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继暑期采风之后,课题组第二次赴赣南采风。与第一次采风相比,这次采风有了更明确的目的,采风小组把研究对象确定为兴国山歌。兴国山歌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民间音乐种类,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它已深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并与当地的语言、风俗习惯相结合,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同时,在战争年代,“将军县”的老表们唱着兴国山歌闹革命,又赋予了它深厚的现实意义。
这次采风是小组成员们利用寒假休息时间进行的。在有限的时间里,采风小组的足迹遍及兴国县城、兴国县良村乡、均村乡、长竹村、中坊村、永丰县龙岗畲族镇西坑村、崇义县上堡乡等区域,采访了数十位当地的兴国山歌研究专家和民间艺人,对兴国山歌的语言、音韵、旋法、调式、衬词等问题,进行了细致地考察,发现了许多有研究价值的子课题;另外,采风小组还对赣南民间风俗——“跳觋”进行了彻夜的跟踪采访,对“跳觋”的宗教意义、音乐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另外,工业设计系的梁盛平老师也随同“赣音乐文化研究”课题组,奔赴赣南,对客家礼乐器具的造型、材质等进行了考察,这也是我校首次将音乐、美术结合起来,针对客家文化进行的艺术科研活动。此次采风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及录音、录像资料,为下一步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课题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明确了具体的分工和工作任务,对推动本学科的理论研究水平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7月10日上午,赣南师范学院举行海峡两岸大学生“客家文化寻踪”夏令营欢迎仪式。仪式由赣南师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陈新教授主持。简短、亲切的欢迎仪式结束后,全体营员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赣南师院客家历史文化图片展和客家研究院,之后,乘车前往赣县客家文化城考察,开始了为期5天的赣南客家文化寻踪活动。营员们先后到瑞金市九堡镇密溪村、兴国县梅窑镇三僚村、赣县白鹭乡白鹭古村、龙南县客家围屋及赣州古城区参观考察,实地感受赣南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开展田野调查和学术交流。其间,赣南师院客家研究院专家还举办了3场学术报告会,专题介绍赣南客家民风民俗、历史古迹等。海峡两岸大学生还举办了各种联谊活动,以增进了解、加强交流。据悉,海峡两岸大学生“客家文化寻踪”夏令营活动旨在通过深入客家地区进行实地参观访问和调查研究,组织学术讲座和联谊活动等形式,让海峡两岸大学生特别是台湾大学生认识客家、了解客家,以增进对祖国悠久历史...... (
风俗习惯:
每到冬天三九天,连续霜冻,气温骤降时,山区客家老人常抱着火笼御寒
火笼的外形像缩小了的圆柱形花篮,通体用光滑的竹篾织成的身子,里面是陶土制的大钵,或者是个铁质的钵,用来盛木炭等取暖的东西。配上弯弯的拱桥状的柄,盖上圆铁丝编织的盖子。编外壳是篾匠师傅的细活儿,编好的火笼绝对称得上是一件上好的民间手工艺品。手艺好的篾匠师傅还能在外壳上编上一些诸如“年年有余”、“风调雨顺”、“白头偕老”、“恩恩爱爱”之类的吉祥话,以图个吉利,使原本普通的取暖工具增添了不少文化的内涵火笼出自于什么时代,我无从考证,但“火笼”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有沈约的《咏竹火笼诗》为证,其中写道:“覆持鸳鸯被,百和吐氛氲。忽为纤手用,岁暮待罗裙。”火笼,
古人又称之为“薰笼”、“穹笼”。旧时闽西山区遇严寒节令,人们生活拮据,无力添置更多的御寒衣服,全靠烤火笼取暖,因此有过“地瓜当饭饱,火笼当棉袄”的说法,火笼就成了取暖的必备用具。每到冬天,天冷了,脚下冻得不行,于是每到做饭的时候大人们就烧些黑黑的木炭或木梓壳,当烧得火红火红的时候,就被小心翼翼地夹到火笼里,再盖些滚烫的柴草灰(有火屎的灰),压实压平,盖上盖子,使火炭能够慢慢燃烧不冒烟,慢慢发出热量,徐徐传出宜人的暖气。待木炭燃去半盆,再轻轻拨开盆中的死灰,再添木炭,再盖草灰,如此反复,经久不熄。然后或提在手上,或夹于双腿,或放在地上烘脚取暖。温度太烫的时候就把脚放在火笼的柄上,温度不太烫的时候就直接把脚踩到盖子上取暖。一些穿着长衫的老人和妇女则将火笼放在长衫内烘烤,以此御寒。
赣州的民间风俗源远流长,几乎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传承着颇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反映着赣州人的勤劳、聪慧、朴实、好客、讲卫生等优良的性格特征。
岁时节日的习俗
赣州市的居民,因受客家人习俗的影响,除了按汉族人普遍的习惯,要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举行庆典、祭典和宴饮、游览等活动之外,还特别注重立春、立夏、中元、重阳节几个节日。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俗称“过年”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除夕夜,长者通宵不眠,谓之“守岁”。到初一零点,家家鸣放鞭炮份揍新年,清晨起床,人人更新衣,晚辈拜尊长,尊长给小孩压岁钱。旧习,这天不串门、禁扫地,忌污言秽语,以图全年吉祥;有的全日吃素,以求全年老幼平安,解放后,不出门和禁扫地习俗渐除,市区居民串家走户,亲戚朋友互相拜访,各级领导亲临生产第一线走访坚持工作的人们。旧习初二始,走访亲友,登门拜年。说“健康长寿”、“万事如意”等吉利话,主人随即用腊味、糖果招待来客,陪客饮酒喝茶。从初一开始每日鸣放鞭炮焰火,玩耍各式灯彩,什么龙灯、
鲤鱼灯、车子灯、跑蚤灯、抢泡龙、摆字灯,各色各样彩灯昼夜玩耍,直至元宵节。元宵节更是热闹、各色灯彩、高跷、狮舞在各处街巷村镇翩翩起舞,爆竹轰鸣,鼓乐喧天,热闹非凡。旧时玩龙灯,谓能驱邪降福、大吉大利、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所以灯队来时,无论机关商店都争相鸣爆迎接,高喊“龙来龙来,恭禧发财”、“龙灯到府上,四季保兴旺”、“龙灯转个身,今年赚万金”等,以示吉祥,然后主人请吃茶喝酒或赠送红包。农村花灯游村过屋,灯笼火把划破长空,更是热闹异常。
立春这一天,当立春时刻到来时,那怕是在半夜,人们也要点燃香烛,鸣放鞭炮,谓之“迎春”,接着便摆春酒,吃春卷,旧时还要耍春灯,以示庆贺。这一习俗自古不衰。它反映了赣州人对春的向往和挚爱。
清明旧称“三月节”。宋元以清明出游为“踏青”,故又称“踏青节”。这天家家户户多用三牲(猪、鸡、鱼)、米酒、香烛纸箔进行基祭。乡村还有插柳技劝“三月三草”于门前之习俗。解放后,每逢清明节,各机关、团体、学校还组织青少年前往革命烈士陵园,祭扫烈士陵墓,缅怀烈士功绩;在此前后的一段时间,也有沿袭古时踏青习俗,组织青少年去郊外游览者,渭之“春游”。
立夏赣南的瑶族和畲族都将狗视为本民族的图腾崇拜物,相传立
夏这天是狗的生日,家家都以米粉肉奉狗。赣州人受这一习惯的影响,沿袭下来,立夏这一夭,家家都要吃一顿米粉肉和薤包子。
端午节每年端午节前夕,赣州各处的农贸市场上都有艾草、枫树叶、石菖莆、一扫光等鲜草出售。端午节这一天家家都要用这些鲜草烹水洗澡,据说除了可以健身之外,还可以驱邪。旧时这一天,户户门插菖蒲、艾叶,儿童佩带香包和丝网鸡蛋,当午还在房前屋后洒雄黄粉,然后设筵席合家饮雄黄酒。赣州三面临江,每年端午节,章江、贡江都有龙舟大赛,是时沿河两岸,人们边吃粽子边为龙舟赛呐喊。一千多年来,从未间断。
中元节赣州人称中元节为“七月半”又称鬼节。这一天家家都要为去世的亲人备些纸钱,有的人还置些纸做的日用品,傍晚时,家家杀一只鸭子,将鸭血溅在纸钱上,然后点燃香烛,将纸钱和冥物一同焚烧,谓之送给阴间的亲人享用。
重阳节赣州人过重阳节时居然很少人去登高,但家家户户都要饱食口顿“薯包”,那用脚板薯擂成泥浆状,交加上面粉或米粉,油炸而成香薯包。近年来每到重阳节,都有大量薯包上市,许多人家已不再自己动手油炸,这一习俗一直彼沿袭下来。
赣南方言文化就是一大特色,这里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因为
赣南是赣南方言和客家方言的交汇点,所以,在赣南客家方言中,我们更容易对赣南方言的联系和差别进行考证,其客家方言既古老淳朴,又呈同一的多样性。说它古老淳朴,是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安史之乱后,大量北方人移居南方,南宋经济南移完成更突出南方的地位。至唐宋以来世居客家姓氏中,当然就保留了中原古韵的成份多;说它呈同一的多样性,是由于明末清初深受倭寇入侵的影响,大量粤东、闽西等地区的移民内迁,致使赣南的客家方言并不像粤东、闽西那样统一,而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当然,赣南客家话与粤东、闽西客家话作比较,自然是赣南方言更能引起学者们的兴趣了。所以说,赣南文化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客家语言,县与县之间的不同,甚至乡与乡、村与村之间也显有差异,真是十里不同熟啊!
赣南人们与其它地区的人们也有所不同,在红土地生长的人们,无论从性格还是体貌上讲,具有坚韧不拔、永不言弃,却又是柔情似水、白璧无瑕的特征。每当我们伫立在这一方灵土上,望着冥冥无际的长空,吸取着清新无尘的氧气,人自然会觉得干净了许多。这样美的环境,同时也象征着赣南人的朴实、勤劳。尤其是赣南的女子,更有一番风味儿,天生秀美,唇红齿白,秀发柔软,大方而不粗野,开朗而不豪放,随和而不任性,端庄而不傲慢,给人一种天真、活泼、可亲、可爱的形象,是纯粹的自然美,就拿赣南女子的性格来说,脱略形骸,既不腼腆见人,又不心高气傲,在任何场合都是大大方方地露面,任万人欣赏,任万人赞叹。决不藏藏躲躲,而是自自然然,没有一丝矫揉造作,总而言之,这里的女子就像碧空皓月,枝头名花一般,美不可言!
景德镇瓷器也是赣南的一大特色,景德镇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是我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因瓷器而著称的古老城市,它自五代中期开始生产瓷器,至今已经走过了千年的发展历程,素有“瓷都”之称,它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为独特的风格享誉海内外。古时瓷器的英文名“CHINA”不就是代表中国吗?这足于说明瓷器是中国独树一帜的工艺生产。而景德镇瓷器却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最具辉煌灿烂的历史,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技艺之精、品种之全,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难以企及的,景德镇瓷器之所以能享誉海内外千年而不衰,确实是它具有造型优美、风格独特,装饰丰富、品种繁多等四大特色,华而不实,亮而不炫,也难怪景德镇生产的瓷器会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重要的财富了!
是啊!轻烟淡水的赣南,博大精深的文化,极具风格的方言,朴实自然的人们,玲珑别致的瓷器,难道不值得我们去观赏一番吗?来吧,盈盈清水,悠悠木船,碧草如水,繁花点点,定会让您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家乡的新变化:
根据赣州市委、市政府决定,赣州市将实施中心城区市容“三位一体”(即天际轮廓、墙面立面、道路管网)整饰工程,这是为广大市民营造优美舒适人居环境的民心工程,是提升城市品位、迎接世客会的形象工程,也是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年活动的重点工程。其主要内容:
一是市政设施改造工程。重点抓好主次干道沥青罩面、排水设施改造、小街小巷路面改造以及桥梁刷新四项工作。
二是城区夜景亮化工程。按照“一街一灯,一街一景”的要求,扩大亮化范围,提升亮化档次。主要抓好城区主次干道的路灯改造,“三江六岸”、新城区标志性建筑、主要出入通道和老城区商业圈亮化。形成赣州独特的“三江六岸”夜景带和以文清路为轴心的四街商业圈亮化新景观。
三是临街立面美化工程。重点抓好文清路、东阳山路临街部分建筑天际轮廓线改造工程;文清路等5条街871间临街店面卷闸门改玻璃门工程;东阳山等13条街道21栋临街清洗、25栋建筑刷新工程及临街防盗网、晒衣架拆除工程。
四是城区园林绿化工程,使中心城区市容市貌变得更加清新、整洁、靓丽、优美,这既是让世界瞩目赣州,让赣州走向世界的需要,更是为广大市民办好事、办实事,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为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战略目标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的需要。
各地冰灾状况及抗灾情况:
受冰冻灾害影响,信丰县电力设施遭受破坏严重,高、低线路倒杆断线592处,损坏变压器10台,直接经济损失405.5万元。
灾情就是命令,信丰县供电公司为完成抗冰抢修恢复通电工作,成立了22个抢修突击队,广大员工充分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克服冰冻寒冷天气,持续奋战在施工现场。经过广大干部群众和电力员工的奋力拼搏与连续奋战,2月12日18时,信丰县提前完成电网抗冰抢修恢复通电任务,成为赣州市18个县(市)第一个提前完成抢修任务的县,所有因冰灾而断电的居民恢复了供电。比赣州市政府要求在2月20日完成抢修通电提前了7天。
九点半的年夜饭
大年三十中午1时30分,信丰电网与赣州主网中断后,全县停电,在信丰无法独网运行的情况下,信丰县供电公司谢伟康、党委书记曾爱平等班子成员积极沟通、协调,促成了寻乌、安远、信丰三县联网运行,取得了寻乌县电网2000千瓦小水电负荷和6台发电车1425千瓦发电容量的大力支持,保证了高速公路、自来水厂、首脑指挥机关、通信、医院等涉及公共利益和重大安全单位正常供电,维护了社会稳定,班子成员一直到晚上9时30分才在公司招待所吃年夜饭。
经理办公室搭起了临时床铺
为第一时间掌握电力调度、电力线路受损情况和抢修信息,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在坚持白天到抢修现场督促检查和解决施工实际问题的同时,晚上又得研究电力调度和抗冰抢修计划,谢伟康经理在办公室搭起了临时床铺,连晚上休息都没有离开过工作岗位。
郭胜斌血战天华山
受冰冻灾害影响,天华山10千伏线路倒杆11基、断线1公里多,0.4千伏线路倒杆9基、断线0.6公里,变压器被冰倒,急需解决临时发电线路。1月27日8点30分,信丰县供电公司抢修队队长、共产党员郭胜斌接到去天华山抢修的任务以后,带着黄志强、胡红敏、叶辉勇三名职工前往天华山执行抗冰抢修任务。当汽车行至山上的抽水房时,路面上的积冰和
被冰断的大树密密麻麻地挡着了去路,下车到
抢修地点只有700多米的路途,但郭胜斌等抢修人员冒着寒冷冰冻天气在山路上艰难的步行了将近两个小时。在抢修过程中因山陡冰滑,郭胜斌被摔成头部流血、右肩受伤,为了尽快架设好1500米的临时线路,郭胜斌来不及治疗又与带着电线前来增援的13名职工,冒着冰冻,顶着严寒,全然不顾伤痛奋战在施工现场近6个小时,一条崭新的三相四线线路架设好了,当天下午4点40分左右,遭受冰灾停电的电灯再次亮了起来。因为当时伤势没有得到及时医治,2月18日,郭胜斌头部还有两处淤血红肿、右肩疼痛难忍。
朱斌火线入党
入党积极分子朱斌以一个党员的标准,在参加天华山抗冰抢险保电工作中冲锋在前,充分发扬不畏严寒、顽强战斗的精神,做到了哪里有险情,就坚守在哪里,为公司广大员工做出了表率,在抗灾抢险保电工作中火线入党。
京九铁路旁的特殊“卫士”
为确保京九铁路、赣粤高速公路信丰段畅通,信丰县供电公司制定了《跨越铁路、高速公路电力线路断线事故应急预案》,在20处跨越京九铁路、28处跨越高速公路的电力线路两端,每天有90多名责任心强的员工进行24小时不间断值守监视,同时还组成了跨越铁路、高速公路抢修突击队和特巡组,坚持白天和晚上对跨越点进行两次以上特巡,重点检查跨越的杆塔、杆塔基础、瓷瓶、拉线、避雷线、导线的机械强度和弧垂情况,一发现问题,立即予以处理。北风呼啸还夹着雨水的严寒天气,朱明辉、曾文明、曾球红、李建华等许多值守人员重感冒发烧,但打完针又上了一线,严防死守,确保了京九铁路、赣粤高速公路信丰段不因断线而影响火车、汽车畅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