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清代同治朝幼帝时期辅政形式探析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第27卷第1期 2011年1月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QIU TEACHERS COLLEGE V01.27 No.1 January.201 1 清代同治朝幼帝时期辅政形式探析 黄彦震 李媛媛 (1.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100081;2.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欧美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要:清代幼帝时期辅政有亲王辅政、太后辅政和大臣辅政三种形式。辅政格局的确立是各 方政治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辅政人员之间的争斗会大大消耗清朝的实力。同治朝的太后亲王联 合辅政使得清朝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但随着罢黜议政王后,清朝的形势急转直下。清代同 治朝幼帝时期辅政实行的政策,对清朝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外交和民族关系各个方面均有 重大影响。 关键词:清代;同治朝;辅政形式 中图分类号:K2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11)O1—0046—04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幼帝时期联合辅政格局在 汉族政权里没有出现过。清代的同治朝出现了很复 杂的联合辅政形式。两宫皇太后与恭亲王奕诉联合 除掉了先皇任命的赞襄政务八大臣之后,进行联合 辅政,分掌皇权。 太后、亲王联合辅政的确立 一孚恩接奉此旨,即星速前来行在。豫亲王义道、恭亲 王奕诉、周祖培、全庆著在京办理一切事宜,无庸前 赴行在”l1l( ’。从此诏书来看,八大臣意在拉拢陈 孚恩加入“热河派”,而排挤奕_沂,将其留在北京。 随后,解决诏谕疏章的处理权限问题。结果是章疏 呈览;谕旨钤印;任用高级官员,由大臣提名,太后裁 定;任用一般官员,由皇帝制签,太后批准。“本王、 大臣拟旨缮递后,请皇太后、皇一k钤用图章发下,上 、清代中晚期,大清王朝日渐衰败,一步步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吏治腐败、贪污成风、闭关锁 国、经济衰败、八旗绿营军队腐化、阶级矛盾日趋尖 锐,西方侵华势力发动r两次鸦片战争,国内农民起 义势力浩大,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 系‘御赏’二字,下系‘同道堂’三字,以为符信。并 希转传京外文武各该衙门一体钦遵,按照朱笔随时 恭缴”… 。对于两后并尊问题,内阁奉上谕:“朕 缵承大统,母后皇后应尊皇太后,圣母应尊为皇太 后。所有应行典礼,该衙门敬谨查例具奏。” 儿 西南西北各族人民起义接连不断。在此内忧外患的 背景下,大清王朝举步维艰。1861年,咸丰帝病危, 经过激烈斗争,最终确立了太后、亲王联合辅政的格 局。 以小皇帝的名义发谕旨确定两后并尊,这是符合清 朝祖制的,康熙朝即有先例。最后,拟定建元年号为 “祺祥”。“建元年号,也已恭拟,奉旨用‘祺祥’二 字,已于月之二十六日交片内阁矣”l1l(鹦”。祺祥年 号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二十六日起,共历 69天,于十月初五日明令废除。 (二)垂帘之争 (一)八大臣赞襄政务 八大臣受咸丰帝所托赞襄政务,是合法的辅政 大臣。其中,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 户部尚书肃顺、额驸(道光帝驸马)景寿是御前大 臣,兵部尚书穆荫、吏部右侍郎匡源、礼部右侍郎杜 翰、太常寺少卿焦佑瀛是军机大臣。八大臣辅政伊 山东道监察御使董元醇在“北京派”核心人物 始,即公布了治理咸丰皇帝髭仪的名单,排挤了恭亲 王奕诉。“著派睿亲王仁寿、豫亲王义道、恭亲王诉 、周祖培的指示下上奏,请太后垂帘,选亲王辅政,建 议为幼帝选择师傅,并整顿高级官吏队伍。焦佑瀛 起草驳董谕旨,全面否定了董元醇的提议。八大臣 醇郡王奕诉、大学 :周祖培、协办大学七尚书肃 顺、尚书全庆、陈孚恩、绵森、侍郎杜翰恭理丧仪。陈 收稿日期:2010—10—27 以“搁车”(停止办公)来威胁两宫皇太后,迫使两宫 作者简介:黄彦震(1983一),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主要从事清史、东北民族史研究; 李媛媛(1984一),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主要从事清史研究。 第l期 黄彦震,等:清代同治朝幼帝时期辅政形式探析 47 皇太后暂时退让。随后,在外围侵华势力和兵部侍 郎胜保、御前大臣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两汀总督 曾国藩等实力派人物的支持下,慈禧与奕诉联合发 动了北京政变,惩处厂八大臣及其余党,改年弓‘为 “同治”。“嗣后,各 省及各陆军营折报应行降旨 各件,于呈递两官皂太后慈览,发交议政 r、 机大 体五年一任命。首批大学士为桂良、贾桢、周祖培、 宫文、翁心存、祁宿藻、倭彳I、麟魁、瑞常、曾国藩。同 治六年、七年任片j骆秉章、朱风标。同治十年(1871 年)以后任用李鸿章、文祥、伞庆、瑞麟、单懋谦、左 宗棠、宝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经恭亲 、桂良、 文祥提议,没立于咸丰十年(1860年)十二月初十的 管理清朝近代外交事务的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 理衙门设立之前,清朝外交在中央由礼部和理藩院 管理,存地方由两广总督、两江总督兼管。总理衙门 臣后,该王、大臣等悉心详议,于当日召见时恭请谕 旨,再行缮拟,于次口恭旱母后皂太后、圣母皇太后 阅定颁发;应行批答各件,该F、大臣杏照旧章,敬谨 缮拟呈递后,一并于次L』发下;其紧要军务事件,仍 于递到的 即办理,以昭慎重” 儿… 。两宫皇太后 与恭亲 E奕诉重新分配r皂权,前者掌审核与裁决 权,后者掌议政 施政权。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 月二十六H,两宫皇太后懿旨宣布垂帘,听政地点在 紫禁城的养心殿东暖阁,并确定垂帘章程。在雍正 年间,议政处被军机处所取代,奕诉的议政王地位相 当于军机处的首领。奕诉任宗人府的宗令,掌管皂 族事务,执掌皇宅的族K卡义,同时兼任总管内务府大 臣,管理一切宫廷事务。至此,奕_沂集军事、行政、财 务、人事大权于・身,举朝无双。 二、太后、亲王联合辅政的实行 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不久,就处斩r两江总督 何桂清和兵部侍郎胜保。晚清官员腐朽透顶,贪污 严重。封疆将帅拥兵自重,称雄一方。何桂清、胜保 一文一武,足大臣巾的典型。何桂清存同治十年太 平军打垮江南大营之际,驻扎常州,坐视不救,并将 常州拱手让给太平军。当时咸丰帝已将何桂清革职 候审,只是因为庚申之变才将何桂清搁置两年不审。 如今两宫初垂帘,何桂清罪有应得,成为重振朝纲的 牺牲品。兵部侍郎胜保是辛酉政变的功臣,也是个 跋扈将军,自比汉代周业夫。所列胜保的十1大罪状, 概括起来就是贪污纳贿,掩败为胜。这在晚清的官 场上是官员的通病,不同于何桂清的情况。处死胜 保可能是出于怕他暴露政变内幕或者恐其尾大不 掉,并成为恭亲王死党。 然而两宫皇太后垂帘之初,对于政务军务尚不 熟悉,一切都要靠恭亲于来议政。恭亲王改组了军 机处、内阁宰辅和总理衙门三套人马,组成辅助其议 政的办公队伍。军机处是清朝军圉大事决策行政的 总汇,是皇帝的顾问团,被称做“枢廷”。国家机要章 奏,颁发诏旨,皆南枢臣撰拟。突诉主持军机处,军 机大臣有桂良、文祥、沈兆霖、宝塑、曹毓瑛,桂良、沈 兆霖去世后,补入李棠阶。后李鸿藻、胡家 、汪元 方、沈梓芬等人都曾入直军机,成为核心人物。自从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以来,“内阁宰辅,名存而 已”l2_( 。大学 L虽然成为进爵的虚衔,但是仍 然是地位尊贵的。同治朝的大学士和协办大学士大 设 的意义在于确立了专门负责外交的管理机构, 改变J,以前管理的混乱状态,可以避免政出多门的 现象。从总理衙门设立到终同治帝一朝,总理衙门 大臣有17人。除恭亲王、桂良、文祥外,同治五年之 前有崇纶、恒祺、宝錾、董恂、薛焕、徐继畲、谭廷襄; 同治六年之后有倭仁、毛昶熙、沈桂芬、成林、崇厚、 夏永镐、沈葆桢。 两宫皇太后与恭亲王改变l『外交战略,接受西 方国家提出的“合作政策”,使中外关系发生_r巨大 的转折。合作政策是西方列强根据中国政治形势的 变化,决定实施的新的对华政策,由英、美倡导,俄、 法支持。西方列强 图用外交取代武力,来掩盖掠 夺[}1尉的真实面日。公使驻京是合作政策的显著标 志。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各国通过签订条约实现了 这项要求。“外国公使在同治朝先后驻京,有法国、 英国、俄国、美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葡 萄牙、丹麦、奥地利、日本、荷兰。北京的东交民巷则 成了著名的外国使馆区”E3](P313)。清政府大兴土木, 装修总理衙门,取悦外国公使。旧治朝外国人帮办 海关税务,是经恭亲土同意的。早在咸丰年问,中国 设立的海关根本收不到外国商船的税,随后外国领 事主动申请帮办税务,他们借助帮办海关税务之机, 参与政治活动。李泰国于成丰五年(1855年)专门 办理海关事务。1857年他作为汉文副使随额尔金 勋爵率军北上天津进行修约,1858年他在中英《天 津条约》和《通商章程》签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朝政府清外围人帮办税务已经写在条约里,“任 凭总理大臣邀请英人帮办税务” ¨ ’。咸丰十年 (1860年) 二月,经江苏巡抚薛焕奏请,恭亲王的 复奏,两宫皇太后的批准,李泰国成为总税务司,各 [j税务司也仟用外国人帮办。奕诉对李泰国十分满 意,对其评价很高。咸丰卜一年(1861年)李泰国在 海保 租界的战斗中负伤后,其职位由英罔人赫 德接替。赫德任其职务达48年之久,在此期问,新 设海关30余处,建立r一整套由外国人担任高级职 员的半殖民地化的海关制度。清政府派往各海关的 海关监督形 虚设,中圈近代的海关被西方列强控 制了。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1拄 恭亲王依靠汉族官员镇压太平军和捻军及各地 起义,并实施了“借师助剿”的设想。晚清皇权的削 弱导致了地方权力的强化,封疆大吏起着重要的作 用,才迎来了“同治中兴”的局面。清初的封疆大吏 是满人多汉人少。然而到了咸丰、同治朝,满人已不 堪重用,唯有依靠汉族疆帅。在太平军和捻军的强 大攻势下,八旗、绿营皆已腐败不能用。清政府依靠 各地团练,镇压农民起义。执此时机,湘军、淮军等 军事集团迅速崛起,成为晚清重要的政治军事力量。 在咸丰朝,肃顺就执行了重用汉臣政策,同治朝依然 执行这一政策。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委任两 江总督曾国藩为钦差大臣,管辖四省(江苏、江西、 安徽、浙江)军务,节制自巡抚、提督、总兵以下文武 各官。这是把南方的半壁江山交给了曾国藩,史无 前例。随后,任命左宗棠为浙江巡抚,沈葆桢为江西 巡抚,李续宜为安徽巡抚,严树森为湖北巡抚,李鸿 章为署理江苏巡抚,彭玉麟为水师提督。此前,已任 命骆秉章为四JiI总督,刘长偌为广西巡抚,毛鸿宾为 湖南巡抚。这样,汉人就坐断东南,成为最大的地方 实力派,成为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的主力军。“借师 助剿”的想法萌发于东南沿海的地方官绅,咸丰帝 一直未予答应。恭亲王辅政实施了这一设想。军事 上的“借师助剿”与恭亲王一贯的中外结好的方针 是一致的,也与经济上的洋务运动、政治上的中外同 心相互呼应。恭亲王提出“外敦信睦,而隐示羁縻” 的对外政策方针,由剿到抚,转变战略,并引用三国 时期诸葛亮联吴抗曹的典故进行论证。这种羁縻之 策得到了洋务派的赞同,尤其是曾国藩和李鸿章的 大力支持。在咸丰末年,由于袁甲三等人的反对,英 国政府的不明确态度,奕诉的借师助剿政策曾遇到 阻力。他只能部分实施,以退为进,不大批借用外国 军队,只聘请外国军事教官训练中国军队,并购买新 式武器来武装中国军队。其基本原则是以利诱夷、 暂不借兵、仅限于上海借兵、拒绝公使们的要求、雇 船运粮、仿造外国武器。到了同治朝,奕诉掌握议政 大权,放开手脚进行借师助剿。咸丰十年四月,经署 江苏巡抚薛焕同意,道台吴煦和买办杨坊等人雇佣 美国人华尔,组成“洋枪队”,中外联合势力共同镇 压太平军。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洋枪队在松 江改组,由雇佣外国士兵,改为以欧美人为军官,中 国人为士兵的中外混合军,人数由300人增为1200 余人 J(n 。“请给洋枪、洋炮、洋火药防 剿” 【(H ,其被英国水师提督何伯列在联军之内, “完全配备新式武器,按照外国新式军事技术进行 训练”_3_(跚 。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二月,署江 苏布政使苏松太道吴煦于英法驻上海当局,组成 “中外会防局”,又称“中外会防公所”。“洋枪队” 又扩大到5000人,并由清政府正式命名为“常胜 军”。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初十日,上谕宣布批 准借师助剿的请求,“至借师助剿一节。业谕总理 衙门、与英法驻京使臣商酌。上海为通商要地。自 宜中外同为保卫。军务至紧。若必俟总理衙门在京 商酌。转致稽迟。即著薛焕会同前次呈请各绅士。 与英法两国迅速筹商。克日办理。但于剿贼有裨。 朕必不为遥制。其事后如有必须酬谢之说。亦可酌 量定议。以资联络” ¨ 。从此中外反动势力大 规模地联合镇压太平军,通过安庆决战、江浙激战, 最终攻陷天京。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奕诉遣散 了中法混编的“常捷军”,结束了“借师助剿”的历 史。随后湘军、淮军及镇压了捻军、西北回民起义, 清军又镇压了东北农民起义,清朝终于迎来了安定。 对于清朝统治集团内的清醒者来说,暂时的安 定并没有打消他们的危机感,与西方列强的差距越 来越大,迫使他们迈出了追赶西方国家的步伐。在 经济上的进行了洋务运动,求强求富,历时30多年。 恭亲王是洋务派的领袖,思想很先进。在中央有文 祥、桂良等人支持,地方上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沈葆桢、丁日昌、郭嵩焘等汉族地方大员也在会剿中 看到了西方国家的“长技”,积极倡导洋务运动。在 恭亲王的领导下,以求强为目的的官办军事工业建 立起来。曾国藩在1861年在安庆设立了安庆内军 械所,186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了三所洋炮局, 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开始了中国真正的近代军事工业。1865年李鸿章 在南京设立金陵制造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设立 福州船政局,1866年崇厚在天津设立天津机器局。 随着新式军事工业的创立,训练新式陆军被提上日 程。1862年在首先天津成立洋枪队,随后在上海、 广州、福州设立,聘请外国军官教习,1864年奕 在 北京建立威远队,1866年奕诉在直隶建立练军 15000人。1865年底李鸿章的淮军已增至5万余 人,均为洋枪队,还有炮队四营。左宗棠的湘军也大 力建立洋枪队,设局制造军火,成为新式陆军。为了 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兴办了大量的学校,培 养外交、翻译、科技和军事人才,并派遣留学生赴欧 美和日本。1862年在京师成立同文馆,1863年在上 海设立广方言馆,还有广州同文馆、台湾西学堂培养 外交和翻译人才。开设马尾船政学堂、天津北洋水 师学堂、天津北洋武备学堂、广东陆师学堂、广东水 师学堂、南京水师学堂培养军事人才。开设江南制 造局附设机械学校,天津电报学堂,湖北铁政局附设 化学堂、矿学堂,天津医学堂培养机器制造、电讯、矿 务、医务等方面的人才。留学生中也培养了一些船 炮建造、轮船驾驶、矿冶、铁路及桥梁建筑等方面的 第1期 黄彦震,等:清代同治朝幼帝时期辅政形式探析 49 人才。 由于恭亲王的努力经营,国内外形势好转,内忧 外患暂时解除,洋务运动如火如茶,一时出现了“同 治中兴”的局面。然而此时,却出现了叔嫂失和,罢 黜议政王的风波,颇有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之意。日 讲起居注官蔡寿琪参劾恭亲王揽权、纳贿、徇私、骄 盈,请两宫太后另选懿亲议政,逼恭亲王交权。两宫 具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性质,尽管与西方 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比起来,带有垄断性和落 后性,但是却开启了古老中国通向世界的大门。在 客观上,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 主义民用企业的产生具有促进作用,培养了大量外 交、翻译、科技和军事人才,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实 力具有重大贡献,可以说是晚清新政的发端和中国 皇太后趁机打压恭亲王,争夺回分配给恭亲王的皇 权。由于查无实据,又在悖亲王、醇郡王等人的力 保,恭亲王的认错之下,两宫皇太后恢复了恭亲王在 内廷行走,管理总理衙门的政治地位和职务,将其议 政王、军机大臣的实权革去。“恭亲王谊属懿亲,职 兼辅弼,在亲王中倚任最隆,恩眷极渥。特因其信任 亲戚,不能破除情面,平时于内廷召对,多有不检之 处,朝廷杜渐防微,若复隐忍含容,恐因小节之不慎, 致误军国之重事,所关实非浅鲜……现既明白宣示, 恭亲王著即加恩仍在内廷行走,并仍管理总理各国 事务衙门。此后惟当益矢慎勤,力图报称,用副训诲 成全至意!” J(1,14o)在奕诉认错之后,“命恭亲王仍 直军机,毋复议政”【8 。 三、太后、亲王联合辅政的作用 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之初,对于两江总督何桂 清和兵部侍郎胜保的处斩,震动了官场。这种铁腕 政策的实施,维持着日落西山的晚清政权,调整了统 治集团内部的复杂紧张的关系。恭亲王改组军机 处、内阁宰辅和总理衙门,安插自己的亲信,也符合 “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古训。接受了西方列强的合 作政策,意味着西方列强要在中国修铁路、开工厂、 办电报、设银行、承航运的经济掠夺的实施更进一 步。他们希望通商投资,利用中国丰富的原材料和 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外国公使驻京引起了京师官民 的恐慌,清政府充当了外国公使的卫兵和警察,使得 百姓对清政府失去信心。帮办海关税务,意味着中 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海关总税务司可以操控清朝 的政治,进行政治活动。恭亲王重用汉人的政策是 具有进步意义的,他摒弃了民族偏见,也是无奈之 举,如果还抱着“首崇满洲”的思想,清朝恐怕早已 被太平军推翻了。军事上借师助剿政策的实施,与 经济上的洋务运动、政治上的中外同心相互呼应,在 合作中必定损失了主权,是一条带有投降意味的外 交路线。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完全是官办性质, 近代化的起点。但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 下,只学习科技,不学习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触动不 了没落腐朽的封建制度,故洋务运动有严重的局限 性。 总之,咸丰帝归天之际,正值内忧外患之时,咸 丰帝设计的八大臣与皇太后相互制约的辅政方式被 两宫皇太后与恭亲王联手发起的政变所破坏,随之 而出现的是太后亲王联合辅政的形式。在恭亲王奕 诉的努力经营下,清朝对外接受合作政策,对内依靠 汉族官员并实施“借师助剿”的方针镇压农民起义, 使得咸丰年问的混乱局势得以暂时扭转,出现了 “同治中兴”的局面。恭亲王奕诉参与和支持的洋 务运动,使得中国开始了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尝试。 慈禧太后一派抱着封建思想不放,权力欲极强,虽然 曾在政治危机面前也不得不依靠奕诉,但危机一过, 便罢黜议政王,从而为晚清的厄运埋下了伏笔。 参考文献: [1]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一辑 [M].北京:中华书局,1978. [2]赵尔巽.清史稿:卷174.大学士年表[M].北京:中华书 局,1977. [3]徐立亭.咸丰・同治帝[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4. [4]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M].北京:三联书店出 版社,1982. [5]吴煦.档案中的太平天国史料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79, [6]清穆宗实录:卷15.同治元年正月癸巳[M].北京:中华 书局,1985(影印本). [7]清穆宗实录:卷133.同治四年三月辛亥[M],北京:中华 书局,1985(影印本). [8]赵尔巽.清史稿:卷21.穆宗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 1977. 【责任编辑:姚润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