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静注射液联用纳洛酮治疗重度CO中毒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和纳洛酮联用治疗重度CO中毒的疗效。方法:将本院2005年3月~2010年3月收治的48例重度CO中毒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联合用药组,所有患者入院后行血常规、心电图等常规实验室检查。常规治疗组采取利尿、保肝、补液等治疗。联合用药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纳洛酮注射液0.8~2.0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0 ml中静脉滴注;同时采用醒脑静注射液20 ml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静脉滴注。对两组的治疗效果及苏醒时间进行分析。结果:随访2个月,联合用药组发生迟发型脑病2例,经治疗好转。常规治疗组发生迟发型脑病4例。两组患者痊愈率和迟发型脑病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苏醒时间为1~4 h,平均(2.4±0.9) h,显著短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纳洛酮及醒脑静联合应用对CO重度中毒,具有见效快、治疗效果满意、后遗症较少的优点,是临床上治疗CO中毒较好的方法。
标签: 醒脑静;纳洛酮;一氧化碳;治疗
一氧化碳中毒是临床中常见的急性中毒,为短时间内吸入大量一氧化碳后引起的脑部急性缺氧[1]。CO中毒患者入院时症状往往较重。国内主要对醒脑静注射液和纳洛酮联用治疗乙醇中毒的疗效进行了讨论,但对其治疗重度CO中毒的治疗效果讨论较少。本研究采用醒脑静注射液和纳洛酮对本院于2005年3月~2010年3月收治的48例CO中毒患者进行治疗,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8例重度CO中毒患者入院时均为重度昏迷状态,昏迷时间2~6 h,平均昏迷时间为3 h。将48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联合用药组。常规治疗组24例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14~72岁,平均(39.2±20.8)岁。联合用药组24例中,男15例,女9例,年龄18~65岁,平均(35.7±18.4)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CO中毒的诊断标准
CO中毒的诊断标准为:①有明确的CO接触史(如冬季煤炉采暖、使用天然气洗澡等);②有急性CO中毒的中枢神经损伤症状及体征,如头痛、头昏、昏迷、恶心、呕吐、皮肤黏膜呈樱桃红色;③血中碳氧血红蛋白(COHb)检测结果显示有升高;④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神经系统症状。其中若患者意识障碍、深度昏迷或表现为去大脑皮层状态,并具有以下任何一项者,诊断为重度CO中毒:①脑水肿;②严重心肌损害;③肺水肿;④呼吸衰竭;⑤上消化道出血;⑥具有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伤的症状和体征;⑦休克;⑧COHb>50%。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行血常规、心电图等常规实验室检查。常规治疗组采取利尿、保肝、补液等治疗方法,降低颅内压,消除脑水肿,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呼吸功能,采用高压氧、糖皮质激素等支持治疗,对并发心力衰竭、休克等患者行强心、纠正休克等治疗方法。联合用药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纳洛酮注射液0.8~2.0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总量不超过4.0 mg;同时采用醒脑静注射液20 ml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总量不超过100 ml。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若患者尚未清醒,采用此剂量重复滴注,直至患者清醒。
1.4 疗效评价指标
准确记录患者的苏醒时间,治疗后随访2个月,观察有无迟发型脑病发生及其他并发症出现情况。
1.5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年龄、苏醒时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性别和治疗效果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随访2个月,联合用药组24例患者发生迟发型脑病2例,经治疗好转,其余患者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死亡。常规治疗组发生迟发型脑病4例。两组患者痊愈率和迟发型脑病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平均苏醒时间比较
联合用药组苏醒时间为1~4 h,平均(2.4±0.9) h;常规治疗组苏醒时间为2~6 h,平均(3.7±2.3) h。两组患者的平均苏醒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9,P=0.013),联合用药组苏醒时间显著较短。
3 讨论
3.1 CO中毒的发病机制及诊断依据
CO是急性中毒导致死亡的最常见气体,在生活和职业工作中均可造成中毒。重度CO中毒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吸入超过阈值的CO即可引起机体严重缺氧,组织细胞缺氧,对心、脑细胞造成损害,同时对神经系统也有较大的损害,使患者出现昏迷、头昏等症状[2]。有的患者恢复意识后可能出现以急性痴呆为表现
的迟发型脑病(DNS),患者出现认知功能和学习能力下降,若伴有精神意识障碍、椎体及椎体外系功能障碍,可导致患者残疾发生率较高。CO中毒时,垂体内源性阿片肽释放增加,血液中β-内啡肽浓度升高,作用于吗啡受体,使中枢神经受到抑制,患者多出现昏迷、头痛、头昏、窒息等症状[3]。CO吸入体内后通过肺泡毛细血管在弥散作用下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中的含铁基团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COHb)。由于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较高,解离度较低,因此COHb常作为检测CO吸入的有效指标。
3.2 纳洛酮和醒脑静注射液的作用机制及治疗效果
纳洛酮在酒精中毒、脑梗死、急性休克等昏迷的治疗中有较多的应用[4]。纳洛酮作为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对内源性β-内啡肽有拮抗作用,可有效升高脑部灌注压,增加脑部血流供应,达到纠正神经功能异常,恢复患者意识的作用[5]。醒脑静注射液是由中药古方安宫牛黄丸改制而成的水溶性注射液,主要成分包括麝香、郁金、山栀、冰片、麝香等中药,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而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从药理机制上来看,CO中毒可导致血液中β-内啡肽浓度升高,而醒脑静注射液可以特异性拮抗吗啡受体,降低血浆内β-内啡肽的水平,改善脑细胞缺氧状态,增加组织细胞的携氧能力,达到清热解毒、安神定志、行气醒脑、解痉的作用。
除CO空气浓度以外,CO中毒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好坏还与中毒时间、苏醒时间密切相关,因此及早地恢复患者意识,缩短患者恢复意识的时间,是CO中毒治疗的关键之一[6]。本研究联合用药组患者平均苏醒时间为(2.4±0.9) h,显著短于常规治疗组。有学者认为对于重度CO中毒,纳洛酮的剂量应为1.2 mg,若昏迷无变化,0.5 h后加倍用药,直至患者清醒。本组患者采用纳洛酮0.8~2.0 mg静脉滴注,效果亦显著,说明醒脑静注射液联用纳洛酮显著地减少了患者中毒后的苏醒时间,对恢复患者意识、减少并发症有较好的效果。国内有学者认为急性CO中毒后脑循环障碍是发生DNS的主要因素。本研究联合用药组发生迟发型脑病2例,常规治疗组发生迟发型脑病8例,但国内外尚无研究表明联合用药可减少迟发性脑病的发生。这可能与样本量较少有关,建议增大样本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总之,采用纳洛酮及醒脑静联合应用对CO重度中毒,具有见效快、治疗效果满意、后遗症较少的优点,是临床上治疗CO中毒较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会洪.输液宝加纳洛酮治疗重度一氧化碳中毒28例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18.
[2]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葛桂荣.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6):127.
[4]徐建华,沈志斌.醒脑静在抢救重度酒精中毒中的作用[J].临床荟萃,1999,14(2):77.
[5]吴燕生,林民兴,李昌.参麦、纳洛酮和醒脑静联用治疗急性酒精中毒[J].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2006,14(5):19-20.
[6]杨靓.一氧化碳(CO)中毒的社区诊疗方案[J].中国社区医师,2007,23(4):9-1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