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之歌》教学案例
课题:牧童之歌
教学内容:聆听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演唱歌曲《剪羊毛》
教学重难点:感受歌曲风趣、幽默的风格特点,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剪羊毛》,感受歌曲中旋律的重复和变化。
课时:一课时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本课所选二首描绘牧童题材的歌曲,这两首歌曲分别塑造了人们剪羊毛,牧羊人在山顶上高歌的音乐形象。这两首歌曲风格迥异,充满生活情趣。
教学目标:聆听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感受歌曲风趣、幽默的风格特点;演唱歌曲《剪羊毛》感受歌曲中旋律的重复和变化,用歌声表达人们对劳动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法、学法指导: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律动法,游戏法,情境法
教学流程:导入——授新——拓展——小结
一、 创设情境
1. 播放幻灯片,通过看相关图片来引出课题牧童之歌
1 / 5
2. 播放电影《音乐之声》短片导入《孤独的牧羊人》
二、 授新一
1.初听音乐
(1) 说说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2 / 5
(2) 歌曲那些地方与我们平时听的歌曲不同?
(3) 歌曲中多次出现“来伊奥都”是谁的歌声?
2.再听音乐
(1)在听到“来伊奥都”时跟着教师按照:X X 0X X0的节奏拍手
(2)介绍歌曲风格“约德尔”
3.复听歌曲随着音乐唱一唱,或者让学生边听边表演。
三、授新二
1.聆听歌曲范唱导入,了解歌词大意,观看澳大利亚牧场及剪羊毛的劳动场面,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2.再次聆听歌曲,熟悉歌曲旋律。设计动作让学生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乐句的重复与变化,以及节拍,节奏的特点。
3.出示歌谱,边听边看谱,设问“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通过刚才的律动你能发现歌曲有几个乐句?哪几个乐句是一样的?
4.指导学生跟琴模唱第一段旋律,按乐句分组演唱直至唱熟。
5模唱第二段旋律,让学生说说歌曲中带色块的旋律和其他几句的旋律有什么不同。
(比如:节奏,音高)
6.学唱歌词时设问:
(1)歌词中“白云”、“雪堆”、“丝绵”、“皮袄”指的是什么?
(2)剪羊毛也是比较累的劳动,但人们并没有感觉到累,为什么?从你对歌曲的理解中,你认为用什么样的速度和情绪来演唱,更能表达牧羊人愉快劳动的心情?
7.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1.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和节奏为歌曲第二段伴奏
(1)分组讨论,有学生自主选择乐器和节奏
(2)展示、交流并进行点评。
(五)小结
这是一首澳大利亚民歌,澳大利亚不仅风景迷人,更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因为他们是世界上养羊最多的国家,羊毛产量世界排名第一,每年夏季来临的时候,澳大利亚的牧民就要给羊儿剪羊毛,并用羊毛制成各种商品。羊毛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创造了幸福的生活。
(六)课外作业的布置:
收集两首以上描写牧童的歌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