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实验使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通过呈现40个外国著名人物和普通百姓的译名,要求被试对呈现的人名中的著名人物作出见过与否的判断,来探究导致错误记忆的内隐社会认知因素。被试为华东师范大学本科二年级的10名学生。结果表明:外显记忆指标和内隐记忆指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5.2 人物的性别因素对内隐记忆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 错误记忆 内隐 社会认知
1 引言
错误记忆是人类记忆中存在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但是错误记忆的研究始于Bartlett (1932) 的“幽灵之战”, 不过当时对错误记忆的研究并没有得到重视。后来随着记忆研究的深入, 研究者开始对错误记忆产生兴趣。他们发现在日常生活中, 错误记忆司空见惯。
真正对错误记忆进行量化研究的是Deese(1959),后来在Rodiger 和McDermott 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得到了完善,形成了经典的DRM 研究范式,该范式主要用于关联性错误记忆的研究。DRM范式所揭示的因联想过程而导致的错误回忆和错误再认更是成为错误记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根据发生机制不同可分为无意识知觉研究范式和误导信息干扰范式以及Kassin-Kiechel范式。后来研究者发现除了关联性错误记忆外, 还存在多种其他类型的错误记忆, 它们的发生机制各不相同, 于是相继涌现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范式,
由于DRM范式可以成功地引发错误记忆, 近年来研究者们采用范式的多种变式和控制各种不同的实验变量考察了影响错误记忆的多种因素, 发现词表容量、呈现方式、间隔时间、测验效应、重复学习、预警提示、年龄因素、词表特性等都对错误记忆有重要影响, 从而使我们对错误记忆的理解不断深人。
除了控制各种不同的实验变量考察了影响错误记忆的多种因素之外,Dodhia等人(1999)认为,在众多错误记忆理论中,隐含着两种基本的错误记忆范式:一是误导信息范式,指外在的错误信息误导错误记忆的发生。二是错误记忆范式,指错误记忆来自个体内部的推断和建构,并错误的把事件视为外部发生的。后来Payne等人(1997)指出,当前影响最大的错误记忆理论有三种:建构主义理论,来源监控理论和模糊痕迹理论。
对错误记忆影响因素的研究还发现, 间隔时间指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相隔的时间对真实记忆和错误记忆的影响是不同的。如,McDermott的实验表明, 在立即测验、短的间隔、两天后测验的三种情况下, 学过项目的正确回忆率不断降低, 而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回忆率却有明显上升的趋势。Payne等也发现在小时间隔中正确再认成绩下降, 但错误再认不受影响。这些研究都表明与真实记忆相比,
错误记忆是很顽强的, 在一段时间间隔后它可以保持不变, 甚至还可能有所增长。
错误记忆中最著名的实验要数雅各比(Jacoby)的一夜成名实验。在实验中,被试首先阅读包含名人与普通人姓名的一个花名册。24 小时后,在旧的名单上加入一些新的人名,其中即包含名人也包含普通人的名字,然后要求判断“这个人是名人吗?”。实验结果发现,对旧的普通姓名要比新的普通姓名的记忆具有更高的错报率。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被试把对普通姓名的熟悉性错误地归因于名望,因此产生了普通姓名“一夜成名”的效应。在这个基础上,伯那基和格林沃尔德(Banaji & Greenwald,1994)将姓名作了男女区分,结果发现,男性的击中率要高于女性,也就是说人们对男性名人具有更高的辨认正确率,即认为男性的成功率高于女性;旧的普通姓名虚报率要高于新的普通姓名,与Jacoby的实验相符;并且旧的男性姓名的虚报率高于女性,亦说明男性的成功率高于女性。用信号检测论分析表明,对名望判断的标准是旧的低于新的、男性低于女性。这就证明了名望判断中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人们内隐地认为男性的成就要比女性高,因此对男性名人的判断标准要比女性宽松。
国内学者对这个课题也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98 年, 葛明贵采用男性和女性的人格特征词为实验材料研究内隐性别刻板印象, 发现被试对男性和女性的人格特征词的外显记忆没有表现出差异, 但是对男性和女性的人格特征词的内隐记忆差异显著突出表现在对女性加工的精细和对男性加工的相对放松上。被试在无意识的自由联想过程中, 在女性加工方式下, 能较好地识别和判断目标词而加以剔除。研究者认为造成这种对女性加工条件下的目标词精细加工的原因, 在于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对女性的歧视与不公正态度。这种内在的歧视女性的态度是通过直接测量手段不能了解的, 而且它发生作用的过程也是主体没有明确意识到的。研究者称这种现象就是内隐的性别刻板印象。
本实验采用上述一夜成名的测试来探究错误记忆内隐性的社会认知影响因素。实验假设错误记忆的外显性和内隐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错误记忆会受到性别、材料的影响。
2 方法
2.1 被试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10名(4男6女) 2.2 仪器和材料
仪器:计算机和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材料:外国人名的译名(三个字),共40个,其中男性人名20个 (字为蓝色),女性人名20个(字为红色)。 2.3 程序
2.3.1登录并打开 PsyTech 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记忆错觉现象中的内隐性”。单击呈现实验简介。点击 “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
窗口。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 (或使用默认参数),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2.3.2 两个阶段的指导语分别为:
(1)学习阶段指导语是:下面将依次呈现20组外国人名,每组包含两个人名,其中左边的为著名人物,右边的为普通百姓。男性人名用蓝色字表示,女性人名用红色字表示。请尽量记住著名人物的名字,这很重要。当你明白了上述指导语后,可以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实验。
(2)测试阶段指导语是:下面将随机逐个呈现你刚才识记过的人名,其中男性用蓝色字代表,女性用红色字代表。请你使用 1号反应盒对每一个名字作出判断,看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著名人物名字,是请按 “+”号键,否请按“-”号键。当你明白了上述指导语后,按反应盒上任意键开始。
2.3.3 实验中屏幕将依次呈现 20组外国人名,每组包含 2个人名。其中左边为著名人物,右边为普通百姓。男女各有 10名为著名人物。被试按照指导语要求看呈现的每组人名并尽量记住著名人物的名字。看完休息片刻。期间被试做屏幕上的简单四则运算,程序会统计做对的次数。 休息完毕再次出现指导语,屏幕将依次逐个呈现前面出现过的 40个人名,被试对呈现的人名中的著名人物作出见过与否的判断。程序记录正确判断次数和反应时。
2.3.4 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3 结果
3.1 各被试对著名人物的正确判断次数(男性N1,女性N2)及将普通百姓误判为著名人物的次数(男性M1,女性M2)
表1 各被试对著名人物的正确判断次数及将普通百姓误判的次数表
被试一 被试二 被试三 被试四 被试五 被试六 被试七 被试八 被试九 被试十 N1 7 6 7 4 8 7 9 9 8 N2 M1 M2 6 3 6 10 3 7 5 0 2 9 1 3 10 5 2 6 3 4 10 4 7 7 2 4 7 6 6 5 4 4 5
3.2 外显记忆指标(N1+N2)和内隐记忆指标(M1+M2)及其差异性检验。
表2 外显记忆指标(N1+N2)和内隐记忆指标(M1+M2)表
被试一 被试二 被试三 被试四 被试五 被试六 被试七 被试八 被试九 被试十 外显记忆指标(N1+N2) 13 16 12 13 18 13 19 16 15 内隐记忆指标(M1+M2) 9 10 2 4 7 7 11 6 12 9 9 对上述数据进行Wilcoxon符号秩次检验,得出Z=-2.670,相伴概率P=0.008<0.05,因此拒绝零假设,认为外显记忆指标和内隐记忆指标存在显著差异。
3.3 M1、M2的差异性
对M1、M2的值进行Wilcoxon符号秩次检验,得到表3。
表3 M1和M2的差异分析表
M1平均值 3.1 M2平均值 Z统计量 4.6 -1.851 相伴概率P值 0.064 P=0.064>0.05,所以M1和M2无显著差异,且M1的平均值小于M2的平均值,即男女性别的人物对错误记忆无显著影响。
4 讨论
4.1 错误记忆中的内隐性
随着对错误记忆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者开始关注怎样减少或抑制错误记忆的发生。于是他们采用了多种策略比如警告、重复学习等,结果发现错误记忆确实有所降低,但无法避免,可见错误记忆极为顽固。Gallo、Roberts、Seamon(1997)曾在实验中事先给被试提供了这样的警告:即将学习的单词在语义上存
在关联,可能会使他们在测验阶段对与之有语义关联的新词(关键诱饵)产生错误再认。结果发现警告降低了被试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但他们仍然表现出较多的错误记忆。研究者据此提出,错误记忆的这种顽固现象可能是受到无意识作用的缘故。随后其他研究者也通过实验证实了错误记忆的这一顽固性。
内隐记忆中阈下刺激法已经被错误记忆的研究者们所借鉴。实验中,研究者可通过控制单词的呈现时间来设置被试对学习词的不同加工水平;或者在学习阶段使用某种干扰措施来分散被试的注意力,来探讨无意识条件下错误记忆的发生情况。
4.2 人物的性别因素对内隐记忆的影响
伯那基和格林沃尔德(Banaji & Greenwald,1994)的实验中发现,男性的击中率要高于女性,也就是说人们对男性名人具有更高的辨认正确率,即认为男性的成功率高于女性;旧的普通姓名虚报率要高于新的普通姓名;并且旧的男性姓名的虚报率高于女性,亦说明男性的成功率高于女性。用信号检测论分析表明,对名望判断的标准是旧的低于新的、男性低于女性。这就证明了名望判断中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人们内隐地认为男性的成就要比女性高,因此对男性名人的判断标准要比女性宽松。
但本实验的结果3.3与前人研究结果不符,这可能是因为本实验的被试均取自华东师范大学,且女性被试多于男性被试,在这样一所女生远多于男生的学校,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作用会小一些。
5 结论
5.1 外显记忆指标和内隐记忆指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5.2 人物的性别因素对内隐记忆无显著影响。
6 参考文献
1) 郭秀艳,万璐璐,郭晓蓉,魏知超.错误记忆的无意识机制初探. 心理科学, 2005,28(2): 362-367 2) 郭秀艳,周楚,周梅花.错误记忆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应用心理学,2004,10(1):3-8
3) 杨志良,周楚,万璐璐,谢锐.短时间延迟条件下错误记忆的遗忘.心理学报,2006,38(1):1-6
4) 杜建政,杨志良.当前错误记忆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心理学动态,1998,6(3):20-30
5) 解春玲.浅谈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与现状.心理科学,2005,28(1):146-148
7附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