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卷第3期 2017年5月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01.18 No.3 May.2017 《春秋》、孑L子与今古文经学之争 以东汉的诏书奏议为例 佟晟昱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大连110081) [摘要] 东汉诏书奏议中对《春秋》三传及孔子言论、孔子事件的征引情况反映了古文经学及 孔子本身在东汉政治中的地位变化,表明孔子在东汉政治中已取得高于六经的政治地位。今古 文经学家争立学官时抬出孔子已经为后来的今古文经学合流埋下了伏笔,但也使得其始终无法 在官学上压倒谶纬化、神秘化、阐明孔子“《春秋》之义”的今文经学。 [关键词]今古文经学;《春秋》三传;孔子;东汉 [中图分类号]K2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170305805 今古文经学问题是两汉经学研究中的重要问 可能就仅仅是经书中的一部,但要是想考察今古 文经的政治地位问题,《春秋》三传就不得不提。 两汉真正被确定的古文经传并产生过很大影 题。目前关于汉代今古文经学的研究多集中在宏 观层面,即在经学发展的大背景下研究二者的发 展。但在微观上,对于两者在政治与社会层面的 地位变化及其原因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春秋》三 传是今古文经之争的核心典籍,孔子是今古文经 之争的核心人物。本文通过两者在东汉诏书奏议 响力的只有《古文尚书》《毛诗》《逸礼》《左传》四 部。今文经学家引以为傲的家法及“微言大义”多 集中在《春秋公羊传》和《春秋毂梁传》,两汉三次 今古文经立官学之争的焦点也在《左传》。 《汉书・卷三十六》记载:“及歆治《左氏》,引传文 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及歆亲 中征引情况研究来在微观层面分析两汉今古文经 学的地位变化情况。 一、《春秋》与《春秋》三传 近,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诗》、《逸礼》、《古文 尚书》皆立于学官”l3I】卿。刘歆在诸经传中首先治 《左氏春秋》,使其“章句义理”皆备,克服了《左 “《春秋》所以是影响到中国的政治,法律以及 其他的社会思想……那完全是因为后人研究《春 秋》,利用《春秋》而形成的‘《春秋》学’的关系。 所以《春秋》的纠纷问题不在于春秋的本身,而在 于‘春秋学’的演变。”_1l49 西汉元帝,成帝之后,刑 名之学逐渐荒废,经学自此大兴。“上无异教,下 传》偏重记叙史实的缺点。在求学官的上书中也 首推《左传》,并作《移太常博士书》,开篇即为《左 氏春秋》做辩护“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 古,至于国家将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禅巡狩之仪则 幽冥而莫知其原……谓左氏为不传《春秋》,岂不 哀哉!”l3_19 可见在古文经学最开始出现于汉代政 无异学。皇帝诏书,群臣奏议,莫不援引经义,以 为据依。国有大疑,辄引《春秋》为断。一时循吏 多能推明经意,移易风化,号以经术饰吏事。”_2 若把《春秋》放在这“援引经义”的大背景下看,其 [收稿日期]2016—03—07 治舞台上时,《左传》地位就明显高于其他经典。 建武四年,韩歆欲为《费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 时范升并没有从正面非难《费氏易》,只是说“《京 [作者简介]佟晟昱(1991一),男,辽宁沈阳人,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 第3期 佟晟昱《春秋》、孔子与今古文经学之争 59 氏》既立,《费氏》怨望……《京》、《费》已行,次复 《高氏》”,这说明此次学官之争,今文经学家们对 《左传》兴起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统治者 自身的提倡,二是《左传》切合东汉时政的需要。 《费氏易》本身是认可的,只是本着“天下一本”的 态度不建议复立新经。相比之下,范升“谨奏《左 氏》之失凡十四事。”当时持反对态度的大臣们则 以“太史公多引《左氏》,升又上太史公违戾《五 明帝时“诏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毂 梁》、《左氏春秋》”_4J 。章帝时“令逵自选《公 羊》严、颜诸生高才者二十人,教以《左氏》,与简纸 经传各一通”_4 J1 。灵帝时“诏公卿举能通《尚 经》,谬孑L子言,及《左氏春秋》不可录三十一 事”_4]四直接否定《左传》本身。到了东汉末,何休 书》、《毛诗》、《左氏》、《毂梁春秋》各一人,悉除议 郎” 。这些诏书表明《左传》已经进入了官方 立足于《春秋》经传著《公羊墨守》《左氏膏盲》《毂 梁废疾》为今文经学做辩护,讨论的核心仍是《春 秋》三传。 《春秋》三传在记述具体史实上区别并不大, 只是《左氏传》有续经及续传,分别较《春秋》本经 多2年,较《春秋》本传多27年。《公羊传》与《毂 梁传》则既没有续经也没有续传o[51261"264想要通过 《春秋》考察东汉今古文经学地位变化问题主要就 是关注《春秋》三传在东汉奏诏中的征引情况及其 变化(如表1)。 表1东汉诏(奏)征引《春秋》三传情况表 典籍 光武帝 明帝 章帝 和帝 安帝 《公羊传》 1(2) 1(2) 2(5) 0(3) 0(2) 《毂梁传》 0(1) 1 0(2) 无 1(1) 《左氏传》 2(12) 1 5(7) O(4) O(7) 典籍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公羊传》 0(4) 无 无 1(7) 0(2) 《毂梁传》 0(1) 无 1(O) 0(1) 0(1) 《左氏传》 0(6) (3) 1(0) (15) O(1O) 注:表格中括号内的数字表明奏议所引用典籍的次数,括号外的 数字表明诏书所引用典籍的次数。以第一组数字“1(2)”为 例,…1’表明《公羊传》在光武帝时期诏书中征引的次数, “(2)”表明《公羊传》在光武帝时期奏议中征引的次数。 从表l中我们可以看出,《左传》的兴起与我 们印象中古文经学的兴起时间并不同步。《左传》 一书最早出现在汉初。《汉书・艺文志》记载“汉 兴,北平侯张苍及梁太傅贾谊、京兆尹张敞、太中 大夫刘公子皆修《春秋左氏传》。谊为《左氏传》 训诂……”西汉是今文经学占主导的,《左传》并没 有产生很大影响。终西汉一世,奏诏中征引《左 传》总共不到10次。 6 而从东汉一开始,《左传》的 征引数量大增并全面压倒《公羊传》。今文经学另 一部经典《毂梁传》则在安帝后基本脱离朝野销声 匿迹了。 教育中心。今文经学哲学化与神秘化只有在国家 政治稳固,社会安定的情况下能够盛行。东汉中 后期豪族地主势力发展、外戚宦官专政、政治腐 败、社会动荡,这种情况下古文经学更具条例化、 更直观的史实在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则更 有优势。例如永宁二年,邓太后驾崩,有司引《左 传》季恒子言“旧章不可忘”上奏安帝 l1 ;永和年 间,梁商引《左传》“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 滥……”上疏劝谏顺帝等_4 J1。 。 在引用《左传》的人物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 就是曾官至长水校尉并获封燕侯的樊僬。樊僬是 一位今文经学大家,年少时师从丁恭学习《严氏公 羊春秋》,学成之后删定其章句教授门徒三千余 人,当时号称“樊侯学”。永平二年,樊僬引《左 传》周公诛杀蔡叔之事劝谏明帝说“是以周公诛 弟,季友鸩兄,经传大之。臣等以荆属托母弟,陛 下留圣心,加恻隐,故敢请耳。如令陛下子,臣等 专诛而已。”_4¨1 又永平中,明帝赐死朱浮,樊像引 《左传》尧流放四凶之事对明帝言“唐尧大圣,兆人 获所。尚优游四凶之狱,厌服海内之心。”指出明 帝赐死朱浮过于鲁莽,应当先“使天下咸知,然后 殛罚。” 茁 表1中的数据只能从数字上表明以《左传》为 代表的古文经学在东汉影响的广度,传授今文经 学的樊僬两次引用《左传》并成功劝谏皇帝则表明 古文经学在东汉影响的深度。一般来说,我们认 为今古文经的合流是在郑玄遍注群经之后开始 的。但是陈元对《大戴礼记》的引用,古文经学家 对孔子言论及孔子地位的利用以及今文经学家樊 僬对《左传》的运用这些例子表明,自东汉开始,除 了争立官学,今古文经之间的界限已不再严格,早 已有了合流的基础和趋势。 既然《左传》在东汉如此繁盛,为何其没有带着 诸多古文经典们走向学官?本文认为古文经学家无 法逾越的不是经典本身,而是今文经背后的孔子。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 二、东汉诏书、奏议中的 孔子言与孑L子事 考察孔子在东汉政治中的地位如何最直观的 就是看东汉诏书、奏议中对孔子言与孔子事的征 引情况。东汉诏书、奏议中对孔子言论的征引多 《论语》的引用,引用者并没有完全忠于全文,而是 加以省略改动,以表达自己的意思。例如:中元二 年,光武帝诏:“昔卫灵公问陈,孔子不对,此非尔 所及。”_4 出自《论语・卫灵公》,其原文为“卫灵 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日‘俎豆之事,则尝闻之 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乐恢上书和帝:“夫 政在大夫,孑L子所疾。”l4l14 出自《论语・季氏》,其 原文为“孑L子日:‘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这 种改动表明了引用者的言论凸显的是孑L子对事件 以“孔子日”的形式表示出来,其内容多出自《论 语》。其中光武帝6次、明帝3次、章帝6次、和帝 2次、殇帝1次、安帝1次、顺帝1次。 对于这些 引用,单从《论语》传承的角度看是可以把这些引 用归到《论语》这部书上的。但若从全局角度看, 这些引用实则是跨过《论语》而旨在表现孔子个人 的。原因在于:第一,诏书中的引用多采用“孔子 的态度,并以此作为自己言事的理论依据。第三, 杨雄有言“传,莫大于《论语》”¨3]蠲,传的地位在经 之下,《论语》虽然在汉代被列于学官,但却从来没 有被置博士 ,其只是作为一种教育读本。因此, 我们可以说这些奏诏中对于孔子言论的引用指向 的不是《论语》这部书,而是孔子这个人。 东汉大臣的奏议中引用孔子言论和孔子事迹 共计33次,其中光武帝时7次,明帝时3次,章帝 时2次,邓太后1次,和帝时5次,安帝时4次,顺 日”的形式,而《后汉书》中采用“孔子日”形式的 引用不只是出自《论语》,还出自其他的儒家经典。 例如:建初七年,韦彪上书章帝“孔子日:‘事亲孝 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E41918 出自《孝经广扬名》;延熹二年,李云上书桓帝“孔 子日:‘帝者,谛也。”’ 出自《春秋运斗枢》。而 帝时4次,梁太后1次,桓帝时5次,灵帝时1次。 对于要引用《论语》的言论,《后汉书》有专门的记 述方式。例如袁安与任隗上书和帝“《论语》日:言 忠信,行笃敬,虽蛮貊行焉。” 帝王时间 人物 其中需要注意的有两个方面:第一,不是出自《论 语》的孔子言与孔子事。第二,古文经学家对孔子 言和孑L子事的引用(见表2、表3)。 第二,一些出自 原文 表2 出自其他经典的孔子言与子L子事 史料来源 经传 建武二年 陈元上书光武帝 建初七年 韦彪上书章帝 知丘明至贤,素受孔子。 小辩破言大辩破道。 ,《后汉书・陈元传》 韦彪列传》 不明; 《大戴礼・小辩》 《孝经・广扬名》 《孝经》 《礼记・乐记》 《礼稽命征》 《春秋・保乾图》 《春秋・保乾图》 《春秋・运斗枢》 《易经・说斗传》 《春秋・公羊传》 《左传》 孔子日: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 《后汉书之门。 ・永元九年 张奋上书和帝 孔子日: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又日:揖让而化天下,礼乐之谓也。 孑L子谓子夏日:礼以修外,乐以制内,丘已矣夫! 故孔子日:吐珠于泽,谁能不含。 《后汉书-张奋传》 安帝时 翟酶上书安帝 《翟酶・列传》 《后汉书・郎颛列传》 《后汉书・李云列传》 《后汉书・苟爽列传》 《后汉书・周举列传》 《后汉书・陆康列传》 顺帝时 郎颛答尚书台质问 又孔子日:汉三百载,斗历改宪。 延熹二年 李云上书桓帝 延熹九年 苟爽对应策问 桓帝时 周举上书梁太后 灵帝时 陆康上书灵帝 孔子日:帝者,谛也。 孔子日:昔圣人之作《易》也……以类万物之情。 孔子讥之,书日:有事于太庙,跻僖公。 哀公增赋,孔子非之。 表3古文经学家对子L子言与孑L子事的引用 帝王时间 人物 原文 史料来源 经传 建武二年 陈元上书光武帝 知丘明至贤,素受孔子。 小辩破言,大辩破道。 孔子日:纯,检,吾从众。 至于拜下则违之。 孔子日:百官总己听于蒙宰。 ,《后汉书・陈元传》 不明 《论语》 《大戴礼小辩》 《论语》 ・永元十年 贾逵上书和帝 延光四年 马融上书安帝 孔子称:能以礼让为国,予从政乎何有。 孔子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 《后汉书・刘恺列传》 《续汉书-五行志六》 《论语・里仁》 《论语・公治长》 第3期 佟晟昱《春秋》、孔子与今古文经学之争 61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东汉大臣们对于有关孔子 经,例如郑兴“少学《公羊春秋》,晚善《左氏 的言论与事迹的引用并不拘泥于其出自哪部经 典。像对《礼记》《春秋》《孝经》这样的经典的引 用,史料里记述的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但 是,当引用经典涉及孔子的言论与事迹的时候,东 汉的大臣们就会有意地凸显出孑L子,从而达到自 己的劝谏目的。这既反映了孔子在大臣们心中的 形象,也反映了孔子在东汉帝王心中的地位。关 于孔子与六经的关系问题至今仍没有定论,但这 传》” 4 ”,贾逵“弱冠能诵《左氏传》及《五经》本 文,以《大夏侯尚书》教授,虽为古学,兼通五家《毂 梁》之说……” 4 ,郑玄“始通《京氏易》、《公羊春 秋》……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 氏春秋》……”_4_l仰。孔子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是 根深蒂固的,只是一个政治家、哲学家到史学家的 转变,对于孔子言论的引用也没有什么避讳。更 始末年,隗嚣欲自立为王,郑兴劝隗嚣说:“孔子 种争论只开始于近代,在两汉时期是不存在的。 在东汉的大臣们心中,无论他是今文经学家还是 日:‘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_ 。表3中记述 贾逵与马融上书也都是直接引述“孔子日”和“孔 古文经学家,孔子的地位都高于六经。今文经学 家们能够熟练运用不同典籍中的孔子言论与事 迹,古文经学家们也懂得运用孔子来使自己的劝 谏更具说服力。陈元甚至会使用今文经学家的经 子称”,像陈元那样直接拿今文经来用的例子也不 少见。在通经致用方面,古文经学家并不是非常 严格地恪守今古文经学的界限,而是采用实用主 义,最大限度地发挥经学的劝谏作用,并在为古文 典《大戴礼记》为《春秋左传》争立官学。区别只 是在于“今文学以孔子为政治家,以六经为孔子致 治之说,所以偏重于‘微言大义’……古文学以孔 子为史学家,以六经为孔子整理史料之书,所以偏 重于‘名物训诂”,L9J 。诏书中孔子的言论皆出自 《论语》,典籍如此的单一化,皇帝们也没有在诏书 经学争立官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抬出孔子言论 作为理论依据。古文经学家的这种做法表明他们 可以在经传本身上冲击今文经学的地位,但无法 撼动孔子在东汉的政治地位,只能屈从。 钱穆先生有言“孔子春秋,照公羊家说法,该 分两部分来看:一部分是春秋时代之史实,一部分 中采用“《论语》日”等类似的格式,而是直接用 “孔子日”,表明皇帝对孔子地位的认可。 古文经学家中有很多是先学今文经后学古文 帝王时间 人物 原文 是孔子自己所寄寓在春秋里的义法。”_loJ 这种义 法,就是今文经学家引以为傲的“《春秋》之义”。 东汉奏疏引“《春秋》之义”情况见表4。 史料来源 经传 表4东汉奏疏引“《春秋》之义”表 光武帝时 朱勃上书光武帝 永平二年 樊僚上书明帝 明帝时 钟离意上书明帝 《春秋》之义,罪以功除。 《春秋》之义,君亲无将,将而诛焉。 《后汉书・马援列传》 《后汉书・樊宏列传》 ・《公羊传》 《公羊传》 《公羊传》 昔华元、子反,楚、宋之良臣,不禀君命,擅平二国。 《后汉书《春秋》之义以为美谈。 ,钟离意列传》 建初元年 杨终上书章帝 建初中 宋意上书章帝 《春秋》讥之日,先祖为之而己毁之,不如勿居而已。 《后汉书・杨终列传》 《春秋》之义,诸父昆弟无所不臣…… 《后汉书・宋意列传》 《公羊传》 《左传》 建初中 张敏上书章帝 《春秋》之义,子不报仇,非子也。 《春秋》之义,王者不理夷狄。 《后汉书・张敏列传》 《东观汉记・卷十六》 《公羊传》 《公羊传》 永元元年 乐恢上书和帝 建光元年 刘恺上书安帝 阳嘉元年 有司上书顺帝 永和四年 梁商上书顺帝 《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 《春秋》之义,娶先大国。 《春秋》之义,功在元帅,罪止首恶。 《后汉书・刘恺列传》 《后汉书・皇后纪下》 《后汉书・粱商列传》 《公羊传》 《公羊传》 《公羊传》 延熹九年 苟爽上书桓帝 《春秋》之义,王姬嫁齐,使鲁主之…… 《后汉书・苟爽列传》 《公羊传》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东汉时期的奏疏中对《公 羊传》的大部分引用都以“《春秋》之义”的形式表 现出来。这些引用所针对的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皇 平二年,樊僬上书劝光武帝伏诛广陵王刘荆;建初 中,宋意上书劝章帝命济南王和中山王遣子就国; 建初元年,大旱谷贵,杨终上书章帝勿向边境徙民 屯田;永元元年,乐恢劝和帝不要派遣窦宪出征匈 族学员、屯田戍边、对外关系等军国大事。例如永 62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 奴等。 “《春秋》之义”的引用贯彻整个东汉,最重要 的是这些劝谏没有一次失败的,成功率百分之百, 这是任何一部单独经传都无法企及的。如果把 “以经治国”看做是汉代政治运作模式的话,“《春 秋》之义”就是统领这个模式的核心。对于任何一 部儒家经传的引用,只有引事例,引原文,而没有 称哪部经传“之义”的。《春秋》被今文经学家排 在五经之末,认为其是最能代表孑L子思想的典籍。 《左传》虽然经过刘歆的重新编订,章句义理皆备, 《左传》本身也有“《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 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这样对孔子赞颂 的言词。但是《左传》毕竟不是孑L子所修,义理也 t ̄-fL子的义理。 与此同时,《左传》的引用则缺乏像“《春秋》 之义”这样系统的理论化的模式,其引用方式主要 有四个特点:第一,引者不直接称《左传》,也很少 引用原文,多有改动,并以“臣闻”“臣听说”这样 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是直接称引史实。例如建武 二十七年,臧宫与马武上书:“福不再来,时或易 失……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 。永平六年,明 帝诏“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以象物,使人知神奸, 不逢恶气”(4]109 c 章帝时,陈宠上疏:“臣闻先王之 政,尝不僭,刑不滥,与其不得已,宁僭不滥”_4 。 第二,多以战国以前圣王的事例及名臣的言辞为 主要劝谏 L 具。像窦氏专政时期,何敞引《左氏》 记郑武公、卫庄公事上书劝谏和帝不要过分宠爱 窦氏 ;阳嘉二年,马融引《左传》记高克溃败之 事卜.书顺帝为自己辩护 ¨ 】;建初六年,刘苍引《左 传》i己随武子之辞“贵有常尊,贱有等威”上书章帝 请辞过分的恩礼。第三,有相当一部分引用只征 引几个字,如果不是有古注的话可能都很难注意 到其出自《左传》。例如建武十五年三月,群臣奏 议“同姓诸姬并为建国。”注:《左传》日:“虞、虢、 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 ;永建二年,顺 帝诏“降仪从士,寝苫三年。”注:《左氏传》日:“晏 桓子卒,晏婴粗衰斩……寝苫枕草” l1 。第四,引 用者的类型广泛,上至公卿,下至议郎,文臣武将 无所不包。 《左传》这种零散杂乱的引用充分体现了古文 经学注重史实,名物训诂的特点。之前已提到过, 这种简洁明了的方式对于解决东汉的具体问题更 有优势,同时也比今文经学“微言大义”更加易懂。 东汉大力发展学校教育,太学生由西汉时的数百 人发展到数万人,庠序之教更是不计其数。人数 的扩张削弱了“儒生”的精英化,也就不是所有人 都看得懂、讲得清章句义理。《左传》虽未被立于 官学但其亦是流行的经学教科书,字数少而且简 单的史实自然比洋洋万言,晦涩空疏的《公羊传》 更加易于推广传播。这是《左传》能够在东汉盛行 的原因,但也是其无法超越“《春秋》大义”的原 因。《春秋》大义的根本是孔子之义,此时的孔子 已经被神化为“为汉家制法”。正因为有了谶纬 化、神圣化的孑L子的统领,同样谶纬化、神秘化的 今文经学才能在失去了社会上、廷议中的流行地 位后仍然牢牢把握着东汉官方意识形态的主流。 因为越是神秘化、越是难以理解的东西越能凸显 其崇高的地位,才越能被统治者加以利用维护自 身的统治。 总之,从东汉奏诏中对《春秋》及孑L子言论、事 件的引用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第一,孔子在东汉 政治中已取得高于六经的政治地位;第二,古文经 学家争立学官时抬出孔子以及今文经学家樊僬对 《左传》的运用表明,早在东汉之初今古文经学就 已经有了合流的趋势;第三,古文经学简单易懂的 史实虽更利于解决东汉的实际问题,更利于推广, 但也使得其始终无法在官学上压倒谶纬化、神秘 化、阐明孔子“《春秋》之义”的今文经学。 [参考文献] [1]周予同.《春秋》与春秋学[M]//朱维铮.周予同经学史沦著选 集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皮锡瑞.经学历史[M].北京:中华千;局,2012. [3]班固.汉书[M].颜师古,注.北京:【f1华书局,1962. [4]范哗.后汉书[M].李贤,等注一E京:中华书局,1965. [5]周予同.群经概论[M]//朱维铮.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6]张倩.两汉书引《存秋》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7]张祖伟.从《史记》、《汉书》、《后汉f5》看《论语》Ct:-两汉的流 传[D].济南:山东大学,2008. [8]张汉东.秦汉博士官的设置及其演变[J].史学集刊,1984(1): 6 l2. [9]剧予同.经学史与经学之派别[M]//朱维铮.周予 经学史论 著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0]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评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下转第96页)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臼= and urban—rural space,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y—driven urbanization.Accordingly a new 5一mode—tourism.driven urbanization in Tianjin is constuctred,namely,“in situ”urbanization for famous towns and villages.“concurrent-industry”urbanization for scenic areas and villages,“amphibious’’ urbanization for suburban areas and villages,“connotative”urbanization for cities integrated with tourism,and “additional fusion”urbanization of garden tour.Finally.four approaches are proposed to the new tourism— driven urbanization in Tianjin,namely,trgetaing towards both Tianjin local and foreign tourists,integrating tourism and resources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enhancing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tourism lands and associated facilities,and strengthening its image—shaping and brand marketing in tourism market. Key words:Tourism Urbanization;New urbanization;Pattern and Path;Tianjin [责任编辑(上接第62页) 田春霞] The B attle between the New and the Old Text Confucianism: B ased o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S Imperial Edict and Documents to o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and Confucius TONG Shengyu (Institute of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urism,L&oning Normal University,DMian 110081,Chi ̄) Abstract:The status shift of the Old Text Confucianism and Confucius himself in the Politics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can be reflected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s imperial edict and documents on the st,ring and Autumn Annals,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and Confucius’speech event.They show that Confucius has gained a higher political position than that of the six classics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s politics.Old text Confu— cianism scholars pursued the central public education and launched Confucius,thereby planted the seeds of the confluence of the new text Confucianism and the old Text Confucianism.But this also made the old text Con- fucianism not able to up to the new text Confucianism,which was divinatory and mystical in the central public educatjon. Key words:the old text Confucianism and the new text Confucianism;Three Commentarie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Confucius [责任编辑 田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