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17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51分。)
1.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融化
2.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完成实验的基本保障。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B.胆矾研碎
C.玻璃破碎
D.火药爆炸
A.液体的倾倒
B.取用固体
C.过滤除杂
D.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 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氦气:𝐻𝑒2 C.氟元素:𝐹
4. 下列不属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是( ) A.放出热量
5. 2020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下列做法符合“美丽中国”的是( )
A.鼓励开私家车,带动经济发展
试卷第1页,总21页
B.4 个磷原子:𝑃4 D.1 个氨分子:𝑁𝐻4
B.产生大量黑烟 C.火星四射 D.生成黑色固体
B.垃圾分类回收,增强节约意识 C.加大燃煤发电,亮化城市夜景 D.燃放烟花爆竹,增添节日气氛
6.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我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北斗系统第55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是一种三级大型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它的第一、二级使用偏二甲肼(𝐶2𝐻8𝑁2)和四氧化二
氮(𝑁2𝑂4)作为推进剂,其反应原理为:𝐶2𝐻8𝑁2+2𝑁2𝑂4物质𝑋的化学式为( ) A.𝑁𝑂 7. 图中
和
B.𝑁2𝑂
C.𝑁2
D.𝑁2𝑂3
2𝐶𝑂2+3𝑋+4𝐻2𝑂,
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根据图示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生成物为纯净物
8. 2020年1月14日,𝐶919大型客机第二架机迎来了进入2020年后的第一次飞行。
𝐶919部分机身采用了新型的铝锂合金,铝锂合金中的铝元素与锂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A.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C.原子的电子数不同
9. 某同学从衡阳到旅游,到达后,发现从衡阳带来的密封饼干包装袋鼓起了。包装袋鼓起的原因是( ) A.袋内饼干的体积变大 C.袋内气体分子个数增多
10. 2019年是门捷列夫发表元素周期表150周年。为纪念门捷列夫,将在1955年发现的一种新元素命名为“钔”,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如图所示,有关钔的说法错误的是( )
B.袋内气体分子的体积变大 D.袋内气体分子间的间隙变大 B.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D.原子的中子数不同 B.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D.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试卷第2页,总21页
A.属于金属元素 C.原子序数是101
B.元素符号是𝑀𝑑
D.相对原子质量是258𝑔
11. 某学生量取液体,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读数为40𝑚𝐿,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20𝑚𝐿,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 A.大于20𝑚𝐿
12. 如图𝑥和𝑦之间是一种包含关系,下列不符合如图关系的是( )
B.小于20𝑚𝐿
C.等于20𝑚𝐿
D.无法确定
A.溶质和溶剂 C.化合物与氧化物
13. 2020年2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土李兰娟的研究团队发现:达芦那韦(化学式:𝐶27𝐻37𝑁3𝑂7𝑆)能显著抑制新冠肺炎病毒复制。下列关于达芦那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个达芦那韦分子中含有7个氧原子 B.𝑂、𝑆元素的质量比为7:2 C.由𝐶、𝐻、𝑁、𝑂、𝑆五种元素组成 D.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14. 我国化学家研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在太阳光照射下实现了水的高效分解。该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B.非金属和稀有气体 D.氧化物和金属氧化物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表示的物质属于氧化物
B.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为𝐻2𝑂𝐻2𝑂2+𝐻2↑ C.反应Ⅱ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变 D.该成果对氢能源的推广应用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试卷第3页,总21页
15. 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类似的实验,实验如图,关于这两个实验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实验都可测定出氧气的含量约为空气中的五分之一 B.波义耳加热后质量增加是因为火炉中的火元素进入到汞中 C.拉瓦锡的实验反应后得到的红色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 D.拉瓦锡的实验,玻璃钟罩内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再变化
16. 某化学兴趣小组借助氧气传感器探究微粒的运动,数据处理软件可实时绘出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收集一塑料瓶氧气进行以下三步实验:①敞口放置;②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③双手紧贴并倒转瓶口。三步实验中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依次为如图中的 𝑀𝑁段、𝑁𝑃段和𝑃𝑅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曲线中𝑀→𝑁的变化过程,说明氧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曲线中𝑀→𝑁和𝑁→𝑃相比较,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C.曲线中𝑁→𝑃 和𝑃→𝑄相比较,说明氧气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D.曲线中𝑃→𝑄和𝑄→𝑅相比较,说明𝑄点后氧分子的运动速度减慢
17. 甲、乙、丙、丁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试卷第4页,总21页
A.𝑥的值是7
C.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二、填空题(40分)
B.丁一定是化合物
D.参加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为2:7
(1)如图甲是三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硅元素标签右上方的方框内应填________。图乙是地壳中各元素质量分数的统计图,其中表示铝元素的是________(填字母)。
(2)两个氦分子________(用化学符号表示)。
(3)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________(填化学式)。
(4)焊接金属时常利用空气中的________(填化学式)作保护气。
201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约翰•古迪纳夫、斯坦利•威廷汉、吉野彰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做出的贡献。斯坦利•威廷汉首先通过研究超导体开发出可充电锂离子电池,吉野彰用钴酸锂(𝐿𝑖𝐶𝑜𝑂2)作电池正极,负极使用了石油工业副产品--石油焦,制造了首款商业锂离子电池,约翰•古迪纳夫用磷酸铁(𝐹𝑒𝑃𝑂4)取代钴酸锂,使电池更环保。
(1)锂元素的一种原子中质子数为3,中子数为4.该锂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___。
(2)锂在化合物中常显+1价,则𝐿𝑖𝐶𝑜𝑂2中𝐶𝑜的化合价为________,其中𝐶𝑜为________元素(填“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3)磷酸铁(𝐹𝑒𝑃𝑂4)中铁显+3价,则磷酸根的化学符号为________。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 (1)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①从反应来看,生成物𝐶𝐻4和𝑂2在光照条件下________发生化学反应(填“能”、“不
试卷第5页,总21页
能”)。
②从微观构成看,四种物质均由________构成(填“分子”、“原子”、“离子”)。 ③从表示方法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根据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①𝐴、𝐵、𝐶、𝐷四种所示粒子共表示________种元素(填数字)。 ②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的粒子是________(填序号)。 ③若𝐸与𝐶可形成化学式为𝐶3𝐸2的化合物,则𝑋=________。
同学们为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进行了如图实验:
(1)甲实验玻璃管的作用是____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实验乙反应前天平平衡,反应过程中实验现象为________。
(3)实验丙中,称量镁条和石棉网的质量后,点燃镁条,观察到镁条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反应结束,将所得物质与石棉网一起再次称量,发现质量减轻了,其原因是________。
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认识水、珍惜水、节约水、爱护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1)下列图标(图1),属于“国家节水标志”的是________。
试卷第6页,总21页
(2)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如图2,回答下列问题。
①净水过程中加絮凝剂的作用是________。
②实验室过滤时,用到的仪器除了铁架台、铁圈、玻璃棒、烧杯外,还需要________。 ③活性炭可除去水中的颜色和异味,该过程属于________(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④经该净水过程得到自来水是________(填“纯净物”、“化合物”、“混合物”)。
(3)①用如图3所示装置电解水,玻璃管𝑎端连接电源的________极。
②水热分解可得氢气,高温下水分解体系中微粒含量与温度的关系如图4所示。图中曲线𝐴、𝐵对应的微粒依次是________(填符号)。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根据如图所示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试卷第7页,总21页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为________。
(2)若实验室要加热𝐾𝑀𝑛𝑂4制取较纯净的氧气,选择的装置最佳组合是________。在试管口放棉花团的作用是________。
(3)收集氧气进行相关性质实验,将一定质量的碳粉与过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密闭容器内各相关量与时间(从反应开始计时)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
某兴趣小组开展“测定密闭容器中某种气体的体积分数”的探究实验。
【实验1】按图1所示装置,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试卷第8页,总21页
(1)实验1中,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是________。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𝐾,水能倒吸入集气瓶的原因是________。
【实验2】利用图2甲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结合现代传感器技术,测得过程中容器内气体压强、温度、氧气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乙所示。
(2)根据图2乙中所测氧气浓度的变化趋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反应结束后容器内的氧气已全部被消耗
B.红磷有剩余的原因是容器内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一定值时,红磷无法继续燃烧 C.𝑡2后氧气浓度略微上升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止水夹右侧导管中的空气进入了集气瓶中
(3)根据图2乙所测的压强变化曲线,解释𝐴𝐵段气体压强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
(4)若用实验1的装置进行实验,需要寻找红磷的替代物,该替代物应满足的条件________(写两点)。 三、计算题(9分)
新型冠状肺炎在我国发生后,我省推出防治新冠肺炎的中医药“甘肃方剂”,成效明显。传统中药“金银花”的有效成分“绿原酸”具有抗菌杀毒的作用,其分子式为𝐶16𝐻𝑥𝑂9.已知绿原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请你计算: (1)𝐶16𝐻𝑥𝑂9中𝑥=________。
(2)“绿原酸”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
(3)“绿原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结果精确到0.1%)。
某兴趣小组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试管中固体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数据见下表。根据实验数据求反应前氯酸钾的质量分数。
加热时间/min 固体质量/𝑔 0 𝑡1 𝑡2 𝑡3 𝑇4 50.0 44.4 35.0 30.8 30.8 试卷第9页,总21页
参与试题解析
2021-2022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共17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51分。) 1. 【答案】 D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𝐴.冰雪融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𝐴错误; 𝐵.胆矾研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𝐵错误; 𝐶.玻璃破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𝐶错误; 𝐷.火药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𝐷正确; 故选𝐷。 2. 【答案】 D
【考点】
液体药品的取用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固体药品的取用
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解析】
𝐴、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𝐵、根据向试管中装块状或颗粒状固体药品的方法(“一横、二放、三慢竖”)进行分析判断。
𝐶、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𝐷、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𝐴、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瓶塞没有倒放,所示操作错误。
𝐵、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𝐶、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𝐷、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3. 【答案】
试卷第10页,总21页
C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
𝐴.氦气是一种稀有气体单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其化学式为𝐻𝑒,选项表示方法错误;
𝐵.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4个磷原子表示为4𝑃,选项表示方法错误; 𝐶.氟元素的元素符号为𝐹,选项表示方法正确;
𝐷.分子用化学式来表示,氨气的化学式为𝑁𝐻3,所以1个氨气分子表示为𝑁𝐻3,选项表示方法错误。 4. 【答案】 B
【考点】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 【解析】
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𝐴、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热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𝐵、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不会产生大量黑烟,故选项说法错误. 𝐶、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故选项说法正确.
𝐷、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𝐵。 5. 【答案】 B
【考点】
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化学与环境保护 【解析】
要遵循低碳生活,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低碳生活可以理解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环境。 【解答】
𝐴.鼓励开私家车,带动经济发展,会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加剧空气污染,做法不符合“美丽中国”,故𝐴错误;
𝐵.垃圾分类回收,增强节约意识,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做法符合“美丽中国”,故𝐵正确;
𝐶.加大燃煤发电,亮化城市夜景,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会污染环境,做法不符
试卷第11页,总21页
合“美丽中国”,故𝐶错误;
𝐷.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大量的而空气污染物,做法不符合“美丽中国”,故𝐷错误; 故选𝐵。 6. 【答案】 C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
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生成物𝑋的化学式. 【解答】
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前碳、氢、氮、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8、6、8,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碳、氢、氮、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8、0、4,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3𝑋分子中含有6个氮原子,则每个𝑋分子由2个氮原子构成,则物质𝑋的化学式为𝑁2。 7. 【答案】 B
【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判别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反应类型的判定 【解析】
观察反应的微观模型图,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根据物质的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原子、元素等的变化。 【解答】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数目关系是:
𝐴、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为化合反应,故𝐴正确;
𝐵、由上述分析可知,上述反应是化合反应不是分解反应,故𝐵不正确; 𝐶、由物质的构成可知,生成物为一种分子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𝐶正确;
𝐷、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变,故𝐷正确。 8. 【答案】 B
【考点】 元素的概念 【解析】
试卷第12页,总21页
根据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不同,故铝(𝐴𝑙)元素与锂(𝐿𝑖)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9. 【答案】 D
【考点】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解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到达后,发现从衡阳带来的密封饼干包装袋鼓起了,是因为海拔高,气压减小,袋内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𝐷正确; 故选𝐷。 10. 【答案】 D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
元素周期表中,方格中左上角是原子序数,右上角是元素符号,中间是元素名称,下面是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除汞外,金属元素的名称都带金字旁,非金属元素的名称不带金字旁;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单位不是𝑔。 【解答】
𝐴.钔元素名称的汉字偏旁是“钅”,是金属元素,故正确;
𝐵.元素符号的书写应该遵循“一大二小”的原则,钔的元素符号为𝑀𝑑,故正确; 𝐶.元素周期表中,方格中左上角是原子序数,钔的原子序数是101,故正确; 𝐷.钔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是258,单位是“1”不是“𝑔”,故错误; 故选𝐷。 11. 【答案】 A
【考点】 量筒的使用 【解析】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根据量筒的读数与实际值的关系来判断该学生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大小.
试卷第13页,总21页
【解答】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某学生量取液体,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读数为40𝑚𝐿,实际体积等于40𝑚𝐿;将液体倒出一部分,俯视读数为20𝑚𝐿,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大,那么实际体积应小于20𝑚𝐿;则该学生实际倾倒的液体体积大于20𝑚𝐿。 12. 【答案】 A
【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判别 氧化物、酸、碱和盐的概念 氧化物的概念 物质的简单分类 【解析】
𝐴、溶质和溶剂是并列关系; 𝐵、稀有气体属于非金属;
𝐶、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𝐷、金属氧化物属于氧化物。 【解答】
𝐵、非金属和稀有气体是包含关系,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1)𝐶、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因此氧化物属于化合物,是包含关系,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2)𝐷、氧化物和金属氧化物是包含关系,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3)故选:𝐴。 13. 【答案】 D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解析】
𝐴、根据1个达芦那韦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𝐵、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𝐶、根据达芦那韦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𝐴、1个达芦那韦分子中含有7个氧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𝐵、𝑂、𝑆元素的质量比为(16×7):(32×1)=7:2,故选项说法正确。 𝐶、达芦那韦是由𝐶、𝐻、𝑁、𝑂、𝑆五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𝐷、𝐶、𝐻、𝑁、𝑂、𝑆五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7):(1×37):(14×3):(16×7):
试卷第14页,总21页
(32×1)=324:37:42:112:32,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𝐷。 14. 【答案】 B
【考点】
氧化物、酸、碱和盐的概念 氧化物的概念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
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其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 【解答】
𝐴.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表示的物质是水,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选项说法正确;
𝐵.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为2𝐻2𝑂𝐻2𝑂2+𝐻2↑,选项说法错误; 𝐶.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Ⅱ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变,选项说法正确;
𝐷.该反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可由水制备出氢气,对氢能源的推广应用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选项说法正确。 15. 【答案】 D
【考点】
空气组成的测定 【解析】
加热条件下,汞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汞;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解答】
𝐴、波义尔实验在敞口容器中进行,不能测定出氧气的含量约为空气中的五分之一,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𝐵、波义耳加热后质量增加,是因为空气不断进入容器中,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𝐶、拉瓦锡的实验反应后得到的红色物质是氧化汞,氧化汞由分子构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𝐷、拉瓦锡的实验,玻璃钟罩内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再变化,是因为氧气完全反应后液面不再变化,该选项说法正确。 16. 【答案】 D
【考点】
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性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试卷第15页,总21页
【解答】
𝐴.能够说明氧分子不断运动的曲线是𝑀𝑁段,这是因为敞口放置,氧气体积分数不断减小,是因为氧分子是不断运动的,部分氧分子运动到瓶外;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瓶内温度升高,分子之间间隔变大,会导致部分气体膨胀逸出,不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将塑瓶的瓶口朝下,在重力作用下,部分氧气会由于重力作用而下降,不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𝐴正确;
𝐵.双手贴在塑料瓶外壁上,瓶内温度升高,分子之间间隔变大,运动速率加快,𝐵正确;
𝐶.将塑瓶的瓶口朝下,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在重力作用下,部分氧气会由于重力作用而下降,𝐶正确;
𝐷.𝑄点以后,由于手依然紧贴瓶口,温度并未明显改变,因此氧分子运动速度不会减慢。而之所以氧气体积分数基本不变,是因为瓶内氧气体积分数已经接近空气,将稳定在该数值,𝐷错误; 故选𝐷。 17. 【答案】 D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解答】
𝐴、𝑥=14+26+5−2−36=7,该选项说法正确;
𝐵、反应后甲、乙质量减小,是反应物,丁质量增大,是生成物,即甲和乙反应生成丁,是化合反应,因此丁是化合物,该选项说法正确;
𝐶、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该选项说法正确。
𝐷、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4−2):(26−7)=12:19,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二、填空题(40分) 【答案】 𝑆𝑖,𝐶 2𝐻𝑒 𝐻2𝑂 𝑁2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
(1)由图中信息可知,硅元素标签右上方是硅元素的元素符号; 地壳中氧元素含量最高,硅元素次之,铝元素居于第三位; (2)稀有气体都是由单原子构成的分子;
试卷第16页,总21页
(3)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4)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每个氮分子由2个氮原子构成。 【解答】
硅元素标签右上方的方框内应填𝑆𝑖;
其中表示铝元素的是𝐶,是因为地壳中,铝元素含量仅次于氧元素、硅元素。 故填:𝑆𝑖;𝐶。
稀有气体都是由单原子构成的分子,两个氦分子可以表示为2𝐻𝑒。 故填:2𝐻𝑒。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可以表示为𝐻2𝑂。 故填:𝐻2𝑂。
焊接金属时常利用空气中的氮气作保护气,是因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 故填:𝑁2。 【答案】 3 +3,金属
3−𝑃𝑂4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
(1)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来分析;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方法、元素的分类来分析; (3)根据离子符号的写法来分析。 【解答】
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锂元素的一种原子中质子数为3,该锂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也为3;故填:3;
锂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钴元素的化合价是𝑥,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𝑥+(−2)×2=0,则𝑥=+3价。由钴元素的汉字名称的偏旁“金”字可知,𝐶𝑜属于金属元素;故填:+3;金属
磷酸铁(𝐹𝑒𝑃𝑂4)中铁显+3价,所以磷酸根显−3价,则每个磷酸根离子带三个单位的负
3−3−
电荷,即磷酸根的化学符号为𝑃𝑂4;故填:𝑃𝑂4。 【答案】
不能,分子,𝐶𝑂2+2𝐻2𝑂=𝐶𝐻4+202
光照催化剂三,𝐴𝐷,7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
(1)①根据反应的条件分析; ②根据物质的构成分析;
③根据微粒的变化变化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试卷第17页,总21页
(2)①根据质子数判断元素的种类;
②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多于4个时,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分析; ③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来分析。 【解答】
①从反应来看,生成物𝐶𝐻4和𝑂2在光照条件下生成的,二者在光照条件下不能发生化学反应。
②从微观构成看,四种物质均由分子构成。
③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𝐶𝑂2+2𝐻2𝑂=𝐶𝐻4+202。
光照催化剂①图示四种粒子中,有三种不同的质子数,所以表示三种元素;
②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的易得到电子,𝐴、𝐷粒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7,它们在化学反应中都容易得到电子.
③𝐶的质子数为12,是镁元素,在化合物中显+2价,若𝐸与𝐶可形成化学式为𝐶3𝐸2的化合物,说明𝐸元素显−3价,则𝐸的原子得到3个电子后形成2、8这种稳定结构,所以𝑋=7。 【答案】
导热来让红磷在密闭体系中点燃,4𝑃+502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2𝑃2𝑂5
镁条在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烟,其实是生成的氧化镁部分散失到空气中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
(1)红磷燃烧的的条件是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燃烧生成大量白烟,即五氧化二磷; (2)根据烧杯是敞开的,生成的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解答;
(3)因为反应前未称量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镁条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白烟,其实是生成的氧化镁部分散失到空气中,据此解答。 【解答】
玻璃管的作用是导热来让红磷在密闭体系中点燃,达到着火点,减少误差;化学方程
式是:4𝑃+502
2𝑃2𝑂5;
稀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而烧杯是敞开的,所以生成的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使质量减小,故反应过程中实验现象为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其实是生成的氧化镁部分散失到空气中,而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4,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故反应结束,将所得物质与石棉网一起再次称量,镁条的质量减少。 【答案】 𝐴
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加速其沉降,漏斗,物理变化,混合物 负,𝐻、𝑂
【考点】 电解水实验
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与净化方法
试卷第18页,总21页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判别 【解析】
(1)根据图标的含义来分析;
(2)根据净化水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
(3)根据电解水的原理以及图象信息来分析。 【解答】
𝐴.该图标是国家节约用水的标志; 𝐵.该图标是塑料制品循环使用标志; 𝐶.该图标是中国节能标志; 𝐷.该图标是禁止吸烟标志。 故选:𝐴;
①净水过程中加絮凝剂的作用是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加速其沉降;故填: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加速其沉降;
②实验室过滤时,用到的仪器除了铁架台、铁圈、玻璃棒、烧杯外,还需要漏斗;故填:漏斗;
③活性炭可除去水中的颜色和异味,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属于物理变化;故填:物理变化;
④经该净水过程得到自来水中仍含有可溶性杂质,所以自来水属于混合物;故填:混合物;
①图示的𝑎管内气体体积较大,所以该气体是氢气,则连接的是电源的负极;故填:负; ②由化学反应的实质可知,每个水分子会分解为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由图可知,𝐴的数目大于𝐵的数目,所以图中曲线𝐴、𝐵对应的微粒依次是氢原子、氧原子;故填:𝐻、𝑂。 【答案】 长颈漏斗
𝐴𝐶,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𝐴
【考点】
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氧气的制取装置 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的收集方法 【解析】
(1)根据常见的化学仪器的名称,进行分析解答.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为纯净,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一定质量的碳粉与过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仪器①的名称为长颈漏斗。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应该选用的发生装置是𝐴;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为纯净,氧气不易溶于水,要收集较纯净的氧气可用𝐶装置。 在试管口放棉花团的作用是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试卷第19页,总21页
𝐴、一定质量的碳粉与过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微观上1个碳原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气体的分子数不变,故选项图象正确。
𝐵、一定质量的碳粉与过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由质量守恒定律,气体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故选项图象错误。 𝐶、一定质量的碳粉与过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最终碳粉完全反应,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最终减少至0,故选项图象错误。
𝐷、一定质量的碳粉与过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由质量守恒定律,密闭容器内物质的质量不变,故选项图象错误。
故答案为:(1)长颈漏斗;(2)𝐴𝐶;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3)𝐴。 【答案】
燃烧,产生白烟,放热,氧气消耗,压强减小 BC
红磷燃烧放热导致压强增大的趋势大于氧气消耗导致压强减小的趋势 只能和氧气反应,生成物不是气体等 【考点】
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 【解析】
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解答】
实验1中,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是燃烧,产生白烟,放热;
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𝐾,水能倒吸入集气瓶的原因是氧气消耗,压强减小。
故填:燃烧,产生白烟,放热;氧气消耗,压强减小。
𝐴.反应结束后容器内的氧气不能全部被消耗,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𝐵.红磷有剩余的原因是容器内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一定值时,红磷无法继续燃烧,该选项说法正确;
𝐶.𝑡2后氧气浓度略微上升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止水夹右侧导管中的空气进入了集气瓶中,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填:𝐵𝐶。
𝐴𝐵段气体压强变化的原因是红磷燃烧放热导致压强增大的趋势大于氧气消耗导致压强减小的趋势。
故填:红磷燃烧放热导致压强增大的趋势大于氧气消耗导致压强减小的趋势。 若用实验1的装置进行实验,需要寻找红磷的替代物,该替代物应满足的条件:只能和氧气反应,生成物不是气体等。
故填:只能和氧气反应,生成物不是气体等。 三、计算题(9分) 【答案】 18 4:3 40.7%
【考点】
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试卷第20页,总21页
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解析】
(1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判断;
(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计算; (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解答】
绿原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𝑥+16×9=3,解得𝑥=18;故填:18; “绿原酸”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6×9)=4:3;故填:4:3; “绿原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答案】
反应前氯酸钾的质量分数是98%。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求氧气的质量,进而根据氧气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氯酸钾的质量以及其质量分数. 【解答】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氧气的质量为50.0𝑔−30.8𝑔=19.2𝑔 设氯酸钾的质量为𝑥。 2𝐾𝐶𝑙𝑂3=2𝐾𝐶𝑙+302↑
△𝑀𝑛𝑂2
16×93
×100%≈40.7%;故填:40.7%。
245 96 𝑥 19.2𝑔 245𝑥
= 9619.2𝑔𝑥=49𝑔
反应前氯酸钾的质量分数=50.0𝑔×100%=98%。
49𝑔
试卷第21页,总21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