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设计史1 原始-夏商周部分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中国艺术设计史

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

装饰纹样:商代的饕餮纹,周代的窃曲纹,战国的蟠螭(panchi)纹,汉代的四神纹和云气

纹,六朝的莲花,唐代的牡丹,元代的松竹梅,明代的串枝莲。原始社会几何纹, 商周至汉魏六朝的动物纹,隋唐以后的花鸟图案。

艺术风格:商代的威严庄重,周代的秩序,战国的清新,汉代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代的丰满华丽,宋代的理性美,元代的粗壮豪放,明代的敦厚,清代的纤巧。

原始时期:自然流露

奴隶社会时期:神秘、威严、深沉、庄重 战国、秦、汉:古拙凝重、气势磅礴 隋唐:自信、饱满、大器

宋:理性之美、清秀、含蓄、典雅、单薄的凄婉之美 元:粗犷、豪放、刚劲 明:大方、明快、端庄、敦厚 清:造型奇巧、色彩艳丽、装饰繁缛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原始工艺美术总体特征:

1、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紧密结合 2、艺术性服从于实用性 一、原始陶器

北方仰韶文化的彩陶,南方河姆渡的雕塑,东部龙山文化的黑陶以造型取胜。

1、陶器的产生——定居的生活方式

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生活特征之一。 我国陶器起源早

最早的陶器资料:1962年在江西万年县出土了距今八千多年的陶器。 2、陶器的制作

1) 手制成型 (早期)

2) 轮制成型 (晚期) A慢轮制作 B快轮制作 3)陶器造型源起——拟形陶 4)陶器装饰源起 素陶、彩陶、印纹陶

其内容可归纳:几何纹样、植物纹样、动物纹样、人物纹样四大类。 原始装饰具有普遍意义的是“图腾”(Totem)。图腾原为印地安语,意为“他

的家族”。它大约和氏族公社同时产生。

5)陶器的材质

红陶、灰陶、白陶、黑陶 3、彩陶

定义:彩陶是指新石器时代一种手制、用红、黑、白等色绘有花纹的陶器。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陶器。

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又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

依据考古学对原始文化的分类、彩陶分布的地域、特点和时间上的差异,可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文化类型: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过去曾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等。

1)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音:缅)池县仰韶村而得名。 仰韶文化彩陶以陕西、河南为出土 A半坡类型

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以陕西的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西达甘肃陇东的天水、平凉地区。距今约六七千年。

半坡彩陶的装饰花纹:

以鱼纹具有代表性,多饰于卷唇圆底盆的内壁。早期写实,后期逐渐演变为鱼体分割或重新组合,并形成几何化、抽象化。

2)在用线上:一般运用直线,并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代表作品:

最能代表半坡彩陶装饰特点——人面鱼纹和三角斜线纹。 B庙底沟类型

是在半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为典型。 2)马家窑文化彩陶 半坡、庙底沟型以大口的盆钵为主,而马家窑型则以小口的壶、罐之类为主。 主要类型:石岭下类型、马家窑型、半山型和马厂型 A石岭下类型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到马家窑类型的过渡期陶器,距今约5500--6000年,因首次在甘肃武山石岭下遗址发现而命名。

陶器以彩陶为突出,多见黑彩,构图疏朗,保留了庙底沟类型的特色。纹饰有圆点纹、波形纹,条纹、弧线三角纹以及鸟纹,蛙纹等。

B马家窑型 代表作品: 舞蹈纹彩陶盆: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C半山型 首次发现在甘肃宁定半山地区 D马厂型 发现在青海乐都马厂沿

3)大汶口文化

发现于山东,是黄河下游典型的新石器后期文化 主要分布:山东和江苏 器型:背水壶

制陶工艺发达:高柄杯

类型 造型 装饰 表现手法 艺术风格 距今年代 约7000-6000 半坡型 盆(圆底) 鱼纹 人面纹 庙底沟型 鼓腹小平底鸟纹 钵 花瓣 由写实到抽象直边三角质朴 形 双关手法(色彩双关)曲律 边三角形 旋动流畅 约5000 秀丽精巧 约4500 约6000-500 马家窑型 罐、杯豆、勺 点、螺旋波繁彩 纹 半山型 直颈鼓腹壶 旋涡 葫芦 锯齿 内彩 多效装饰法 红彩合用 双关(形体双关)黑彩、马厂型 小口双腹耳四大圈纹人注意大效果、盛行陶衣、刚健粗犷 约4000 罐有提梁、双形纹、回纹 浮雕发达、 连、带流单把杯、豆等

网格纹 嵌骨珠 4)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彩陶

1、大溪文化发现于四川,以红陶为主 器型特点:筒形器

2、屈家岭文化彩陶发现于湖北,器壁1毫米左右——蛋壳陶之称 5)彩陶艺术中的几何纹样 彩陶艺术形式美:

A对比法 用曲直、横竖、大小、长短、黑白、虚实、动静等多种对比手法,使其产生丰富多彩的装饰变化。

B分割法 主要用于装饰面的定位分割,以取得变化中的统一。

C双关法 是彩陶工艺中一种具有卓越成就的装饰法。庙底沟型彩陶应用色彩的黑白的双关,使纹样和地色形成产生交替效果的双关花纹;半山型彩陶则多用型的双关,使单位轮廓形成倒顺的双关变化。

D多效法 是指在器皿的装饰上取得侧视和俯视等多角度的装饰的效果。 F开光法 是用一定的轮廓外形,划分出装饰面,使它成为主要的部位。 4、黑陶

特点:黑陶器物质地细腻、造型规整、器壁极薄0.1-0.2厘米

代表:良渚文化 龙山文化 晚期黑陶的显著特点:

1)薄壳为标志,胎体最薄仅有1厘米

2)器物造型富有创造性,如高柄的薄壳陶器 3)纹镂色泽与器型互为增色

二、玉石、牙骨、编制、纺织工艺

玉石

石器:打-磨

1、玉文化的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童年时期(新石器时代)

第二个时期——少年时期(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 第三个时期——青年时期(秦汉时期) 第四个时期——壮年时期(汉唐时期) 2、红山文化——内蒙古赤峰 玉龙(红山文化) 玉鸮(肖)

灰陶 黑陶 陶 器 彩陶——唐三彩 (1200℃以下,粘土烧制) 白陶 炻 器 陶 瓷 (紫砂器) 青瓷——秘色瓷 黑瓷 瓷 器 白瓷 青 花 (1200℃以上,高岭土烧制) 彩瓷—— 黑 瓷 珐琅彩

第二节 夏商周时期的艺术设计

一、青铜工艺

1、定义:

青铜器是用红铜(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制造的器物。青铜硬度大、铸造性能好、熔点低、耐腐蚀,适于制作工具、武器、日用器及雕塑艺术品,是人类最先广泛使用的金属器,在人类历史上促成了继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之后的青铜时代。

2、青铜的优点:

A熔点低。

B硬度可以增高,

C在熔铸时由于铜液的膨胀性大,可以减少气孔,得到清晰的花纹。 3、青铜器的制作方法

A浑铸法——一次浇注成完整器形的方法叫“浑铸” B分范合铸法: C失蜡法:熔模法, 4、青铜器的分类

青铜礼器可分为四大类:

①食器②酒器③水器④乐器 ①食器。有鼎、鬲(音立)、甗(音演)、簋(音鬼)、簠(音甫)、敦(音对)、豆等。其中盛肉的鼎是最重要的礼器。

②酒器。包括饮酒器爵、斝(音甲)、觚(音姑)、觯(音志)、觥(音公)及盛酒器尊、卣、壶、罍(音雷)、方彝等。商代贵族饮酒成风,西周初曾严厉禁酒,西周中期以后青铜饮酒器大为减少。

③水器。有盘、盉、匜、鉴等。主要用于行礼时盥手以表示虔敬 。 盉(he,音和):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鋬之间有链相连接。

④ 乐器 。有铙 、钟(包括甬钟、钮钟与镈)、鼓等。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达65件的青铜编钟,音域宽广、音色优美,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及音乐的高度水平。

青铜武器的种类也很多,主要有钺、 戈、 矛、戟、刀、剑、弩、镞(音足,箭头)、盔等。

5、青铜器的纹饰

青铜器中的动物纹装饰

1)饕餮纹:表现传说中的一种吃人的猛兽,也称“兽面纹”。图案多为双目、双角、双耳、双足对称展开,鼓目张口,面目狰狞,具有威慑力。

2)龙纹:《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图案取传说中龙的形象。基本上有三种形式:屈曲形态,几条龙相互盘绕,头在中间分出双身。

3)蟠螭(chi音吃)纹: 形状象夔,张口,卷尾,《国语·吴语》“为虬弗摧,为蛇将若何”。韦昭注:“虬小蛇大”。图案以蟠屈的小蛇(虬)构成图形。

4)鸟纹: 5)蝉纹 : 6)蚕纹: 7)象纹: 8)鱼纹: 9)龟纹 :其状一般是刻画出龟的全形,在铜器中见到的不多,多施于盘内。

青铜器中的几何纹装饰 10)乳钉纹: 11)云雷纹:

勾连雷纹: 由近似“T”形互相勾连的线条组成 12)贝纹 : 13)人物活动纹

主要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装饰中。 1)商代青铜器的发展与演变

鬼神观念统摄下的青铜艺术发展高峰。

整体具有庄重、威严、华丽和神秘的气氛与色彩。 装饰纹样由早期的单纯质朴向晚期的繁缛华美转变。 类型丰富,多酒器、食器等。 代表作品:《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乳钉纹方鼎》等。 2)西周青铜器的发展与演变 宗法礼制下的青铜艺术。 造型:薄、草率、简陋 代表作品:《毛公鼎》、《大盂鼎》等。 虢季子白盘

3)春秋青铜器的发展与演变

青铜器的制作由中央转向地方,风格和形制上更具多样不同的地域特色。 造型上一改沉重、典雅,而趋于自由、新巧;装饰上流行精巧华丽之风;技术上有进一步发展,出现制模印花和失蜡法的工艺,细线刻画与金、银、铜镶嵌手法大量应用。

代表作品:《立鹤方壶》等。 4)战国青铜器的发展与演变

青铜礼器减少,日常生活用品增加。

鎏金、镶嵌工艺流行,富贵、华丽,人物活动与动物纹增加了生活情趣。 制作工艺技术进一步发展,充分发挥失蜡法的铸造特点,形式更具变化。 代表作品:《十五连盏灯》、《曾侯乙墓编钟》等。 宴乐攻战纹壶: 商代青铜器的特征:

(1)鬼神观念统摄下的青铜艺术发展高峰

(2)整体具有庄重、威严、华丽和神秘的气氛与色彩。 (3)装饰纹样由早期的单纯质朴向晚期的繁缛华美转变。 (4)类型丰富,多酒器、食器等。

(5)代表作品:《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二、漆器工艺 1、漆器的优点:体胎轻便,适于使用,光泽美观,进行装饰不受太多的局限,而可获得较理想的艺术效果,且具有防腐防潮的物理性能。这些条件优于青铜器,漆器工艺在战国时期开始发展起来。

分工细:素工(制作底胎)、雕工(在胎上雕刻纹样)、髹工(在胎上图漆)、绘工(在漆底上彩绘)、

2、漆器成型工艺以木胎、卷木成型、夹纻成型为主。 3、漆器的装饰工艺 漆绘: 油彩: 针刻: 三、建筑设计

二里头遗址(夏晚期)、尸沟乡商城遗址(商早期)、湖北盘龙城宫殿遗址(中商)、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宫殿遗址(晚商)。 四、陶瓷工艺

早期陶器一般都是无釉,商代开始出现釉陶。

·釉陶和原始瓷器;商代出现了釉陶,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亦较硬,呈灰白色。学术界把这种釉陶又称为原始瓷器,被称为瓷器的萌芽。 ·彩绘陶是战国时期较为杰出的一种陶器,它不同于彩陶。主要是用作明器,作为陪葬用的。 五、染织工艺

我国是最早发明养蚕织绸的国家,在商代已有家蚕。

周代十二章实际是一种具有宗教意义的十二种图案,它从西周以来为历代帝王所采用。 六、玉石工艺

商代的玉器已逐渐从使用转向欣赏。商代玉石雕刻的题材主要是人物、龙、凤,怪兽等神异动物和写实的禽鸟、走兽、昆虫等形象

先秦时期,君子“以玉比德”的理论已发展成熟,体现在君子贵玉、佩玉、“无故玉不去身”的社会礼制规范中。

瓷与陶的区别:

(1)使用原料不同.陶器使用一般粘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

以高岭上作坯。

(2)烧成温度不同.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800℃-1100℃左右。瓷器的烧

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1400℃左右。

(3)釉料不同.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

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4)吸水性: 陶器可以吸水,瓷器几乎不吸水

商代的工艺美术特点

1)商代是典型的奴隶制社会,工艺美术装饰纹样带有宗教迷信的色彩;

2)商代统治阶级崇尚武力,因此商代的工艺美术的艺术特点是威严,神秘,慑服的精神力量的反映。商代的造型多运用安定而又庄重的直线,装饰也是采用对称而又规整的格式;

3)青铜器造型的发展,首先是从实用出发的。商代盛行饮酒之风,酒器的制作十分发达。商代青铜器的组合是酒器的组合;

4)商代工艺装饰的社会意义,其宗教意义大于审美意义。 周代的工艺美术特点 1)周代提出了德的观念;

2)看重现实,强调礼治。礼的特点是等级和秩序,它反映在周代的各个方面。从工艺美术的角度看,青铜器的制作,玉器的使用,都反映了等级差别,适应礼治的需要。工艺制作的样式常有固定的规格,在装饰上反映出显著的秩序感 春秋战国的工艺美术特点

该时期的工艺美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1具有时代的共同性和地区的特殊性。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官营手工业和私营的个体手业。体现了工艺美术制作的地方性,普遍性和多样性。齐国的刺绣,楚国的漆器,吴越的刀剑。

2 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的“诸子蓬起,百家争鸣”的空前活跃的局面,体现在工艺美术制作方面,形成巧思,清新,活泼的特色。

3 装饰改变了商代的中心对称,单独适合纹样的图案组织,也改变了周代的反复连续,成为带状的二方连续的图案组织,以重叠缠绕,上下穿插,四面延展的四方连续的图案组织为主。

4 工艺美术在美学理论方面的发展,出现了多种与工艺有关的学术观点,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工艺制作设计理论。在诸子百家中,关于用与美,文与质,美的客观性,美的社会性都有涉及。而直接总结工艺制作原则的是战国时期的工艺专著《考工记》,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工艺制作的专门论述。

各国的特色:楚国的器物造型曲中有直,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秦国的器物富于淳朴的美,具有现实主义的作风。郑国的精巧;燕国的古朴;赵国的浑厚;韩国的优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