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一个触动中国人敏感神经的日子,73年前,1937的12月13日,30万同胞惨遭日军屠杀。南京城,血流成河,尸横遍野!于是,我们就将这一天永远地记住了。
历史的车轮走到今天,73年的时间洗去了南京城满城的血渍,却无法愈合中国人心中内心的伤痕。每每提到日本,心中总会隐隐作痛。
中国人对日本的感情是复杂多变的。一方面希望能与其友好往来,另一方面又对其恨之入骨。这样的感情变化与两国间阴晴不定的国家关系有很大的关系。
1972年9月29日,中日建交,此后两国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两国间的冲突也是在小泉上台后比较严重。进而,政治上的冲突导致更加严重的民间冲突。国内一些极端的爱国热潮泛滥,仇日情绪死灰复燃、。
2006年安倍首相访华的“破冰之旅”,使得中日关系出现转圜的机遇。接着,中日两国政府间往来频繁。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日的“融冰之旅”;2007年12月福田首相访华的“迎春之旅”;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通福田康夫会谈的“暖春之旅”。此段时间内,中日关系迎来了百花盛开的春天。于是,国内有期盼着两国能友好相处。但总让人痛心疾首的是,适逢转机之时,日本右翼分子对历史的否认和扭曲,总是将温和的中国人心中美好的愿望给抹灭。一次次刺激着国人那根敏感的神经,激起我们的愤怒。
面对日本右翼的恶意扭曲历史,不尊重历史的行为,我们需要奋起反抗,毫不妥协。但是,我们不能被一腔爱国热情冲昏了头脑,要冷静面对,爱国是需要理智的。当前的一些极端的爱国行为,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扰乱社会秩序,激化原有的矛盾,有百害而无一益!
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应学会从历史中反思,以史为鉴。中日两国在历史上,不乏友好邦交的事例,为何到了近现代就战事连连、大小摩擦不断?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作为学史知史的我们,应该用客观冷静的态度去分析对待两国的关系。我们应该去思考如何以我们自己微小的力量为改善中日关系作出一些微薄的贡献。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和国家的使命,更应该牢记一点:我们传承的是真实客观的历史,而不是将仇恨带给下一代!我们自己要从思想上根本树立一个对日本的正确、客观的态度,并将这种态度传播出去,进而影响我们身边的人。我相信,每个人都进步一小步,这个社会整体就会进步一大步。
在这个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时代,我们更加企盼中日两国的睦邻友好。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战争时代已成为过去,永远被封存在历史中。建立平等、互助、友好的合作关系才是当代和今后的王道!
历史文化与旅游系来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