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帮我找美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阶层及消费习惯

中国阶层及消费习惯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中国阶层及消费习惯

这十大阶层包括:

(一)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指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行使行政职权的领导干部。

(二)经理人员阶层:指国有大中企业,城乡各种股份所有制大中型企业、大中型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三)私营企业主阶层:指拥有私人资本,雇用八人以上的企业主。

(四)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指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各种经济成份的企业中从事科学技术的专业人员。

(五)办事人员阶层:指协助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处理日常事务的专职业务人员。

(六)个体工商户阶层:指拥有少量资本,从事小规模生产、经营活动的小业主、工商户。

(七)商业服务人员阶层:指在第三产业中从事体力或非体力劳动的员工。

(八)产业工人阶层:指在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中从事直接或辅助性生产的体力、半体力劳动的员工,其中农民工占大多数。

(九)农业劳动者阶层:指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并以此为收入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民。

(十)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包括失业、失地、待业的人员。

有关专家认为,就结构形态而言,目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还只是一个中低层过大,中上层有所发育但还没壮大,最上层和底层都比较小的“洋葱头”型结构。国家有关部门应创新和制定恰当的经济社会政策,推进户籍、就业、人事、社会保障等改革,调整城乡、区域和就业结构,引导培育形成一个合理的开放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中产阶级消费特征:1.消费结构转型:生存必需性消费的“非必需化”,在目前消费的变化中,最主要的是整个消费结构在发生明显的变化。这在不同阶层的消费中表现出来。在日常各类主要消费项目中,中产阶层家庭的消费按重要性排列分别是:饮食:62%;服饰:34%;子女教育:31%;购房:28%;文化娱乐:20%医疗保健:13%;社交应酬:4%购车:6%个人继续教育:1%。而其他非中产阶层的家庭消费主要项目的顺序依次是::饮食:72%;服饰:24%;子女教育:29%;购房:13%;文化娱乐:12%医疗保健:12%;社交应酬:4%购车:2%个人继续教育:4%。 从这些数据我们可看到,中产阶层的享受性消费、发展性消费明显增加,这表明,中产阶层家庭的消费结构正从传统的以食为主的单一消费结构不断趋于多元化。但是类似于教育这些则没有太大的变化。

2.享受型消费的合理化,有限的选择与节制。随着消费内容的不断扩大,中产阶层的享受性消费也不断延伸,娱乐消费、休闲消费的内容也不断加大。但需要注意的是,中产阶层的享受性消费是有限的有限的、或者说是有节制的。所以,目前中产阶层享受性消费本身是有一定的选择与节制的,这还远不能与西方国家中产阶层的享乐主义相提并论。

3.投资性消费的增多。新中产阶层大多是由于教育而获益的社会阶层,因而他们对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增加竞争力也有较为强烈的要求。至于像轿车消费,由于本身是与自己的工作、事业需要相关的,所以要求也相对较高,车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多以中产阶层的轿车消费打多瞄准的是中档轿车。另外,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消费,中产阶层的消费不仅大于非中产,而且他们的社交场合也多集中在消费场所。

4.休闲消费:时间与精力的掣肘,调查发现,中产阶层的休闲生活正趋于多样化,而且休闲月越多地与消费连接在一起,一方面随着他们生活空间的扩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休闲消费在他们的日常开支中越来越多地占据更大的比重。但是由于中产阶层的工作时间,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休闲。

5.个性化与阶层性消费趋同正在形成。。一旦消费品具有了符号特征,对于消费品的选择中,自我特征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对于商品的选择中,中产阶层表现出更多的对符号性商品如轿车、住房以及耐用品的消费倾向,同时对不同商品与服务的符号性如消费环境、服务态度、品牌、时尚等因素的重视,也是个性化的表现。另外,不同的消费形式、时间、空间等,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也就是,在同样的收入、消费上,消费的方式与取向将会大为不同。 但个性化的不同只是阶层消费内的不同,随着不断发展,中产阶层的阶层内消费观念、消费水平正在趋于一致,并形成一个潜在的消费群体,他们在选择标准上将会表现出一定的阶层特征,我们对于中产与非中产的消费行为、消费观念的比较中中产与非中产的差别已经说明这一事实

5. 超前、理性的消费观念 。,我国城市中产阶层消费观念有激进、积极、富有激情的一面,如对超前消费的态度、对开源与节流的认识、追求品位等,这些方面已经与非中产阶层形成了很大的差别,但同时,他们又是理性的、现实的,比如对国外商品和高消费的认识。这种消费观念的特点正是我国消费转型与消费革命的结果。处于传统与现代夹缝中

的城市中产阶层更为敏感地接受了这种变化,但他们显然并没有与传统的消费观念截然断裂。

6. 阶层消费的社会效应。消费不断嵌入于现代社会并发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过程其实与中产阶层的兴起、发展、演变、壮大的过程是互相依赖的。现代消费为中产阶层的地位区隔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舞台,而现代消费也在中产阶层的参与下不断普遍与深入,从而成为现代社会不断分化的又一道景观。

7. 品牌消费:偏好与符号消费的起点。 “符号消费”是指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以外,还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费。通过品牌的选择、认知与认同,消费者已经开始了符号消费,也就是说,品牌消费是符号消费的起点

年轻一代及独生代得消费习惯:。

第一类型:孤寂努力型——低年级大学生

概述:该类型可以破译为低年级大学生,年龄介于19~21岁之间,平均每天上网2~3小时,男女比例相仿,性格偏内向。渴望激情,然而却只能借助网络舒缓孤独,内心渴望成就,因此非常积极努力,自我丰富,以求个人提升。

性格方面:他们内心渴望开心、刺激,渴望得到别人认同。然而客观条件无法满足内心渴望,他们只能靠网络寄托自己的孤寂,缓解苦闷的心态,他们对网络比较熟悉,但还处在大学低年级阶段,网络还没成为他们赖以生存、提升的工具。由于渴望别人认同,他们热切采用自我丰富型的休闲活动,例如,上培训班、学英语、学计算机等等,因此这一

类型的人是培训业的主要市场所在。另外,他们不喜欢“与人沟通”类型的休闲活动,如逛街,还有“懒人平淡”型的如睡觉、看电视、听音乐。

日常生活消费方面:该类型追求潮流,向往西方的文化和生活形态;购物方面,追求展现个性的产品,以博得别人的认同;工作方面同样希望不断努力取得成就和别人的承认。

注意:该类型是“网络消遣产品”,如网络摄像头、“新潮产品”以及“培训业”的主要市场。

第二类型:开心刺激型——大学低年级以及低龄社会青年

概述:该类型可以破译为大学低年级学生以及刚步入社会的低龄青年,年龄在19~21岁之间,平均每天上网3~5个小时,男性占绝对优势,性格偏外向。他们的特征是追求开心刺激高于一切,网络在他们成长过程中起了淡化传统道德,提供物色异性,发展恋情,甚至是发展一夜情的重要手段。

性格方面:在该类型的价值观中,开心刺激高于一切,他们不追求成就感,对传统价值观有一点点叛逆。他们对网络熟悉,网络可能就是他们工作、获取信息的一个手段。然后,日积月累中,网络带来的各种各样新奇百怪的思维和文化淡化了他们的传统道德,他们开始通过网络物色异性,发展激情,不要求责任,只求片刻的刺激。休闲方面他们偏好动感激情的活动,例如,迪斯科、卡拉OK等夜生活,打麻将、打扑克,网络游戏等带有刺激感的活动。

日常生活消费方面:该类型追求个性的展示,追求潮流,向往西方的文化和生活形态;购物方面追求个性产品,以增加自己的吸引力,且多为随意冲动型购买者;工作休闲方面,

他们是休闲至上,向往自由职业,例如艺术家、自由撰稿人、个体户等等。

注意:该类型是潮流、个性产品的重要市场,也是夜生活场所的常客。

第三类型:得过且过型——已经工作一段时间的“老油条”

概述:该类型可以破译为已经工作一段时间的“老油条”,年龄介于21~25岁之间,平均每天上网2~3小时,男女比例相仿,性格偏内向。他们的特征是对什么都不大感兴趣,不追求开心刺激,不追求成就感,不追潮流,没有个性化购物需要等。

性格方面:他们不追求开心刺激,不追求成就感,仅仅对传统价值观有一点点叛逆。他们对网络比较熟悉,但是网络对于他们的作用却不明确,不用于解闷,不追求激情,也不是工作的主要工具。休闲方面,他们更是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动感刺激的、懒人平淡的、与人沟通的、自我丰富的反映都非常平淡。他们不关注自己生活的目标,没想过自己需要什么和喜欢什么,所有东西都显出无所谓的态度,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

日常生活消费方面:该类型不追求潮流,不向往西方的文化和生活形态;购物方面,没有特殊的需求,也不需要个性化的产品;工作方面无需别人的认同,也不会牺牲休闲而工作。

注意:以该类型为目标市场显得难度非常高,因为其对什么都打不起兴趣。

第四类型:网络生存型——新一代“IT”新贵

概述:该类型可以破译为新一代“IT”新贵。随着网络步入中国,中国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IT”人士,他们是中国现在“IT”产业的中坚力量,在各

大网络公司,软硬件公司,或者跟网络运营有关的行业中任职的年轻人们,也包括了需要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信息相关产业年轻工作者。年龄在21~25岁之间,平均每天上网5个小时以上,男女比例相仿,性格外向。他们的特征反传统,追求成就感,不可以离开网络。

性格方面:该类型对传统价值观不屑一顾,有自己的想法,追求成就感,但不追求刺激。网络是他们的生存工具,他们对网络非常熟悉,有时候,网络也会对他们的寂寞起一定缓解作用。由于他们工作很忙,压力比较大,他们不喜欢动感刺激的活动,多采用“懒人平淡型”的休闲,睡睡觉,看看电视,听听音乐等,或者与人沟通的活动,聊天,逛街也可以凑合。

日常生活消费方面:该类型不追求流行,不向往西方文化;购物非常审慎,宁愿花钱买品质;工作方面,由于太忙了,虽然心理渴望休息,但还是不得不为工作让路。

注意:该类型是审慎型消费者,是电子信息产品,如网络、软硬件产品的主要消费者。

第五类型:传统菜鸟型——低龄中学生

概述:该类型可以破译为在校的中学生团体,年龄在20岁以下,平均每天上网不到2小时,女性占绝对优势,性格偏内向。他们的特征是还没深层次接触网络,未接收多方面的文化和思维,暂时还是由传统教育价值观控制,学校填鸭式的教育和升学压力,令他们没有想入非非,是最传统、最“乖”的一群。

性格方面:他们受传统价值观影响,不追求成就和开心刺激。他们对网络不熟悉,暂时还不清楚网络可以用来做什么,对网络没有什么需求。休闲方面,他们都是跟随“父辈

们”的休闲方式,以“懒人平淡”休闲为主,睡觉,看电视等。不想进行动感体验和自我丰富的活动。

日常生活消费方面:该类型非常热爱追求潮流,且由于年纪较小,对品质不敏感,不会花钱买品质。工作与休闲方面,由于暂时的自我选择还不多,因此没有显著特征。

注意:该类型是潮流产品的主要市场,但却是网络产品的绝缘地。

中国独生代的消费革命

独生子女消费习惯 1979年中国政府开始实行“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这一史无前例的“创举”造就了为数大约1亿(2001)的独生子女人群,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人群还将进一步扩大(据预测,中国的人口大约还需50年才能实现负增长)。在中国家庭人口结构(2001)中,3口之家比重最大,占31?45%,城市中3口之家比重更高达43?10%(《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02》)。

最早的一批独生子女,到2004年已25岁,开始进入消费高峰期。他们的工作和收入趋于稳定,未来收入预期乐观。换言之,独生代将迅速替代占主导地位的18~35岁消费群体,成为中国新的消费主力,更重要的是,独生代正在引发形成中国的消费革命。

类似的情况是,美国的“婴儿潮”一代(1946年1月至1964年12月出生)和日本的“影像的一代”(1950年代至1960年代出生)都在其国家产生了巨大的消费转变和新浪潮。相比国外,中国独生代是特殊的,因为它主要是政府政策的产物,同时又成长在根文化极浓的中国环境中。因为这些特殊的环境因素很强,孕育出中国独生代不同的心理、行为和消费价值观,加上其消费能力的大提升,从而整体上会改变中国的消费趋势,并将改变中国

主流家庭消费结构。

中国独生代20年前的称呼是“小皇帝”、“小太阳”,20年后他们是“QQ族”、“新新人类”。他们曾经过着千娇百宠的生活,是别人羡慕的对象,但他们也羡慕别人:他们生而孤单,没有兄弟姐妹。计划生育政策在保证他们相对富足的成长环境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无法了解拥有兄弟姐妹的好处。他们被指责为娇生惯养、依赖成性,他们还要承受了难以承受的心理重负——为4个长辈圆未来之梦。

1992年北京360个城市家庭调查发现,家庭支出的66?3%用于独生子女身上,全国城市家庭支出中五成至七成用于独生子女。独生代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对其心理和未来消费行为的影响都是长远的。他们是拥有私人房间的第一代中国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从小被呵护着,没有受过苦,没有缺过零花钱;因为没有兄弟姐妹,也从没试过跟别人争东西吃,争衣服穿,这样的环境造成了独生代孤独自我的性格特征,这是整代人的共性;另一方面,他们又更独立,对事情更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中国独生代具有以下反传统的消费价值观及消费特征。

特征1 无所不闻超早熟

独生代生逢IT技术迅猛发展,一出生便有电视、手机、互联网任其使用,信息应有尽有,无所不包,信息过剩,见多识广,催其早熟。独生代从小习惯影视语言和网络语言,对广告反应迅速,对新事物吸收接收快。

社会学家们称,越来越开放的经济社会使这一代孩子没有资讯封闭的苦闷,没有太多传统文化的记忆,没有刻骨铭心的历史负累。

对比:传统世代信息不充分、不对称,用经验弥补信息不足,对新事物保持理性。

特征2 独立个性酷自我

“很少挫折”的成长背景,造就了“很我”的风格,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个人主义,“我想我要我喜欢”。习惯别人服从,不习惯服从别人,习惯别人照顾关心,不习惯照顾别人。关心小我胜过关心历史和政治大事。

对前辈的很多观念很不以为然,他们大多思维独立,藐视权威和领导,不愿被改造,敢于接受挑战,在信息时代如鱼得水,消费观念更是“自我”。虽然薪水不算低,但积蓄几乎为零,大多数收入花在服饰、信息、交友及旅游上。

对比:传统世代重别人的看法,受群体影响大,重中庸和谐。

特征3 全方位享乐主义

中国的消费文化和他们同步成长,独生代的特殊背景又令他们享受了家庭的宠爱,几乎每一点愿望都可满足,这使独生代有永不满足的消费需求。通吃物质和精神快餐(漫画,杂志,网络;肯德基,麦当劳,馋所有美味美丽美妙的……),追感觉,爱动物甚于爱人,爱电脑甚于爱书,易迷恋或沉迷某种事物而不惜花钱。独生代热衷信用卡消费、超前买车买房,超前消费是其基本模式。

对比:传统世代从吃苦耐劳到逐步有限享乐,滞后消费是其基本模式。

特征4 “有钱就花”不存钱

“天天有阳光,明天会更好”,无忧患意识,更伴随中国经济繁荣期望值不断上升。独生代抱着“有钱就花”的观念,无论赚多少,都在当月花掉,甚至还会透支“没钱先贷”,乐于欠债,总觉得缺钱,(你满足了吗?!)图的就是痛快。有媒体称他们是“都市新贫族”。

特征5 崇尚品牌时尚成风

在消费上,他们对节俭的传统美德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对源于西方的超前消费和及时消费却有很强的认同感。讲究情调、品位、审美,崇尚品牌和高档。

在具体的消费行为上,他们表现出大胆和叛逆,是时尚消费的引领者和追随者,在他们眼中很少有禁区,传统的消费习惯被他们认为是一种落后的束缚。

特征6 旅游“电游”追寻心情和体验

北京一项旅行社随机调查(2002)表明,刚走向工作岗位的独生代群体,有出境游愿望的达80%以上。到澳大利亚、新西兰甚至更远的地方度假的人越来越多。出境游通常需要1~2周时间,费用不下于人民币1万元左右,虽然花费远高于许多人的月收入,但独生代的比重仍然有增无减。据业界分析,有希望成为中国出境游最具实力支撑者的,应是陆续进入消费期的独生代。

在独生代的眼中,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但比现实更自由开放,他们的喜怒哀乐可以在鼠标和键盘上得以充分的表达,他们的孤独和无奈可以在网络上与素昧平生的网友分享。他们乐于尝试,挑战自我,成为电子游戏消费的主力和极限运动的先锋。

综上所述,独生代需求欲望高、执著个性和高档品牌、习惯透支、乐于新品、心理需

求高、寻求刺激和体验……独生代的消费价值观既倾向西方,又在心理层面不同于西方。独生代的购买决策和消费行为与中国消费者过去长期的模式明显变异。面对这群既特殊而又蕴含巨大消费潜能的中国消费新世代,需要更深入抓紧中国独生代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并针对独生代消费作出营销策略的创新。链接:中国的独生子女一代成为超级消费群体

独特的历史环境已使这一代人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代。他们是中国1979年开始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的产物。当时,中国正好进入前所未有的财富创造期。

二 调查:中国儿童零花钱异常——中日韩越四国的调查比较 日本前桥国际大学山本教授2004年初的一项调查显示,中、日、韩以及越南四国当中,中国城市青少年的零花钱绝对金额最多;中国同龄孩子间零花钱的差额过大;父母给孩子零花钱方式较为随意;孩子对零花钱的支配权也偏小。以上折射出中国独生代生长环境之差异。

按比例而言,中国孩子的零花钱绝对额最高

中国孩子零花钱的“贫富差异”让人吃惊

调查发现,中国一个班级里一个月零花钱多者可以上千元,少的则可能几乎没有。即使收入水平差不多,因为家庭教育观念的不同,中国家长给子女的零花钱数额也有明显差别。

中国家长最随意给孩子零花钱

而没有规律地随意给零花钱,可能造成的后果是,如果给得少,孩子有可能会压抑自己的欲望,一旦给得多的时候,很可能导致欲望的无节制。

中国孩子支配零花钱自主权小

中上层消费习惯:中国高端人群主要是指拥有相当财富、身份和地位,处于财富金字塔顶端的那部分人群,他们或拥有雄厚的经济资源,或占据独特的知识资源,再或是占有广泛的社会资源,并将这些资源为己所用,不断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还拥有特质化地价值取向、生活背景、居住习惯和文化品位,对居住品质、生活环境有着超过一般标准的要求。这些要求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上,更追求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前瞻性的生活理念及功能多元化等,体现在对健康、人文内涵、生态环境、私密性、服务等方面的特别关注。此外,高端人群对于社交、商务、时尚、休闲、娱乐等上层的生活需求也有较高的要求

一. 高端人群的消费心理

炫耀消费:高端人群喜欢在既定的范围内,以常人无法企及的奢侈高端物品在一个特定的生活圈子里互相攀比炫耀,以显示自身财富与身份地位。

享受消费:高端人群大多数对生活的舒适度和档次都要求高,特别是软环境,其大多有海外旅游居住经历,或者认同海外生活方式及标准,希望通过高端消费来获取相当的贵族式生活体验。

二. 高端人群的分类分析

根据高端人群的情感偏好以及他们特殊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在此将高端人群主要分为四大类:尊贵型、享受型、标签型和理财型。

(1).尊贵型——追求自然、闲适

高端奢侈消费体验对尊贵 型人群来说是事业成功的标志。尊贵型高端人群更注重生活的自然、品质、安全环保等方面。在消费取向方面,相对而言他们消费时更希望得到身份和地位的认同,期待博得认同与喝彩。

(2).享受型——注重服务、细节

比较注重服务、注重细节,体现了这类人群追求生活品质的价值观。

(3).标签型——注重身份认同

在消费取向方面,标签型高端人群更倾向于品牌消费,多数人喜欢奢侈品,其中较为年轻的喜欢时尚、新潮的事物。

(4).理财型——注重投资

理财型高端人群在消费价值观方面比较热衷与追求财富、忠诚,其他方面不怎么敏感,充分显示此类人群追求财富,注重投资理财的价值理念。在消费取向方面,这类人群更多的是从柚子方面考虑,在房产、基金、古董登方面的消费比较突出。

中下层的消费习惯:

中下层主要包括: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以及城市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

他们消费习惯是基本满足饮食、教育和住房,极少有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教育水平的提高,这类人的消费习惯也 在慢慢的改变。这类阶层占据着我国人口的绝大部分,是主要的消费市场,他们对价格敏感,要求物美价廉的商品,只买对的不买贵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