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量词“对”“副”“双”分析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黄菲 2010111102000113
摘要:针对对外汉语中的量词教学,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具有“二”意义的三组量词“对”“副”“双”,从中找出其搭配理据提高对外汉语量词教学。
关键词:对、副、双、量词、认知语言学
一、“对”“副”“双”三个量词的语料展示
参看《新HSK》的教学大纲,我们发现名量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并且量词的组合、搭配规律是受一定的限制的,并不是随便可以搭配和使用的。特别是“对”“副”“双”这三个量词之间,都可以表示“二”“一对”的意义,但是其使用和组合搭配是有一定的限制和理据的。因此,外国学生在学习这三个量词时,都会感到迷惑和困难。鉴于此种情况,我觉得应对这三类量词进行辨析。下面,我将展示在现代汉语中常用“对”“副”“双”三个量词的搭配情况:
(一)关于量词“对”的语料
1.那一次见面后,她和亚明就成了一对知心恋人。
2.相传,在古代琼这个地方,住着一对恩爱夫妻。
3.蜗牛的眼睛长在头部上方的一对触角的顶端。
4.啄木鸟堪称“森林的大夫”,一对啄木鸟可以保护500 亩林木不受虫害。
5.鱼的四肢是鳍状的,前肢是一对胸鳍,后肢是一对腹鳍。
6.白蚁和黑蚁是一对冤家,一旦相遇就会大动干戈。
7.它性情温和,体态憨厚,长相酷似小熊,生有一对大耳朵。
8.它们身体粗壮肥胖,呈圆筒状,有一对长牙,可达75-96 厘米。
9.阿加西说,比赛期间,将由格拉芙亲自照看他们的一对儿女。
10.市场经济与诚实守信是一对矛盾吗?
11.李铎送给我们的是一对花瓶,宋淑芳带来的是一本相册。
(二)关于量词“副”的语料
1.特别是那一对八字形黑眼圈,犹如戴着一副墨镜,非常惹人喜爱。
2.过春节时,人们总喜欢在自己的门上贴上一副对联。
3.台上走出一两个身着蝙蝠的演员,手拿一块醒木或一副竹板,或坐或站,
有说有唱,表演节目。
4.现在台湾许多人家在除夕围炉时,桌上摆一副空碗筷,表达盼望人团聚、
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
5.进去之后,他把门反锁上,把运动袋放在床上。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副手套,
紧紧套住手指。
6.他们想打纸牌,找遍了镇上都没有,结果买了一副象棋。
7.波克手里拿着一个盘子、一副刀叉和一条餐巾进来了。
8.母亲有一副手镯,是早逝的外婆留下的惟一遗产。
9.“他就缺少一副耳环和衔在嘴里的短刀了,”思嘉想。
(三)关于量词“双”的语料
1.他有一双“伯乐”的眼睛。
2.我真不敢相信镜子里美丽的女生就是我,穿着一双高挑的时尚高跟鞋。
3.他给自己的女儿买了一双袜子。
4.在萨拉热窝的阿柏路的一块石板上,至今还留着一双脚印。
5.她服药醒来后果然已将鱼尾变成一双敏捷的腿。
6.当顾青重返这个贫瘠的山村时,翠巧弟弟把姐姐做的一双鞋垫交给他。
7.小吃摊前的情侣,两人只要了一碗面、一双筷子。
8.军官让脸孔埋在阴影中,他拿出一双手套,把它们戴上。
9.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
以上语料均来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网络版)。
二、“对、副、双”三个量词的释义
汉字是世界上古老文字之一,属于表意性质的文字。因此,汉字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保留其丰富的文字意义。下面,我将根据参考许慎的《说文解字》、《现代汉语词典》以及《现代汉语八百词》,从历时的角度来综述这三个量词的意义。
(一)“对”的含义
1、《说文解字·芈部》:“對,應無方也。從羋,從口,從寸。對,或從土。”
2、《现代汉语词典》等字典中的释义:对:[量]双。如:一~鹦鹉,一~儿椅子,一~模范夫妻。
3、《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量]的释义:⑴用于按性别、左右、正反等配合的两
个人、动物或事物。有时可儿化。一~夫妇,一~男女,一~儿鸟儿(鸳鸯、鹦鹉、鸽子、喜鹊),一~金鱼(大虾、石狮子),一~翅膀,桌上摆着一~花瓶,买了两~枕头,一~矛盾;⑵有时只是两个在一起的同类人或物。一~电池,他俩是一~儿活宝。
(二)“副”的含义
1、《说文解字·刀部》:“副,判也。從刀,畐聲。《周禮》曰: ‘副辜祭。’,籒文副。”
2、《现代汉语词典》字典释义:副:[量]用于成对成套的东西。如:一~对联,一~手套,一~象棋。
3、《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副”[量]的释义:⑴用于成对或配套的东西。两~手套,一~对联,一~象棋(扑克牌),两~铺板,四~碗筷,一~假牙,一~眼镜儿。
(三)“双”的含义
1、《说文解字·雔部》:“雙,隹二枚也。从雔,又持之。”
2、《现代汉语词典》字典中的释义:双:[量]用于成对的东西。如:一~鞋,一~手,买~袜子。
3、《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双”[量]的释义:用于左右对称的某些肢体、器官或成对使用的东西(多半是穿戴在肢体上的)。一~手(脚、眼睛),一~鞋,两~袜子,三~手套,还要一~筷子。
通过从历时的角度来诠释这三组量词的意义,我们可以对他们的意义有一个整体的了
解和认知。但是,从大多数的字典和词典我们发现,“对”和“双”的释义经常出现互训的现象。(“对”,即“双”;“双”即是“对”。)这种互训的现象,就会造成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困难。
三、从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辨析三组量词
“认知语言学是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识事物的反映,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因此,如果通过对这三个量词的语义进行分析和辨析,找出其规律和认知理据,必然会对对外汉语量词教学有帮助。
(一)现代汉语量词“对”的认知分析
《说文解字》:“对,应无方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你问什么我答什么。“对”最初是一个动词,本义是“回答”。在这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势必涉及两个人,那么这就为“对”以后作为量词时表示“二”提供了依据。在后来的词义演变中,又引申出了“成双的,配偶”的意义。通过在后来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对”字是在唐宋时期出现量词的用法。通过分析“对”后面的搭配的名词,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表具体的事物;一类是表抽象概念的事物。
首先,“对”后面加上具体事物的名词,其中,有可以分为两类:
甲类:一对夫妇 一对男女 一对母女 一对青年 一对双胞胎 一对活宝
一对冤家
乙类:一对鸟儿 一对鸳鸯 一对鸽子 一对翅膀 一对耳环 一对手镯
一对电池
其中甲类是表示人的,语义特征上都有一个共同的语义范畴,有一个上位概念,两者都共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如夫妻关系、母女关系、父子关系等等。这类是“对”所修饰的名词所特有的,而“副”和“双”的后面都不能出现表示人的名词概念。从本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字最初就是用于人与人之间的问答,因此这类表示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群体概念就是量词“对”最具典型、最具代表意义的搭配成员。
乙类的名词所指的事物或动物都是处于一个统一的系统中,而这个系统具有一定的对称性。
甲类和乙类这两组名词的具体事物,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一定情况下,名词事物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不总是成对出现,并且作为个体出现时也是成立的。
其次,“对”后面加上抽象事物的名词:一对矛盾。把抽象的“矛盾”看作是具体的、可谈论的,这是语言中的隐喻结果。“矛盾”是只能处于两个对立的阵营中,才能成为“矛盾”,否则就不算是为“矛盾”的。
(二)现代汉语量词“副”的认知分析
《说文解字》:“副,判也。从刀, 畐声。”“副”本读pì声,本义为“剖开,对半打开。”现代汉语中的量词“副”仍保留有最初的含义,以至于其后面的名词也受此影响。把“副”后出现的名词进行分类(只讨论表示数量“二”的情况)
甲:一副手套 一副耳环 一副袖套 一副耳钉 一副手镯
乙:一副吊环 一副竹板 一副雪橇 一副对联 一副筷子
一副眼镜 一副象棋 一副围棋
丙:一副碗筷 一副刀叉 一副弓箭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甲类和乙类中的名词是同质的,但比较之后我们发现甲乙两类虽然同类,但是还是有差异。甲类的名词是可以分开使用的,分开后仍然能发挥原有的作用。比如“手套”,哪怕你戴其中一只也会发挥其保暖的作用;“耳环”,你戴一个耳环也能体现一定的装饰作用。“耳环”“耳钉”“手镯”也能受“副”的修饰,原因是“副”在词义的演变过程中曾出现了“首饰”之意,是古代王室贵族女性的一种首饰。
乙类中的名词强调事物的整体性。“筷子”“眼镜”等词,这些所指的事物都是不能拆开的,一旦拆开就不再具有这种事物的属性了。这些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所约定俗成的,符合人们的对事物的整体认知方式。
丙类名词是异质事物。这是由于“副”本来是很强调一个整体性的,并且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上位概念;其次是“副”修饰的名词语义范畴的扩大化,只要强调整体性,在使用过程中是互相搭配的,就能受量词“副”的修饰。丙类中的名词事物已经在人们的意象中成了固定的组合物品了。比如“碗筷”。一提到“碗”就很自然地想起“筷子”。
(三)现代汉语中量词“双”的认知分析
《说文解字》:“双,隹二枚也。从雔,又持之。”本义指两只鸟儿,所以“双”是源于
“鸟”和“二枚”两个系统。在由名词义发展为量词义的过程中,这两个系统并没有分离,而是互相融合。下面我们来看看“双”后的名词成分:
甲类:一双眼睛 一双耳朵 一双手 一双手(脚) 一双翅膀
乙类:一双鞋 一双手套 一双袜子 一双筷子
甲类是人或动物身体上的某类器官。“双”的本义是两只鸟,这就确定了数量“二”,此外“眼睛、耳朵、手、脚”都是鸟身上的器官,因此这就是“双”语义范畴扩大的结果,可以修饰器官。
乙类中的词都是穿戴或使用的配件,既然“手”都能受“双”修饰,那么“手套”是戴在手上的,也可以所“双”的修饰,人们的认知视觉中凸显的是“双”。
四、小结
在使用过程中,因为这三个量词都具有“二”的意义,在使用过程中都会出现交叉的用法。比如:“双、副+手套、筷子、鞋垫”“双、对+翅膀、耳朵、脚、眼睛”“对、副+耳环、手镯、脚镯”。交叉的原因:(1)和这些名词所包含的深层语义有关系,它们共同的内涵被凸显出来了;(2)汉民族对事物的认知方式。在长期的使用中,汉民族的认知方式使其出现了一个名词可以和多个量词搭配的习惯,使其用法固定化,保留到了现代汉语中。
通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三个量词的分析,的确可以发现一些规律。“对”强调的是用于按性别、左右、正反合在一起的两个人、动物或事物;“副”强调的是事物的完整性,而其中又涉及两种情况:可分开和不能分开;“双”强调的是人或动物的器官、人用的小型
饰品。这样一经梳理,就不用再一条一条的死记硬背了,也跟老师的讲解带来了方便。笔者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某些方法,来研究汉语,从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变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实践证明:找出量词的规律,做好本体研究,并运用于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1981年3月第2版,北京:商务印书馆,第487-489页
【2】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 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0.
【4】 许慎 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5】 廖婷婷 对外汉语量词教学初探[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6】 候博 徐丽 汉语量词的认知范畴化过程初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7】 苗涛 汉语量词与对外汉语教学[J].焦作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8】 宋娟娟 浅议量词“双”“对”“副”[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7期
【9】 邵敬敏. 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J].中国语文,1993,(3).
【10】 张亚冰. 量词“对”“双”“副”的认知语义分析[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11】 李计伟. 量词“副”的义项分立与对外汉语教学[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6).
【12】王素平. 量词“双”与“对”的辨析[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