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学生厌学心理的分析及矫正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教学与管理》2010年11月20日

学生厌学心理的

分析及矫正

筅贵州贵阳学院

调查资料表明,厌学心理是目前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的问题,是广大中小学生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厌学心理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学生对认

傅纪辉

到标准,动辄严厉惩罚,使孩子心理受到伤害,体验不有到学习的乐趣,对学习产生反感,甚至与家长对抗。

的家长对孩子过度呵护和溺爱,孩子不需努力,便拥有一切,物质上的超前满足迷乱了他们对学习的认

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知。学习。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2.学校教育的失当习失去兴趣;不能认真听课,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害怕第一,教师未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缺乏励志考试;甚至厌恶老师、厌恶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提教育,未能让学生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教师与学生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厌学心理对中小学生之间只是机械的授受关系,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不能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因此,分析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认为,教师与学生不是厌学心理的成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消除厌学“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而应该是火柴与柴火的心理,确保教育教学顺利进行,以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关系,火柴能够点燃学生这堆柴火,使之处于燃烧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态,学生的潜力得以发挥,生命力得以激发,激情才能题。得以唤醒。

一、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分析第二,教学内容单调枯燥。理论上很多知识都显

像数学的一些公式、厌,即讨厌、厌烦之意。什么东西会使人厌烦呢?得十分枯燥,英语的单词、以及一不需要的东西,如果再强迫他接受,必然就是不喜欢、

就会厌烦。厌学的反面是乐学,即快乐地学习。所以学生是否有求知的欲望,是否有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的需要,以及这些知识技能是否能吸引他、使他喜欢,这是将厌学转化为乐学的关键之所在。

1.家庭教育的缺位从家庭因素来看,不良的家庭文化环境往往使可有的家长忽塑性很强的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侵蚀。视自身作为子女“第一任老师”的角色,在教育子女方面,他们的错误认识多,偏颇看法多,简单粗暴多,放任自流多。有的家长不但不重视子女的学习,反而经

些概念定理等都是要记要背的,没什么捷径可走,教

师在上课的时候虽然也尽可能地去丰富教学形式,但由于知识本身的严谨性与科学性,很容易形成教学的单调枯燥。

第三,对学困生的忽视。一部分学生理论知识差,学习习惯不好,在跟不上教师授课进度的基础上,久而久之就不愿意再学习,而这时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忽视对其及时的帮助和关心,未能给他们及时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导致他们厌学心理的产生与膨胀。

3.不良的社会环境

“经商致富”,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第一,粗俗文化的传播。由于金钱作祟,一些媚俗常在孩子面前宣传

扭曲他们的价值观。有的家长,经常因生活琐事吵嘴低劣的影视媒体泛滥,个别学生缺乏鉴别能力,追逐打架,甚至草率离异,在孩子的心灵上投下了难以抹时尚,沉溺于不良的书刊和游戏中,吸烟、酗酒、早恋、去的阴影,使他们无心学习。有的家长期望值太高,常偷盗、攀比消费,这些转移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追用神童的标准要求孩子,不断给孩子加压,一旦达不求。·40·

傅纪辉:学生厌学心理的分析及矫正

第二,媒体的误导。一些媒体正面的报道宣传不足,为迎合读者,将一些社会问题不切实际地人为放

大,或将区域性的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上升为全局性问题,严重地干扰了学生对社会的认知。第三,急功近利,浮躁之风盛行。物欲横流、功利熏心、弄虚作假、投机取巧,这些已经影响到了学校这一方净土,学生不愿意下功夫,对学习本身也不感兴具。

二、预防和矫正学生厌学的对策

1.家庭教育中要积极强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分为智力和非智力两部分。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需要、情感、意志、性格和理想等。研究表明,智力的发展,离不开非智力因素的支持,学习成绩与智力有一定的相关性,但非智力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特别是家庭教育中要更加注重对其的培养。

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直接的动力,它的发展要经历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有趣是对事物的直接兴趣,具有直观性、盲目性、广泛性,随生随灭、为时短暂。乐趣即对事物的特殊爱好,具有专一性、自发性和坚持性。志趣是兴趣与理想相结合的产物,具有社会性、自觉性和方向性,只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并发展到乐趣和志趣,就会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转化为持久的动力。

第二,增强学生的自尊感。情感是知识渗透的载体,“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神奇的期望效应,实质是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只有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才能避免厌学情绪和行为的产生。

第三,优化学生的意志品质。意志具有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自制性等品质,它对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两方面的作用,意志对行为的积极调控作用,正是厌学者所缺乏的。第四,塑造积极的性格特征。积极的性格特征有勤奋、自信、谦虚、进取心等,对学习有促进作用;消极的性格特征,如怠慢、自卑、骄傲、安于现状等,则阻碍学习的进步。

上述心理素质的教育与训练,可通过开设心理教育课,大面积进行系统的学习与辅导,也可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进行。对于少数厌学的学生需要进行个别的心理咨询,建立心理档案,追踪矫正。

2.学校教育中要加强学生学习目的的教育人类的一切活动总是受某种目的的驱使,学生学习的行动是否积极,同样与他们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做

育人的思想工作,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作为一名合格学生所应达到的教学技能目标,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

机。教师在教学中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举止言谈中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耐心。教法上,简明扼要、形象生动、风趣幽默,在板书上,准确、优美、言简意赅,针对学习处于中下层的学生,使用各课后加强与那些有厌学心理问题的立学习的自信心。学生的沟通,进行学习交流与心理辅导,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释放自己。

3.优化教学过程实施多元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对课程实施意义上的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的三位一体的评价。过程性评价有其四大优势,即:全面性、互动性、灵活性和深入性。鉴于此,新课程背景下注重优化过程性评价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根据各个阶段教师的工作任务提出具体的要求,根据教学过程优化的各种要素,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手段、教与学活动组织、教学反馈评价等,分别制订操作要求,达到教学过程全面、整体优化的可操作的教学规范要求。健全、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使教师优化教学过程有遵循,评价有标准。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加强形成性检测,及时反馈,使师生做到心中有数,及时调整教学,主动改进学习。强化奖励制约机制,使成功的教师得到成就需要的满足,使落伍的教师也有紧迫感。

学生的一个好的教育环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同努力。社会的鼓励、家长的关

教师的重视、同学的友好等都有利于营造一个乐怀、

学的氛围。消除厌学学生被抛弃、被歧视的感觉,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的价值,形成良好的自我感知,对于厌学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从正面上予以肯定,并不断强化,最终让他们在前后比较中接受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1]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李百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3]惠芙乐,陈俊平.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关燕云)·41·

趣,存在侥幸心理,靠作弊过关,甚至公然贩卖作弊工种鼓励性的语言,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他们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