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九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
(化学)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 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
物理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纺纱织布 C.晒制瓷器 D.冶炼生铁 2.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刻舟求剑 B.扬汤止沸 C.投鞭断流 D.钻木取火 3.下列试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B.C. D. 熄灭酒精灯取用固体粉末读液体体积 滴加液体 4.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都正确的是( ) 加热:使用后吹灭并盖上灯帽 A 选项 A B C D 吸取液体:滴管口向上防止液体流出 B 7.某同学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炸裂了,造成试管炸裂的原因可能是下列中的( ) ①没有给试管均匀预热;②试管外壁潮湿;③试管口没有略微向下倾斜; ④忘了在试管口加一团棉花;⑤加热时试管与灯芯接触;⑥收集完氧气,先撤酒精灯;⑦高锰酸钾中混有可
燃物.
A. 全部 B. 除④外 C. 除⑥⑦外 D. ①②③⑤
8.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时,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 A.用排水法收集时O2 ,集气瓶装满水 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O2 时,导管伸入到集气瓶的底部 C.用排水法收集O2 时,导管口冒出气泡,立即收集 D.用排水法收集O2 ,收集满后,在水下盖上玻璃片 9.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粉末制取较纯净的氧气,从如图中选取的装置最佳组合是( )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10. 现有A、B两种质量相等的固体,其中A为纯净的氯酸钾,B是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将A、B分别放入试管中,并在两个酒精灯上同时加热制取氧气.当A、B均完全反应后,如下图所示,得到的氧气的质量m与时间t的关系图象中,正确的是( ) 测量液体体积:A 、不能被加热 C 称量药品:药品直接放 B 、置在天平上 D C 、5.对下列事实微观解释错误的是的是( ) 事实 闻到浓氨水有特殊气味 21一滴水中有1.67×10个水分子 工业上制取氧气属于物理变化 水蒸发为水蒸气 解释 分子在不停运动 D、 分子的体积很小 二、填空题(共6小题) 分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11.(共6分)从下列概念中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入分子的体积变大 6.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不需要用到的一组仪器是( )
A.烧杯、玻璃棒 B.大试管、集气瓶 C.酒精灯、铁架台 D.导管、单孔塞
括号中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物理性质
D.化学性质
(1)0℃时水结成冰 (2)汽油可以燃烧
来源于网络
(3)块状胆矾变成粉末状胆矾
(4)酒精易挥发 (5)煤气燃烧 (6)鸡蛋发臭 12.(共5分) 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非金属,某同学利用碘进行了如下的实验:(1)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蓝色,(2)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水中,用馒头去沾取碘液,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则: (1)从微观的角度分析, _________保持碘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碘升华变成碘蒸气,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馒头 _____(“会”或“不会” )蓝色。 (3)请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实验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都是加碘盐,用馒头沾取少量的食盐水,馒头不变蓝色,由此可知,食盐_______(存在或不存在)碘分子。. 13.(共5分)如图所示是铁丝(图1)和硫(图2)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试回答下列问题: (1)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铁丝的一端要系一根火柴的原因是 ,集气瓶底部铺一层水的目的是 . (2)硫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产生 火焰;图1和图2在集气瓶底部 铺一层水的目的 (“相同”或“不相同”). 14.(共6分)如图是一个具有刻度和活塞可滑动的玻璃容器,其中有空气和白磷(在空气中40℃以上就开始燃烧),将它放在盛有沸水的烧杯上方,进行实验.请完成实验报告: (4)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一般可以分为:①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②检查装置气密性;③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装入反应器,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并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⑤熄灭酒精灯;⑥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5)通过查阅资料得知:①氨气(NH3)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其水溶液称为氨水;②氨气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水和空气中含量最多气体.小芳同学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她应该选择的反应发生装置是 ;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编号).若选择下图所示装置来收集氨气,则气体应从 (填“L”或“R”)端通入. 16.(共9分) 小军同学想要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能加快氯酸钾分解”.他设计并完成了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1)请你帮小军同学填写上表中未填完的空格. 实实实验验验总操现结结 作 象 论 实取木加二验少条热氧一 量接氯化氯近酸锰实验目的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误差分析 酸试钾能测定空气中氧(1)白磷着火后燃烧,活(2)氧气约(3)如果测得氧气体积分数小钾管产加气的体积分数 塞先向 移动,后占空气体积于理论值,可能的原因是 于底生快向 移动(填写“左”的 . 试部(写出一条即可) 氧氯“右”).最终活塞停在刻管,气酸度 处 中发,钾(4)通过实验还可以推断玻璃容器中剩余气体,亮但分的性质是 .(写出一条即可) 加复是解 15.(共9分)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热燃 反(1)写出图中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 ;至应② ; 熔所(2)写出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融需式 . ,温(3)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氧气,所伸度 需发生装置是(填字母编号) . 来源于网络
入带火星的木条 实取没 验少有二 量明二显氧现化象 锰于试管中,加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实 二验加氧三 热化,锰伸能入加带快火氯星酸的钾木的条 分解,反应 的文字表达式为 (2)在小军的探究实验中,“实验一”和“实验二”起的作用是 (3)小英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发现在氯酸钾中加入少量的高锰酸钾也能加快其分解,你认为原因是 (4)要证明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还需要验证的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 和 不发生改变 [注意:若答对第(5)小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请设计实验验证氧化铜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写出实验操作及预期的实验现象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答案】 1.B【解答】解:A、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纺纱织布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晒制瓷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冶炼生铁过程中有新物质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2.D【解答】解:A、刻舟求剑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水滴石穿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投鞭断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钻木取火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3.A【解答】解: A、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应用灯冒盖灭,故A操作错误; 来源于网络 B、先将试管横放,把盛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再使试管直立,图中操作正
确;
C、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
持水平,图中操作正确;
D、胶头滴管的使用:垂直悬空容器上方,滴加
液体;图中操作正确.
故选A
4.C【解答】解:
A、使用酒精灯时的注意事项有“两禁”和“一不可”,两禁: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一不可”不可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灯冒盖灭.故错误; B、胶头滴管用来吸取液体,胶头朝上,以免腐蚀胶头,故错误; C、量筒常用于量取液体的体积,不能用于配制溶液,不能加热,故正确; D、称量药品时,没有腐蚀性的药品放在纸上称量,有腐蚀性的品,放在玻璃容器中称量,不能直接放置在天平上,故错误. 答案:C 5.D【解答】解:A、B、C解释正确 D、分子的大小不能改变,是分子之间间隔发生了改变 故选D. 6.A【解答】解:A、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无需使用烧杯、玻璃棒,故选项正确. B、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可使用大试管、集气瓶,故选项错误. C、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可使用酒精灯、铁架台,故选项错误. D、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可使用导气管、单孔塞,故选项错误. 故选:A. 7.B【解答】①没有给试管均匀预热,会造成试
管受热不均匀而使试管炸裂.
②试管外壁潮湿,会造成试管受热不均匀而使
试管炸裂.
③试管口没有略微向下倾斜,会造成冷凝水回
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④忘了在试管口加一团棉花,可能会造成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不会造成试管炸裂.⑤加热时试管与灯芯接触,会造成试管受热不
均匀而使试管炸裂.
⑥收集完氧气,先撤酒精灯,水槽内的水可能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进入试管,使试管炸裂. ⑦高锰酸钾中混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混合
可能会发生爆炸而使试管炸裂. 故除④外均是造成试管炸裂的可能原因.
故选B
8.C【解答】解:
A、用排水法收集,集气瓶中装满水,可以把集
气瓶中的空气排尽,故正确;
B、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导气管伸到集气瓶的底部,可以把集气瓶中的空气排尽,故正确; C、用排水法收集,没有等到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就开始收集,原试管内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故错误; D、用排水法收集O2 ,收集满后,在水下盖上玻璃片,可以防止空气的进入,故正确.
答案:C 9.B【解答】解:A、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故选项错误;
B、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较纯净;故选项正确; C、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较纯净,故选项错误; D、加热装置不可,用向上排空气法的氧气不如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纯净,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0.C【解答】A、分析图象可知A产生的氧气多,但却是从一开始就有氧气生成是不正确的,应加热一段时间后再有氧气生成,故B错误; B、分析图象可知AB反应产生的氧气一样多,故B错误; C、分析图象可知A产生的氧气多,并是在B产
生氧气一段时间后生成,故C正确; D、分析图象可知A反应从一开始就有氧气产生,
比B要先得到氧气,故D错误.
故选C
11、(1)A;(2)D;(3)A;(4)C;(5)
B;(6)B;
【解答】解:物质的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
质;
来源于网络
(1)0℃时水结成冰,由液态变为固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
变化;
(2)汽油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所以汽油可以燃烧属于化学性质; (3)块状胆矾变成粉末状胆矾,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4)酒精挥发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所以酒精易挥发,属于物理性质;
(5)煤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
成,属于化学变化; (6)鸡蛋发臭已经变质,有菌类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1)A;(2)D;(3)A;(4)C;(5)B;(6)B; 12. 碘是一种非金属由分子构成的,从题目中可以得到碘分子是保持它化学性质的粒子,如果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功能一般是不会改变的.所以当变成气态的时候只是空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化学性质没变化,还是能让馒头变蓝色的,溶解在酒精中也是一样的,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答案: (1)分子 (2)会 (3)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上述实验中碘分子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都能使淀粉变蓝色(意思对即可) (4)不存在 13.(1)引燃铁丝; 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使瓶底炸裂 (2)蓝紫色;不相同. 【解答】解:(1)铁丝前端要系一根火柴的作用是引燃铁丝;为防止燃烧产生的熔融物溅落瓶底,使瓶底炸裂,集气瓶内要预先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 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此气体是二氧化硫,有毒能污染空气,在实验时也应在集气瓶底放少量水,主要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铁丝燃烧的实验中在集气瓶底装入少量水的目的是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使瓶底炸裂,故目的不
同;
故答案为:(1)引燃铁丝; 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使瓶底炸裂 (2)蓝紫色;不相同.
14.(1)右;左;8 (2);(3)白磷的量不足;(4)不支持燃烧
【解答】解:(1)白磷的着火点是40℃,所以沸水(100℃)能导致白磷燃烧,在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的气体受热体积会膨胀,所以活塞向右滑动.后来随着温度的降低,气体的体积慢慢收缩,最终完全恢复至室温后,由于氧气被消耗掉,所以常温下气体的体积收缩为原体积的,所以活塞滑动到刻度“8”处.故填:右;左;8; (2)因为白磷燃烧消耗的空气中的氧气,根据实验结果,故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氧气约占.故填:; (3)若白磷的量不足、装置漏气或装置没有冷却至室温就读数都会导致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小于理论值;故填:白磷的量不足; (4)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通过实验还可以推断玻璃容器中剩余气体的性质是: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稳定;故填:
不支持燃烧 15.(1)试管;长颈漏斗.(2)过氧化氢水+氧气; (3)A;(4)②③①④⑥⑤;(5)A;D;R. 【解答】解:(1)图中①是试管.②是长颈漏斗.③是集气瓶.④是水槽.
故答案为:试管;长颈漏斗;集气瓶;水槽. (2)装置B使用于固液不加热型反应装置,所以用B装置制取氧气所用的药品是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固体.其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水+氧气 故答案为:过氧化氢
水+氧气;
(3)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氧气,反应物都是固体,反应需要加热,所以其反应发生装置是“固固加热型”,故选择装置A;
故答案为:A;
(4)根据实验室里制取氧气实验操作步骤: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装药,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c加热;d收集;e将导管移出水面;f熄灭酒精灯,可知题中操作步骤的排列顺序为:
②③①④⑥⑤;
来源于网络
(5)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应该选择“固固加热型”,故选A装置;氨气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所以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收集装置为D;若用图F所示装置来收集氨气,应该采用“短进长出”的方式才是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气体应该从R
端通入.
故答案为:A;D;R. 16. 解:(1)较高;
实验二、加热二氧化锰不产生氧气; 实验三、取少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于试管中,加热??? 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木条在试管口复燃????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2)对照; (3)高锰酸钾低温下生成二氧化锰,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反应的催化剂; (4)质量?? 化学性质. (5)酌情给分 来源于网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