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因圈 当代经济研究 现阶段中国失业现状 原因及对策分析 王雷 (南开大学人口所) 【摘要】失业问题是随市场经济产生而出现的一个社会经济现象,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难题。自失业问题产生以来,各国政府都将失 业问题列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并通过各种政策工具进行治理。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的人口大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失业问 题也日益凸显。因此,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失业问题 特点 原因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8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 7 3—8 2 0 9(2 01 0)0 4—0 2 2 0—0 2 我国的失、』 人L=]主要分为四类:一是登记 的城镇失业人口。即具有非农户口,在劳动年 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工作意 并在积极寻找, 加979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l1 84万人, 有505万下岗失业人员灾现了再就业,其中帮 助“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冉就业 第三,找认为还有许多人为因素。首先, 在我 的劳动力市场 也存在着一定程度和 定范 的歧视现象,主要包括对不同性别 一而且在劳动部进行登已了的公丌失、№者;一是 下岗职工中的失、J 者。所谓下岗职工,是指由 f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状况等原因,已经离丌本 人的生产和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 他T作,但仍与用人 位保留劳动关系的人 员;三是农村向城镇流动人口中的失、{ 者;四是 高校毕、【k生中的失业者,指那些由j:工作岗位 有限或就业愿望与劳动力 场的需求现灰之 间存在较大差距,而暂时处丁失 火念的青年 学生。① 我国城镇臀记失、』 人员一直以来 断增 加,到2006年已增垒847万人。(j-q,吲长期处 十劳动力供人】 求的背景下,随着经济结构的 不断响格,从传统产业分流出了一人批下岗失 业人员。l998~20O3年,曰有企、I 累计下岗 28l8万人。2003年,中国农村劳动力剑乡以 外地方流动就业的人数已超过9800万人,是 1990年1500万人的6倍以卜,2004年,全国农 村劳动力外出就、! 约10260万人,比l 年增k 约440万人。农民离乡外…眦业 均每年以 500万人左 的舰模迅速增加,成为农村劳动 力转移的主要 道。此外,中囤青年人口规模 大,每年新成长劳动力数以下万汁,青年就业 问题L】益突山。城镇登记失、 人员LIJ,3 5岁 以下的占7 0%左右。②全国旨通高等学校 历年牛业生人数如表l: 2007年毕、I 生总人数 到495万人。而 2008年又将再创历史新高——达到559万人, 比2007年增加64万人。然而Lj此I,sl Fl,f,毕业 生的就业率却在持续下滑。 从现状n 以看山, t 目的失、1 问题呈现出 以下特点: 前先,失业率随着qI 经济的高速发展而 不断增加。尤其是近几年,这种趋势更加明 显,越来越引起 I:会各界的J 泛关注,见表2。 其次,失业人群的年轻化。以 ,由F国 企改革而下岗的职工多为40—50人员。这些 人年龄偏火,日.在 业知识和技能方面也有所 欠缺,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所以,为了企业 将来更好的发展而下岗,也町以 解。而现 在,刚刚毕业的人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和专1Ik 知识,却也加入了失业人军,每年这些大学生 为了找到_I:作而四处奔波。失业人群的年龄 越来越小,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见。 第三,经济增长所刨造的就业帆会远赶不 上新增的失业人数。数据显示,2006年末全国 就业人员76400万人,比 年末增加575万人。 年末城镇就、f 人员28310万人,比卜年末净增 220 147万人。而年未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47万 人,城镇登记失、J 率为4.1%,失业牢仍然居高 不下。④可见,虽然经济迅速发展,并目 每年 可以带来更多新的项目工程和就'lk¥/L会,却无 法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第四,失业 j空岗并存。一方而大量的 失、 人员和毕业生在到处寻找工作,另一方 国家和企业每年也会提供相当多的就业岗位, 却总是存在着失业与空岗同时存在的现象,这 其中的原因也值得我仃】深思。 中国目前的失业状况,主要是由以下多种 原冈造成的。 首先,人口网素。我国是世界j 人口最 多的 家,总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 在这样庞人的人口基数下,虽然一直以来 持 计划生育的政策,我国还是处于劳动年龄人口 不断增长的阶段,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超 过T万。冉加K已有的劳动力,使得劳动力供 给人人超过了对其的需求。在这样庞人的人 口压力下,对有限岗位的竞争也Ft趋激烈,由 此导致的就业 力是非常明 的。 其次,结构性冈素。所谓结构性失业,是 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 在职、f 、}上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不协调 所引起的失业。目前我目的经济 处于转型 时期,并}J‘国家正在大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出 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随着农村经营方式的改 变和农、【 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 非农产、J 的转移是必然的趋势。根据劳动 -5 社会保障部课题组(2005)年的研究,中部地区 和西部地区的部分省份是农村转移劳动力的 主要输出地,而东部地区是主要的输入地。 2004年,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占全 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比例为67%。农卡IJ 劳动力91"ti ̄务工70%是在东部地区,几.多聚集 在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 和建制镇等。 ⑤南十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对 城镇人员就、 必然会造成很人JJ 力。冉有, 经济结构的调整就要求市场重新对劳动力资 源进行配置,以适应其变化。因此,在配置过 程中,大量素质低、 【k技能落后的劳动者 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所以被淘汰产生失 业。 时,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使适合眩产 业发展需求的劳动力出现暂时性短缺,从而造 成了失业与空岗并存的现象。此外,地区经 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不平衡等原因,也会带来人 量的失、f 人口。 不同相猊、不同户籍等方面的求职者的工资 歧视和职业歧视。如现在的许多公司和企业 在招聘时只招收男性员工;在工资报酬方面, 具有相同学历和教育水平的男女员工,一般男 件员T的:r资会高于女性,女性的竞争力明显 低下男性,且失业率也高十男件;有的公司还 对杞收员T的高矮、胖瘦做出限制;还有的 公司或企业只招收具有城市户1:3的员工,而拒 绝持有农村 口的人,或对持农村户口的工人 给予低1二资。虽然我圈政府近几年在佣工方 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对 男女平等埘待,且在部分地区取消了户籍差 异,但 述问题仍然存在,虽然有所改善,却没 有根本fPi除。其次,一些人的择业观念也存 在问题。现在的许多大:学生刚川毕业就想拿 高薪、 高位,件往不能从实际出发,遇到低 卜[{己预期的工作就不想做;在工作中遇到一 点儿拌折,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怨天尤 人、不思进取。 如果说前曲个闵素是客观因素,需要我们 从客观实际山发,制定相应的对策来解决;那 么,第三个因素 是主观因素,需要我们从自 身寻找原冈,从主观上转变观念,才能在一定 程度卜减少失qkla'j题的存在。 对f如何解决中国目 存在的失业问题, 许多 家和学者给出了他们的看法。我认为, 町以从主动和被动两方面来采取措施,这不仅 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也需要我们全社会 的配合,通过共同努力来降低中国的高失业 率,让更多的人找到工作。这对于促进我国经 济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 义。 从主动方而,首先,调整就业结构和就业 方式,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允其是第三产业 的发展。加强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使中小企 、 成为解决就、』 问题的主要力量。中小企业 投资周j[IJ短,资金投入量不多,技术含量不高, 多为劳动 密集型,这样每年可以吸收大量的 失业人员。积极发展小城镇服务业来转移农 村中的剩余劳动力,支持、鼓励和引导私 营、个体企业兴办服务业,充分发挥它们在 活跃市场、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 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创造多层次、多渠 道、多形式的就业岗位,来解决下岗职工再 就、 问题。 其次,正确处理政府和『} 场的关系,建立 统一高效的劳动力市场。政府解决失业问题 的玄观经济政策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 当代经济研究 renliz uanguanli ! 兰墨兰型 表1 场,减少由于合同期过长造成的对人员流动的 综上所述,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都普遍面 年份 毕业生人数(万人) 阻碍,取消对劳动力流动和城市企业雇佣外地 临的一个问题。而中国的失业问题与世界其 2001 103.63 劳动力的直接或间接限制,形成全社会劳动力 他国家不同,更具有中国特色。因此,要解决 2002 133.73 自由选择、公平竞争、人尽其才的就业格 好中国的失业问题,就要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 2003 187.7 局。 发,正确分析和把握其中的原因,制定出相应 。2004 239第三,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的财 的政策措施。解决好当前的失业问题,将对 .1 税优惠政策。适当扩大就业税收优惠的对象 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 2OO5 306.7956 及范围。在妥善解决好失业群体中最困难的 和谐社会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6 377。5 国企下岗人员失业问题的同时,对城镇新增劳 资辎来源:《中困统计年鉴2007》 动力自主创业也应给予同等的税收优惠待 注释 表2 遇。这对于扩大就业总量,缓解我国的失业 ①出自李薇辉.薛和生主编 劳动经济 年份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f万人) 失业率(%) 压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政府还应 问题研究——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 该加大对再就业的资金投入,对就业有困难的 2005年3月第l版第l56-157页. 2000 595 3.1 对象实行再就业援助。 ②数据出自 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 2001 681 3.6 第四,鼓励、发展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 白皮书2004年4月北京 劳动者素质,引导求职者转变择业观念。国 ③ 2002 770 4 家要积极推行公办、民办、民办公助等多种 ④数据出自q2006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 2∞3 80o 4.3 办学方式的职业培训,以市场的就业需求为导 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04 827 4.2 向,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专业技能,为他们口 ⑤出自袁志刚著《中国的城乡劳动力流 后寻找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还要转 动与城镇失业一~理论和经验研究》经济科 2o05 839 4.2 变求职者的择业观念。鼓励失业人员采取灵 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第32页 2006 847 4.1 活多样的就业方式,一些“4050”人员就可 ⑥数据出自劳动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 2007 830 4.0 以从事那些就业门槛低,对技术和资金都要求 理中心:《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险基本情况》 不高的行业。而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就 2008 886 4.2 要鼓励他们转变以前那种只去大城市、只赚 参考文献 资料来源: 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2 0 0 2 ; 高_[资的心理,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寻 [1]袁志刚著 中国的城乡劳动力流动与城镇 中国统计年鉴2007》; 2007年劳动和社 找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工作。 失业——理论和经验研究》经济科学出版 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0 8年度人力 另外,从被动方面,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 社2007年7月. 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体系,特别是失业保险制度,保障职工失业后 [2]李薇辉薛和生主编 劳动经济问题研究 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时加强宏 的基本生活,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缓解 ——理论与实践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观调控,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工具,不断完善劳 失业压力,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1997--2006 年3月. 动力市场。增强劳动力市场运作的有效性, 年全国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年均增长4%。到 [3】靳英华著.《我国双重转变过程中的就业问 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的信息网络,为劳动供 2006年底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11187万人,按 题研究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l0月. 求双方提供迅速、准确、完善的信息服务, 制度规定,城镇参加失业保险覆盖率为78%。 [4]杨伟国著.《转型中的中国就业政策 中国 充分发挥现代通讯工具和手段传递信息的作 从1998年至2006年,国家共为2400多万失业 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5月. 用,降低劳动力在寻找职业中的成本。加快 人员提供了失业保险待遇和再就业服务。 [5胡学勤,秦兴方编著.5]Ⅸ劳动经济学》高等教 城镇化进程,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国家 2006年全年,全国有598万人领取失业保险 育出版社2004年9月. 可以在就业政策上做出相应的调整,鼓励不同 金,另有86万名劳动合刷期满未续订或者提 【6]牛润霞著.g技术变迁中的失业问题研究》, 层次、不同技能构成的劳动力进行合理流 前解除劳动合同的农民合同制工人领取了一 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动。建立自由流动、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 次性生活补助。⑥ (上接21 9页) 企业转向国内市场,但对于利润的追逐必然会 [4】范剑平:当前增强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长的格兰杰原因;误差修正项的系数在消费方 导致生产规模扩大和生产过剩,这无疑将推动 经济界》1 9 9 9年第4期. 程中显著不为零,因此出口增长是消费增长的 新的出口产生。这时就要求我们继续实施积 [5]Engle R B,Granger C W.Cointegration 格兰杰原因。从短期来看,两个方程系数均 极的贸易政策,促进出口产业的发展。实际 a nd E r r o r C O r r e cti On : 不显著,因此短期内出口增长和消费增长之间 卜,国内消费和出口贸易共同构成了全球的消 Representation.Estimation and Testing. 不存在因果关系。 费市场,它们都是资本实现“惊险一跃”的平 Econometrica,1987:251-276. 台。只有消费环节正常运行,才能够使社会大 [6】Granger C W.Development in the 3结论 生产继续进行下去,实现资本的循环和积累。 study of C ointegrated Economics 本文采用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对中 所以,我们需要同时保持积极的消费政策和出 Variables.Oxford Bulletino Economics 国改革开放以来(1978—2008)的出口总额和最 口政策,促进彼此相互支持,从而实现中国经 and Statistics,1993:213-228. 终消费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从长 济的可持续发展。 (7J王坤,张书云:中国进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 期看,中国出口总额和最终消费之间存在唯一 的实证研究.Ⅸ统计观察》2 0 0 4年第2 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出口增长和消费 参考文献 期. 增长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且对彼 【l】徐颖君:中国出1:1贸易能稳定经济增长吗. [8]杨全发,舒元: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 此产生正向影响。 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9期. 影响.Ⅸ世界经济与政治》,l998年第8期. 总之,中国目前努力扩大国内消费的政策 [2]詹漫丽,孙丽玲:扩大消费——中国经济增 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也是在外部市场 长的持久动力. 经济与管理 ,2006年8月 受到冲击时的必然选择,但是它并不能改变中 第8期. 国外贸依存度高的现状,而是会推动中国的出 [3]刁永作:扩大内需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经 口继续发展。扩大国内消费初期会带来出口 济问题研究》1 999年第1期. 22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