为什么不能想到它也许是可爱的小鸡,也许是漂亮的蝴蝶,也许是勤劳的蜜蜂?(小鸡、蝴蝶、蜜蜂这时候已经休息了,蝙蝠、夜莺、猫头鹰是在夜间出来活动的。表现了作者想象的合理。)

3.感情朗读,加深体会。更多内容请搜索微信公众号:xxyw100 4.理解第8自然段,体会感情。

引导理解: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雨、风、雷、电,这些自然现象通过他们的想象,有了真实感到的十倍百倍的威力;透过天窗看到星、云、黑影,通过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个更广阔、精彩、丰富的世界。 (五)拓展交流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无奈时的慰藉是什么,从而引起共鸣,加深体会孩子们对天窗的感情。

(六)课文小结

课文通过对天窗下孩童世界的描写,表现了天窗给乡下孩子带来的无穷遐想和无穷快乐,表达了作者对童真、对那给了孩子光明与快乐的天窗的赞美。

五、说板书设计

本次板书力求在提挈课文内容之外,解决学生理解的难点,即对孩子们从“无”到“有”,从“虚”到“实”的理解。板书用图文结合的形式直观地展现了这一方式和过程,从而让学生理解孩子们由天窗看到的景物,经过丰富的想象,从而有了更真切、确实、阔达的感受。

说来历:黑得地洞似的 天窗 从“无”到“有” 夏天阵雨来时 道慰藉 看到 想到 晚上休息时 从“虚”到“实”

《三月桃花水》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是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美丽的春水图,赞美了春天的美丽,洋溢着对春天到来的喜悦。文章篇幅虽短,但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拟人、比喻、对偶,文质兼美,适合学生反复品读,积累语言。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绮、谈”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优美的语言。

3.把握文章的结构,体会桃花水的特点。感受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相较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探究、理解

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因此,我将把握文章的结构,体会桃花水的特点。感受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作为本课的重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素质教育的新思想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在设计教学时,根据教材内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与要求,设置“以读为主 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结构,采用“层进性教学模式”,坚持以“启发式”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读为主线,以读代讲,以读促表达,在朗读中创设情境,理解课文的意境。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以引导性的语言描述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春水的美丽与生机,激起阅读兴趣。

(二)学习生字词

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出示生字,学生认读。指导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点拨重点交流的字。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初读感知。引导思考:读完文章后,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样的景象? 2.合作交流,把握内容。

(1)思考: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引导:课文把三月桃花水比作(竖琴)、(明镜),描写了阳春三月,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的美丽景色。

(2)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1—2):总写桃花水到来时动听的声音、明洁的光芒、流动的形态。

第二部分(3—6):分写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明镜,表现桃花水声如音乐、清如明镜。更多内容请搜索微信公众号:xxyw100

第三部分(7):总结全文,表达对桃花水由衷的赞叹。 (四)精读课文,品词品句

1.学生结合课文交流: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交流理解:①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②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出示对应的景物图片,引导想象说话,感悟美丽。 引导想象说话,感受美丽。

2.感悟语言:文中哪些语言让你觉得非常优美?画一画,在旁边写一写你的感受,再和同学说一说。

3.感情朗读。 (五)课文小结

课文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阳春三月,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的美丽景色,表现了作者对桃花水无比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五、说板书设计

4* 三月桃花水 三月桃花水 水声如音乐 鸣响 低语 谈心 叮当 铃声 …… 小铃铛 春天的竖琴 喜爱 水清如明镜 燕子 垂柳 姑娘 赞美 明洁的丝绸 春天的明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