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2课《雾凇》教案设计
姓名:梁彩娇 学校名称:
广东省中山市东凤镇中心小学
联系地址:广东省中山市东凤镇中心小学
首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2课《雾凇》教案设计
广东省中山市东凤镇中心小学 梁彩娇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2 4、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3)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建议有条件的学生利用百度搜索了解什么是雾凇,雾凇的样子以及雾凇的形成原因。 5、教学准备:利用百度搜索引擎搜集有关雾凇的资料、图片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课题《雾凇》 1、知识目标、情感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雾凇的奇美。 (3)借助从百度搜索搜集到得的网上资源,让学生通过欣赏雾凇美景,理解课文内容,并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条件、原因及过程,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向往之情。 2、能力目标 (1)借助课文及有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及运用整理信息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文中的优美语段,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22课《雾凇》是一篇写景的美文,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观的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课文的插图精美,更形象直观地反应了雾凇的奇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第二自然段详细地介绍了雾凇形成的条件、原因及过程,这是全文的重点,也是文章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 本文科学性、知识性较强,抽象的知识较多。鉴于学生生活在南方,根本没见过雾凇的奇特景象,也无法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特殊原因。因此在课前,教师利用百度搜索搜集了许多有关雾凇的资源,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教学重难点,确定教学形式和方法。在百度搜索中收集大量的图文信息,教学设计时,教师充分利用百度网上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欣赏、文字品读等手段,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帮助学生更有效地了解雾凇的相关知识,解决教学的重难点。 五、教学过程 说明如何导入该课程,主要教学点的设计,知识拓展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雾凇的奇美。 教学重难点:学习生字,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你们知道“三九”指的是什么?被人们称 “北国江城” 的吉林有一种奇妙的景象,你们想不想去看看?(播放雾凇图片) 【百度搜索】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CE%ED%DA%A1%B5%C4%CD%BC%C6%AC 【百度搜索】http://bbs.bovii.com/thread-54268-1-1.html 2、揭题,板书课题。 3、吉林的雾凇为什么出名?(屏显)“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读中欣赏。 【百度搜索】http://baike.baidu.com/view/3618.htm 二、过渡引入,学习新课: 1、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假如你到吉林观赏到闻名全国雾凇,你有什么问题想知道? 2、打开书,轻声地读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样向我们介绍雾凇的? 3、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听录音范读课文,欣赏雾凇的美丽、奇特,整体感知。 (2)通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3)再读质疑。
(4)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5)交流,随机板书:
(6)再读课文,找出好词佳句,做记号写旁注。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组词。
堤( ) 俗( ) 模( ) 凝( ) 幕( ) 提( ) 浴( ) 摸( ) 疑( ) 摹(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雾凇的美丽;了解雾凇形成原因及过程。 教学重难点:了解雾凇形成原因及过程。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新课
听写生字词后问:为什么吉林雾凇会成为闻名全国的奇观呢?它“奇”在哪里?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精读感悟,感受美景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雾凇可真是不同凡响,你们看: 【百度搜索】http://tieba.baidu.com/f?kz=79018804
2、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吉林雾凇出现的有关的句子。 3、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1)出示“三九严寒,„„美丽动人。”
(2)雾凇在什么时候形成的?雾凇在哪里形成的?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3)读中体会,教师点拨,相机板书有关词语。(出示课件,再次欣赏) 【百度搜索】http://www.nipic.com/site/search/12/5639567_1.html
4、多种形式读。
5、小结后齐读第一自然段,再次感受它的美。 6、指导背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边记:雾凇在什么条件下形成,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小组合作学习。
2、请不同学习方式的小组汇报。随着学生的汇报,课件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品读: (1)出示“雾凇,俗称树挂,„„遇冷凝结而成。”(空气中饱和的水汽从哪里来?从哪里看出雾气遇冷凝结成雾凇?) 板书:形成条件(原因):①严寒季节 ②饱和水汽遇冷凝结 (2)出示“„„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最初„„逐渐„„最后„„”(读读这段话,看看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中最吸引你的词句有哪些?它们为什么特别吸引你?) (3)再次朗读感悟雾凇的美。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看文中第二幅图说话。 2、品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3、再读课文感受到雾凇的神奇与美丽。 4、练习背诵第三自然段。 三、课堂拓展延伸 1、假如你是一位导游,你会介绍些什么呢? 2、角色表演,四人小组互说,练一练,再推荐表演。 四、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1、领略我国四大自然奇观。(课件出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图片) 【百度搜索】http://www.ccnpic.com/user/User_Templet/3/Topic.htm?userid=109898&topicid=2852 http://zonghe.17xie.com/book/10008486/373872.html http://www.cyc68.cn/forum/topic.asp?boardid=21488&topicid=1176431 2、学完课文,同学们有了哪些收获呢? 3、朗读全文,整体感悟。 五、告诉学生,如果有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过百度去网上搜索相关内容参考复习。 六、布置家庭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本课学习辅导的练习题。 附板书设计: 22 雾凇
气候条件:三九严寒,大地冰封 形成原因: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雾凇(树挂) 形成过程:形成雾水--→遇冷凝结(镀上)--→逐步形成(银线、银条、银松雪柳) 六、教学反思 该教案是否已经用于实际教学;如果已经用于实际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有哪些环节可以继续改进;如果还没有用于教学,原因是什么,计划什么时间用于实际教学。 《雾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文章,文中吉林雾凇奇特之美着实让人由衷地赞叹。在最初教学时,围绕雾凇的多、美来让学生有感情地品读“吉林奇观”,学生从“十里长堤”、“缀满”来说明霜花之多,“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说明霜花之美,从而去体会这美丽画卷。 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我就让学生观看雾凇的图片,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静态美。接着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再次的品味课本的“奇观”。这么美的雾凇是怎样的形成的呢?我先是让学生找出一般的雾凇形成的原因和具备的条件,再让学生探究吉林的雾凇形成的条件和过程:吉林的雾凇具备“饱和的水汽”这一条件,具体表现在哪?雾气遇冷以后会有什么变化?雾气怎样凝结成雾凇的?通过这样的一层层的剥析,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重难点理解就比较透彻了,在课后背诵时就水到渠成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