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7年2月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ianjin Manager College February 2007 第1期(总第9期) No.1(Sum No.9)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梁成国1 白春霞2 (1.山东工商学院,山东烟台,264005;2.山东临沂师范学院,山东I临沂,276000) 摘要:法制教育是高等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法制教育的 核心任务,也是国家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应首先从了解和掌握基本 法律知识着手,树立对法律的信仰,自觉守法,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关键词:法制教育;法律意识;权利意识 中图分类号:C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877(2007)01-45—02 法治社会的需要。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法律对社会发展 的作用越来越大,法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越息息相关, 法律素质已经成为一个人适应现代社会的必备素质之一。法 律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 和良好的法律意识是大学生将来立足社会的基本条件。一个 人可能会因为法律意识淡漠而违法犯罪,从而毁掉自己的大 好前程:也可能会因为缺乏法律知识而无意中触犯法律,从而 受到不必要的损失;还可能因为缺乏权利意识而在受到他人 法制教育是高等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法制 教育则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为核心。法制教育的价值在 于倡导法治精神,造就大批具有良好法律素质的公民,以适 应法治社会的需要。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重点在于培养他 们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 观点、心理和知识的总称。主要包括:人们对法的本质和作用 侵害时却浑然不知,或者不知如何讨回公道。大学生正处于生 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辨别是非观念比较差,自控能力比 较弱,可塑性很强,容易受到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2002年发 生的北京的大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案。2003年发生的周一超 考公务员被拒录杀人案,2004年发生的马加爵杀害舍友案 等。一系列案例的发生表明了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淡漠和 人文素养的缺失。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利于他们抵御不 良社会现象的影响,预防和减少犯罪,能够更好地健康成长。 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愿望和要求,对法律本身及其适用问 题的态度和解释,对人们行为的合法性的评价等。近年来大 学生的法律意识较以往有所提高,但仍不容乐观,表现为法 律知识水平不高,法律观点偏颇,法制观念淡薄,权利意识缺 乏,违法犯罪现象呈逐年上升态势等。因此,大学生的法制教 育,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之路仍任重道远。 一(二)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是国家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 需要。依法治国的实现,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个国家 国民法律素质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国家法制化、民主化的程 度。法治理想的昌明,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都有赖于公民健 全的法律意识和对法治理想的内心确认。依法治国的一个重 要内容就是全民普法,使全社会都能树立起遵纪守法的风 尚。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当然更应该树 、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意义 (一)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将来适应 收稿日期:2006—12—10 作者简介:梁成国(1978一),男,山东工商学院教师。 白春霞(1978一),女,临沂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教师。 4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7年2月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ianjin Manager College February 2007 第1期(总第9期) No.1(Sum No.9) 立良好的法律意识。 国法学家伯尔曼有句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 设。”依法治国的思想文化基础就是全社会都树立起对法律 的信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应该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大学 生总体上对我国的法制进程比较关心,对法律抱有较高的期 望.但也存在一些大学生对我国的法制表现出冷漠、不信任 的态度,认为我国的法制存在很多的缺陷和漏洞,从而认为 “法律无用”。生活中固然存在践踏法律、徇私枉法的现象,但 是社会的主流还是正义得以伸张,法律的尊严得以维护。“徒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笔者认为,大学生的法制现状,是由社会、学校、学生个 人等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那么培养和提高的途径也应从这 几方面人手。 (一)国家要科学立法,严明执法,公正司法。法律最终能否 被人们所信仰,取决于法律是否能够给人们或至少是绝大多 数人带来利益。因此,我们的立法要切实反映绝大多数人民群 众的利益和呼声,这样的“良法”才可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 护;“恶法”是不可能有权威,不可能深入人心,更不可能为人们 所信仰的;同时要保证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 落实司法公正,体现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杜绝贪污腐败 和徇私枉法等违法犯罪行为,给公民做出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加强学校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关键, 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提高的重要途径。首先,应发挥课堂教学 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深化对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在时 间上要适当延长,使教师能够相对细致深入地讲解有关内 容,以达到普法教育的目的;在师资上要继续充实,引进法律 专门人才,避免思想道德修养不足的老师和辅导员勉强撑场 的局面;在内容上要点面结合,更新观念,突出对法的基本理 论、现代法的基本观念和法律的基本精神的介绍:在方法上 要理论联系实际,提倡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帮助学生 深入浅出地理解和领悟。此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所学专业, 开设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法学选修课,使法律成为一门学生想 学愿学并也能学以致用的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其次,学校应优化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环境,贯彻“依法治校”, “以法育人”的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 和提高。学校在校规校纪方面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要照章处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法 治环境。再次,学校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开 展法制教育,比如利用广播、报纸、宣传栏等媒体广泛宣传法 律知识,定期请知名法官、律师和其他法律专家来学校开设 法制讲座,组织学生旁听有关刑事、民事案件的审判活动,使 学生全方位感受到强烈的法治氛围的熏陶。 (三)大学生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培养和提高法律 j苣识起决定性作用。首先,大学生应加强对基本法律知识的 学习和掌握。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是形成良好法律意识的基 础,新改革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法律部分 内容大大减少,仅仅靠听教师的课堂讲述来培养法律意识是 远远不够的。大学生应该拓宽学习法律知识的渠道,在日常 生活中多关注法制新闻和热点案例,比如“今日说法”就是一 个很好的法制节目。其次,大学生要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仰。美 46 法不以自行”,普通公民只有从内心信仰法律,才会自觉地遵 守法律;而国家管理者只有从内心信仰法律,也才会严格地 依法办事。再次,大学生要增强权利意识。法律不仅包含义 务,也包含权利。仅仅遵守法定义务、不触犯法律只是低层次 的守法,而积极地行使法定权利、善于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则是高层次的守法。每个人在生活中难免遭到他人的侵害或 者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正确的解决方法应该是敢于拿起法律 的武器据理力争,而不应忍气吞声或者采取过激方式。“权利 是靠斗争取得的(德国法学家耶林语)”,社会就是在一个个 个体的维权中得以不断进步。近年来,我国出现了越来越多 的敢于为自己权利而抗争的人,如状告乙肝歧视的第一人张 先著,状告铁道部索要发票的郝劲松等,这些人在维护自己 权益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进步。 大学生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敢于维护,同 时也要学会以合法的方式去维护。如今的大学校园可以经常 听见“起诉”、“打官司”、“侵犯隐私权”等话题,但这并没有导 致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如周一超考公务员被拒录杀人 案。周一超系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应届毕业 生,他报名参加了浙江嘉兴市秀州区的公务员招考,顺利通 过笔试、面试,但健康检查不合格,未被录用。因情绪悲观,产 生报复念头,遂迁怒于人事部门的招考人员,最终导致行凶 杀人。本案的主人公在权利实现“遭受阻却”时,首选的行为 方式是极端野蛮的“暴力复仇”,没有诉诸原本可以尝试的行 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这一“个案”让我们看到,依靠法律途径 解决问题还没有成为某些大学生常态的思维习惯。培养大学 生的法律意识,要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心理教 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国家的各种建设规程同步进行,形成良 好的法制教育大环境,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 跨世纪人才,才能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崔长珍:关于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河南工业 大学学报,2006,1. 【2】刘桂芹: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思想理论教育 导刊,2006,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