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年级上教案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课 时 计 划

第 1 周 1、 画

教学目标:

1.认识“远、看、近、听、春、还”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大致意思,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一、谈话揭题。 1、以前我们学过谜语吗?背背看,对,背的是谜面,那谜底是 什么? (板书)。 教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谜语诗,诗的名字叫“画” 3、出示画。 二、导入新课。 1、师:老师这儿也有一张画,是一张我们中国传统的山水画。 2、指导观察画、理解诗的前两句。 学 (1)山是什么颜色?(先请前排一位学生说,再请后排一位学生说。)远看也看得清楚,我们户外活动时,很远的大山的颜色是不是也 看得很清楚呢? (2)为什么这儿山的颜色站得很远都看得清呢?(因为这是“画”) 过 (3)听山上流水的声音,仔细听。 (4)如果到九溪去玩,水的声音听得到吗?水声音是怎么样的, 学学看。 (5)看,这儿的水从那么高的山上流下来,声音是很大的,可 我们都听不见,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画!) 程 三、朗读指导。 1、这两句诗里,有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请每一个小朋友都找一找,用笔把它们圈出来,指名回答。 2、看,听,都是可以做出动作来的。 山和水,都在大自然中找得到。 3、古代的诗人很讲究用词的,看上下句,有一对反义词,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多整齐。 4、看手势,朗读。 (手势打高,语调升高,手势打低,语调放轻,把诗的美念出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四、指导观察、理解诗后两句。 1、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开什么花? 备 注 2、春天来了,桃花还开吗?秋天,桃花、迎春花还在不在?冬天呢? 3、那为什么这儿春天过去了,桃花还是开着呢?(是画!) 4、出示小鸟。 (1)这里有只小鸟,你用手扇扇它,小鸟怎么啦? (2)害怕了,你用一个字来说是什么? (3)“惊”就是心里害怕了,所以是竖心旁,左边一个北京的“京”,左义右声,这样的字,被称为什么字?(形声字)。 (4)请一位学生走至画前)请你用手扇扇,小鸟惊吗?为什么不惊? (5)请在这两句诗里圈出反义词。指名回答。 5、朗读指导。 (1)古代的诗很讲究用词,这后两句诗也不例外,名词对名词,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看手势朗读后两句。 (手势移动长,语调加长,手势起伏加大,语调快。) (3)朗读全文。 (4)背诵全文。 五、小结。 这首诗的谜底是什么呢?(画)诗抓住了画上山水花鸟的特点,写得很美,也写得很整齐。 六、写字指导、讲评。 重点:色、声、无、惊。 作 业 布置 教学反 思 检 查反 馈

课 时 计 划

第 1 周 2、 四季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七、儿”2个生字。认识1种笔画“乚”和4个偏旁“月、雨、口、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教学重点: 认字和练习朗读。

教学难点: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一、画面渲染,激情导入、揭题 备 注 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多媒体课件:秋天 教 的景色)教师配乐朗诵:听,这悠扬的笛声。看,那满山遍野都充满着红色和金色。这里简直成了花的海洋、火的世界。瞧,那一棵棵高大的白 桦树,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挺拔。金灿灿的叶子随风摆动,在细 细看那一片片枫叶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耀眼。叶子红了,果实也熟 了。瞧,那鲜红的山楂是多么可爱。那一串串水晶似的紫葡萄,更是惹 学 人喜爱。还有这不知名的果实也挂满了枝头。这不,就连那小小的蘑菇也被这迷人的景色吸引了。一阵风吹来,一片片金色的叶子慢慢地飘落 下来。 看了画面上的景色你们想说点什么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季节?(板过 书:秋)你是从哪看出的?秋天,除了我们刚从画面上看到的景色之外, 你还知道些什么?一年之中,除了秋季,还有哪些季节?(板书:春、夏、 冬)真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四季,去欣赏四季的美丽景色。(揭题,板 书:四季)齐读课题。 程 二、自主读书、合作探究。 1.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2.同桌交流,相互帮助。 3.组长检查,总结方法,练习说话。 (1)认读卡片上的生字。 (2)交流记字方法。 (3)扩词练习。用“圆、叶、秋”扩词。 (4)练习说话。用“是”练习说一句话。 4.自由读文。 过渡:同学们生字学得这样好,相信课文读得更棒。我们先自由读一读,然后比一比,谁读得声音最响亮,字音读得最准确,课文读得最熟练。多媒体出示朗读要求: 一读:咬字准确,声音响亮。 二读:读通句子,语速稍快。 三读: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5.教师范读,学生评价。 多媒体出示评价标准。 一听:字音准不准。 二听:语速快不快。 三听:读得美不美。 6.学生赛读,师生评价。 (1)每组选一名代表,读后师生评价。 (2)组与组齐读,评出优胜组。 7.合作探究,美读课文。 过渡:同学们,你们想把课文读得更美、更好听吗?请大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季节读一读,然后再比谁读得最美。 (1)小组合作、探究,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美美地读一读。 (2)出示课件,启发、指导把课文读美。 (3)生生、组组、师生挑战读。 (4)熟读成诵。 (5)离开课本,看四季的画面,读一读,也可以试着背一背。 8.欣赏、背诵。 (1)学生离开座位,边欣赏画面,边做动作,边背诵全文。 (2)师生合作,共同背诵。 (3)思考:这么美的景物,大家知道是谁送的吗?(大自然) 9.学生质疑,读中感悟。 学生会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1)小草、荷叶、谷穗、雪人都是景物,怎么会说话呢? (2)“谷穗”是什么?它为什么要弯弯的呢? 以上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方法来解决。 三、思维拓展,强化训练。 1.模仿书中的句子,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__________会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__________会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__________会对____说:“我是秋天。” __________会对____说:“我是冬天。” 过渡:同学们说的可真好,大自然中除了诗中所描写的这些景色,还有许许多多奇妙的景象。谁愿意把课前收集的描写四季景色的资料带上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2.介绍收集的图片,练习说话。 3.分组活动,采用不同的形式来颂四季。 四、写字指导。 过渡:同学们不但说得好,而且画得好、唱得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乚”,你看它像什么? 1.认识笔画“乚”,指导书空练习。 2.指导书写“七、儿”。 (1)引导学生发现“七、儿”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提醒学生在书写每个字时应注意些什么。 (3)学生练习书写,每字练写2遍。 五、总结。 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读熟了课文,而且还读懂了课文。尤其是从课文中,我们还了解到一年四季不同的景物特征,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可爱。课后,请同学们把四季中自己最喜欢的季节说给爸爸、妈妈听,再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 作 业 布置 教 学反 思 检 查反 馈

课 时 计 划

第 周 3、 小小竹排画中游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备 注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介绍诗人: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3、理解题目意思: 题目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 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⑴ 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⑵ 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 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 4、理解三、四句: ⑴ 抓住哪些景? 板书:儿童 黄蝶 菜花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⑵ 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板书:喜爱 四、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 填空:诗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情景来说明是________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_心情。 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 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 板书 宿新市徐公店 情 喜爱 画:篱落 一径 枝头 (静) 画:儿童 黄蝶 菜花 (动) 色: 黄 绿 作 业 布置 教 学反 思 检 查反 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