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谈《西厢记》语言的雅俗相间之美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社 科 集 萃 誊量 望i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0—0年齐 涛 谈《西厢记》语言的雅俗相间之美 齐 涛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河南濮阳457000) 摘要:《西厢记》的语言呈现出一种雅俗相间之美,一方面作者巧妙地融会了古典诗词里的优美词句,化为典 雅清丽之语;另一方面作者善于吸收民间质朴俚俗之语,将其提炼为浅白易懂、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作者将这些雅 俗相间的语言运用自如,用这些语言来表现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心境,使之呈现不同的风格。 关键词:《西厢记》; 语言; 雅; 俗 中图分类号:I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JL08—0027(2010)04—0068—02 杂剧《西厢记》自问世以来,就成为元剧曲 和古典诗词联系最为紧密的。明代王骥德在比较 的经典之作,在中国文学吏上和中国戏曲史上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时,曾指出“大抵董 都占有重要地位,它使俗文学从被压制的附属 质而俊,王雅而艳”。《西厢记》的语言清丽华美、 地位上升为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具有里程碑 典雅工致,堪称文采派的典型风格。这种语言风 式的意义。《西厢记》描绘了崔莺莺和张生由两 格的形成,得益于作者熟练地运用古典诗歌尤其 心相悦到历尽艰辛“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 是唐诗宋词中优美词句和古典诗歌抒情写意功能 事,歌颂了自由的爱情,表达了反封建礼教的思 的熔铸和提炼,从整体上形成了俗与雅、白与文 想,并以曲折尽情的戏剧情节获得人们的喜 的和谐统一的“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语言 爱。但《西厢记》赢得了社会上下各个阶层的普 特色。 遍喜爱的关键原因之一,还在于它曲词的优美 《西厢记》语言善于广泛融合唐诗、宋词的语 典雅和本色当行。王实甫驾驭语言的高超技 汇、意象,以高度的语言技巧营造浓郁的抒情气 巧,历来为曲家所称许。明代的朱权《太和正音 氛,这些化用唐诗、宋词的语汇在《西厢记》中比比 谱》评其词“如花间美人”,贾仲明在吊王实甫的 皆是。如几乎被古今所有曲家赞扬备至的四本三 【凌波仙】曲中也写到:“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 折《长亭送别》的曲文,其首曲莺莺的一段唱词堪 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酉厢记》天下夺 为剧曲中之绝唱: 魁”。王世贞《曲藻》称《西厢记》为北曲“压卷”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 之作。与关汉卿等前期作家的剧作相比,《西厢 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记》的曲词宾白华丽而不堆砌、朴质而不俚浅、 秋日黄昏,黄花满地,西风迫紧,雁阵惊寒, 兼有典雅与本色之长的语言特色。在《西厢记》 前四句一句一景,这些带有暮秋季节性特征的 中,王实甫融会了古代诗词里的优美词句,化为 景物,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也衬托出莺莺为离 典雅清丽之语;也善于提炼民间质朴俚俗、富有 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该曲化用范仲淹 生活气息的语言,呈现出一种雅俗相间之美。 【苏幕遮】词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 上寒烟翠”的词句,王实甫为了避免“黄叶”与 红色的枫叶相矛盾与重复,遂把“黄叶地”改为 在中国戏曲史上,《西厢记》之剧曲可以说是 “黄花地”,满地黄花堆积,正映照了入与黄花 作者简介:齐涛(1980一),女,汉族,河南濮阳人,文学硕士,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助教。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社科集 萃 同瘦。以一种诗意的哀愁和无奈来表现主人公 主体。如红娘的一段唱词:“【满庭芳】:来回顾  离别时的悲苦。而“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 影,文魔秀士,风欠酸丁,下工夫将额颅十分挣,人泪”是从苏东坡词“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 疾和迟压倒苍蝇,光油油耀花人眼睛,酸溜溜螯 是离人泪”熔铸而成,又吸收了《董西厢》在《长 得人牙疼。”红娘是、r头,口齿伶俐,她的语言则 亭送别》【大石词・尾】中的构思设意:“莫道男 显得鲜活泼辣。作者让她的语言夹杂着俚语、 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 俗语和日常生活用语,显得既质朴本色又生动  血。”而董词又是来自唐人诗:“君有陌上梅花 活泼。红,尽是离人眼中血。”王实甫在《董西厢》基础 而王实甫在作品中更多地是注重从民间质 上,对此句又做了如上改动。字面上用“醉”字 把“红”字隐去,“醉”里藏“红”,“泪”里藏 “血”。一个“醉”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 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莺莺的情态,还 借此把泪和血联想一处:染红霜林的是点点的 离人泪,更是离人血!语句文词上典雅蕴藉,委 婉含蓄,别是一种神韵蓄,成为数百年来离情别 恨的代表作。这种意境恰好与莺莺的个性化性 格相吻合,恰当地抒发了离人临别时的情怀,把 莺莺与张生被迫分离的幽怨、痛苦、惦念、担 忧、期待等缠绵悱恻的情怀一一诉出,使人读之 有“送人南浦,伤如之何”的感慨。王实甫正是 在广采博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才使《西厢记》 的语言呈现出典雅清丽、凄美婉约的独特风格, 此曲遂成千古绝唱。 唐宋以前,我国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用文言 写成的,到唐宋时期,由于城市和商业的发展, 市民阶层兴起,其力量的壮大,就必然要求适应 他们欣赏习惯的文艺形式,于是运用口语创作 的说唱文学便应运而生。到了元代,由于元杂 剧的主要观众是市民,因而不用口语便不能为 他们所理解;同时,蒙古统治者不懂得汉民族的 传统文化,因此他们也提倡白话,于是元杂剧的 语言较之过去的文学语言便产生了革命性的变 化。因而对杂剧的语言有了新的要求:语言要 符合舞台演出的法则。对于演员来说,要求唱 词好懂易记,琅琅上口;对于观众来说,也要求 唱词浅显明白,一听就懂。李渔在《闲情偶寄》 中也指出:“传奇不比文章,文章作与读书人看, 故不怪其深;戏文作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 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 因此,王实甫并不单单追求曲词的精美雅练,而 是雅俗并行,各得其宜。王实甫在《西厢记》中 运用了大量的白话语言,以当时的民间口语为 朴活泼的口语、俗语,甚至俚语中汲取营养,经过 精心选择和加工、熔化,这种熔化又适度而自然, 进而形成通晓流畅与秀丽华美相统一的剧曲 风格。 仍以《长亭送别》一折为例,莺莺在贴心、r鬟 红娘面前尽情倾诉自己内心因为要与张生离别而 产生的痛苦心情,她的唱词: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 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 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 后衫儿、袖儿,都韫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 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以后书儿、信 儿,索与我愤偻惶惶的寄。 这段曲词与前面【端正好】委婉含蓄的内心 独白完全不一样,整段曲词直抒胸臆,一唱三叹, 读起来朴素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而且采取了叠 用的词格,不仅造成唱词音韵的回环往复,产 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使节奏流 畅,写景状物生动形象如在眼前:把莺莺柔肠 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 莺那种如泣如诉、鸣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 在侧。喜  囊篙 鬟 差《西厢记》的曲辞即有对前代诗词的借鉴、 化用;也有对民间口语的吸收、提炼。那些前代 诗词的艺术成就的巧妙运用,增添了语言的文 采和表现力,风格清丽华美;那些口语俗语在曲 辞中的穿插运用,既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 格,又使曲子通俗易懂并且琅琅上口,使全剧达 到华美与通俗的和谐统一。作者将这些雅俗相 间的语言运用自如,为自己刻画人物服务,根据 人物身份、地位、教养、性格的不同,使之呈现不 同的风格。《西厢记》是这方面的典范,也是使这 部剧作语言丰富多彩、形象鲜明生动的其中一 个因素。 (下转73页) 詈曩兰就业与创业 参考文献: 【l】陈龙根.浅谈高校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J].中国成人教育,2006,(12) 【2】王珏.高校特殊群体就业群体及对策研究f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6). [3】谭桂明.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6). f4】张建.关于促进残疾大学生就业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7). 【5】杨邦勇.高校毕业生弱势群体就业策略探析『J1.浦田学院学报,2007,(4) Employment Assistance for Graduates from Special Groups ZHANGNan—hal2 (Huanghuai University,Zhumadian 463000,China) Abstract:It is difficult for graduates especially fr(Im special groups to find jobs.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auses of employment dififculty for graduates from special groups,the paper puts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pecial groups;employment assistance (责任编辑:赵永红) (上接69页) 参考文献: 【1】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徐复祚.曲论[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3】朱权.太和正音谱【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4J张大新.笔胜造化:《西厢记》的结构特点和语言艺术[张楠楠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援助问题研 2003,(3)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一0年第一 Beauty of Elegant and Popular Languages in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QI Tao (Department ofthe Humanities,Puyang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Puyang 457000,Chian) Abstract:In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the author manipulates the elegant and popular languages to manifest different ifgures’status,character and mind,which shows a unique style. Key words: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language;elegance;popularity (责任编辑:冯建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