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发展规划(2010—2012学年)
一、历史学科及教研组情况分析
1.历史学科性质与特点
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提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学生通过学习,能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文化遗产主,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解决问题,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2.历史组教师团队的现状
(1)显著优势:
①教师结构:教师数量虽然不多,但结构合理、层次分明,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富力强,是一支富有活力和激情的教师团队。
历史教研组基本情况表
人数 性别结构 年龄结构 学历结构 职称结构
②教学能力:本教研组现拥有余杭区历史学科带头人2人,市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人,余杭区名师1人,区优秀教师2人,杭州市教坛新秀3人,余杭区骨干教师5人;近几年来,获得市优质课评比二等奖3人,市说课比赛一等奖3人、区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人,区说课比赛一等奖3人,区高中历史历史教师例题能力竞赛一等奖1 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1人,每学年都有教师在杭州市级教学研讨活动中承担公开课或讲座活动。教师积极进取,个人教学能力较强,均能独挡一面,在余杭区乃至杭州市都算得上是一支综合实力较强的历史教师队伍。
③教研基础:至今,本教研组已完成省立项或规划课题2项,市、区立项课题各1项,另有1市立项课题正在推进之中,在初高中教学衔接、高中各阶段自主导学教学、整合式教学、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方面等形成了一定的特色,每年都有不少教师的论文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或发表。
④组风组貌:本组教师彼此以兄弟姐妹相称,相互之间关系融洽,团结协作,成果共享,有难同当,业已形成团结、和谐、向上的集体氛围。对我们历史组全体教师而言,历史组就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与工作乐园!
(2)我们的问题和挑战:
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与教研活动,也不能否认我们工作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①教师对教育科研活动整体上热情不高,往往比较被动,主动动笔写教学札记和论文的意识不强,水平层次也有待提高。
②教师在教学、科研能力上明显不平衡,除了教师之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之外,同一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也往往不平行,一些教师科研能力较强但教学一般,一些教师教学能力较强但科研水平不高,年轻教师表现得
9人 女教师4人,男教师5人 40—46岁教师4人,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5人 所有教师均达大学本科学历,其中硕士研究生1人,研究生课程班结业6人 中学高级教师4人,一级教师4人,二级教师1人
尤其突出。
③校本课程的开发、开设水平还比较低,不很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有待我们进一步充实内容、丰富形式、优化设计。
④教学成绩上,有时还不够稳定,需要我们积极思考有效策略。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努力成为地区有知名度、影响力的教研组。
1.组风建设目标:
在已经形成的团结、和谐、向上的集体氛围的基础上,今后我们将扬长避短,努力倡导、营造“务实、创新”的教研组文化,追求教学质量最大化和科研成果的最优化。
2.特色建设目标
(1)完善《历史千古之谜》、《美国对台军售》等校本课程,努力打造成为本学科的品牌; (2)构筑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课堂观察活动;
(3)形成具有学科特点又不增加学生实际负担的全程性学案资料。
3.队伍建设目标
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精于教学、善长科研的历史师资队伍。在现有师资结构的基础上,三年内力争有1人被认定为杭州市历史学科带头人; 1—2人被评为余杭区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1-2人被评为区教坛新秀;青年教师中继续有人评上学校星级教师。
4.教学质量目标
(1)各年级能结合自身特点,有效落实历史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
(2)考试成绩目标:高二、高三年级的重大考试(期中或期末统测、高考等),主要指标列余杭区第一名,力争在杭州七县市区名列上游;高一年级在非常困难的背景下,会考达到学校的要求。 (3)在区、市组织的优质课、说课等各类比赛中继续有出色表现。
5.教学研究目标
(1)有序推进《利用课堂观察工具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这一市级课题研究,完成课题结题报告,争取在市、省级获奖。
(2)争取有1-2项新课题实现区级以上立项。
(3)每学年有4篇左右的论文在各级各类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同等刊物上发表,三年内力争有2篇以上教育教学论文在省级或同级刊物上发表。
6.学科资源建设目标
(1)重视学科网建设,力争在3年内建成较完备的多媒体学科资料库,在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 (2)编写并完善各年级的学案,努力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学科全程学案资料。
三、行动路径
1.加强学习,改变教学观念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省教学指导意见》,把握课改精神,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育教学行为。 (2)根据学校重点教研课题——基于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设计要求,结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校本研修课题,学习相关理论。
2.注重教学常规的落实
(1)落实学校对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的基本要求。各备课组制定统一的教学进度和计划,注重平时的集体备
课,对教学目标、重难点、典型例题的选择和讲评应展开集体讨论,探寻科学合理的方案。认真落实备课、上课、批改、评价等教学常规,加强个体监控,做到上述规定动作经得起学校及有关部门的检查。
(2)积极开展相互间听评课活动。结合区、市优质课、说课评比和学校的青年教师“四比一评”活动,要求教师每学期在备课组内开设一堂公开课或专题讲座,并运用课堂观察工具进行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加强教科研活动
(1)积极推进市级立项课题《利用课堂观察工具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结合组内听评课的常态化活动,进一步利用课堂观察工具,总结前几次活动的经验教训,优化观察视角,改进观察工具,力争使本学科的课堂观察活动再上一个台阶。围绕有利于学生学习与成长、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提高各类考试成绩之目标,全员参与,分工协作,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强化养成撰写教学反思和教学札记的意识。 (2)研究各年级的教学特点、重心。结合学校教研重点“基于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设计”,教研组、各备课组围绕教学活动有效设计的主题,开展同课异构活动,研究各年级的教学特点、重心。高一年级注重初高中的过渡衔接,突出学法指导。高二年级主要着力注重学科思维能力与解题能力培养策略。高三年级加强高考研究,由高三备课组和组内其它资深教师组成高考研究小组。以学科指导意见、高考考试说明、今年高考试卷及之后有关专家对高考试卷的评析等为依据,研究新高考方向,鼓励全组教师多参与高三教学研讨,在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作业(复习资料)的选择、学生心态的调整等方面献计献策。 (3)重视开发校本课程和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高一、高二年级教师争取人人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开设中,提升校本课程质量,《千古历史之谜》与《美国对台军售》等课程学生欢迎度高,我们要优化课程内容、教学设计,力争能成为本组的特色品牌。同时也要认真对待研究性学习活动,力争拿出一些具有学科特色的研究课题供学生参考,在过程中积极给予指导帮助,争取产生一些有质量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4)研究各阶段相应的学案资料。0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备课组针对会考形势开展了相关学案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目前,高二、高三也开始启动相应的学案编写。我们要在已有经验基础上,探索、开发符合各阶段教学特点的学案资料。
4.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
(1)结合青年教师“四比一评”活动,鼓励和支持年轻教师参加区、市组织教研活动、优质课评比及说课比赛等活动,让年轻教师多登台亮相,加强对年轻教师的管理与帮扶,规范教学行为,努力提高其专业技能。 (2)努力为年轻教师成长创造条件。除日常听课诊课外,在课程纲要编写、开发校本课程等方面给予任务,压担子。通过组内主题研讨活动,提高年轻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能力;对年轻教师的论文提出修改建议,对于他们的教学科研成果积极向上推荐。
5.加强教研组资源库建设
(1)注重原创、改造资料,在研究课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及新高考趋势的基础上,将编写的课程纲要、学案、教学设计、论文等资料及时上传本学科网。
(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设访客留言或者师生互动板块。
(3)注意资料“拿来”,利用《中国知网》、《中学学科网》、《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等优秀学科网站及《中学历史教学》、《历史学习》、《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优秀杂志,广泛收集各类资源,进一步充实我们历史组的教学资源库—学科网。
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历史教研组
2011.1.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