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汇总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汇总

诗歌鉴赏一直以来就是让广大中学生感觉难以攻克的难题。如何让他们在紧张复习中轻松而又有效地攻克这一难题,是我们一线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诗歌鉴赏的题型很多,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近年常见常考的每一种题型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每一种题型总结了相应的一套答题模式。以典型高考诗歌鉴赏题为例展示如下:

一、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5、答题示例(2007年全国卷2第12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步骤①分别是“明”和“出”。

步骤②这两个字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

步骤③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步骤④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意境清幽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

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5、答题示例(2007年陕西卷第12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十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断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步骤①作者通过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江南烟雨图。

步骤②江南暮春时节,春意仍在,细风吹动斜柳。从超然台上放眼望去,春水潺潺,满城之花虽未凋谢,但烟雨已隐约挡住城中人家。

步骤③这是一幅孤寂冷清的暮春图。

步骤④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

三、分析句意型

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5、答题示例(2007年福建卷第9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步骤①诗人独立水边,此时山雨骤然停歇,天地间一片寂寥。

步骤②这句诗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步骤③作者借景抒情,情蕴景中,使读者感觉作者的孤寂之情更是情动于衷。 四、分析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4、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2007年浙江卷第16题)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语言特色。

答:步骤①刘诗含蓄深沉;吴词温婉悲凉;赵曲明快直露。

步骤②刘诗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赵曲有浓郁的散曲 风味。 步骤③这三篇作品语言特色各异,均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五、分析主旨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⑴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⑶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⑷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4、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5、答题示例(2007年海南、宁夏卷 第二大题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9、作者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答:步骤①作者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

步骤②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六、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 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5、答题示例(2007年山东卷第14题)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步骤①这句诗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

步骤②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

步骤③这句诗蕴含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七、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1、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4、答题模式:①概述诗句的内容。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5、答题示例(2007年四川卷第12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步骤①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

步骤②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步骤③诗人通过这首七言律诗抒发了家国之思。

八、续写型

1、提问方法:列出对其中几句诗(联)的解说,然后要求补写对空缺句(联)的解说。 2、解答分析:做这样的题目,要分析列出项,再对照它们续写空缺项,做到角度一致。主要方法是按照古代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答题。

3、答题模式: ①概括诗句的内容。 ②说明与上句的关系。如果补写的是对最后一句(联)的解说,须注意它的呼应、总结、点睛的作用,总之,就是一个“合”。 ③对句中用得好的词语、表现手法的作用效果或思想感情作简要描述分析。

4、答题示例(2006年湖南卷第14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步骤①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

步骤②此句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

步骤③“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考生除了要加强陈述性知识(如作家、作品及鉴赏术语等)的识记外,更要掌握明晰的程序性知识(如解题思路、答题模式等)。掌握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并严格按照答题模式规范作答,一方面可以使答案条理清晰,另一方面不会遗漏答案要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