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温病治疗中的顾护津液之法
朱建君 张葆花
(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中医科 石家庄 050082)
【关键词】 温病;津液
【中图分类号】 R254.2;R223.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619(2003)05-361-01
温病过程中,无论病邪在卫、在气、入营、入
血,或在上、中、下三焦的不同脏腑,最易伤津损阴,酿生他变。因此,温病伤津是温病最突出的病理特征。吴鞠通云:“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
[1]
阴也。”
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具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与气血有着密切联系,气旺生津,气可摄津,亦可随液而脱,津合脉内则为血,血渗脉外则为津。《灵枢・邪客》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痈疽》曰“: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灵枢・营卫生会》曰“: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有津血同源之说。由此可见,津液是人体正气的组成部分,津液的盈亏实质上也是正气盛衰的标志,诚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云“: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在温病过程中,病势的进退,邪热的消长,逆变的有无,预后的善恶无不与津液的盈亏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明清以来历代医家在温病治疗中都极为重视顾护津液。《医学问对》云“:故治温病者,始终以救护阴精为主。”王孟英指出“: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总括前人养阴保津之法,可分为间接和直接两方面。1 间接养阴保津法1.1 辛凉保津 “太阴风温……但恶热,不恶寒
[1]
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但咳,身不甚
[1]
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两方之中均用芦根,其法以辛凉清解透邪为主,实寓保津之意。1.2 清热保津 “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
[1]
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吴鞠通所谓辛凉重剂,重点即在清热保津,亦有生津之意。1.3 泻下存津 《温病条辨》指出“:本论于阳明下证,峙立三法:热结液干之大实证,则用大承气;
偏于热结而液不干者,旁流是也,则用调胃承气;偏于液干而热结少者,则用增液,所以回顾其虚,务存津液之心法也。”1.4 化瘀益阴 温热之邪深入营血“犹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
[2]物。”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均为本法之体现,其重点在于凉血散血,观其药物组成,仍未脱离生津养阴之法门。2 直接养阴保津法2.1 甘寒生津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指出“: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此风热烁其津液,治宜甘寒。”又曰“: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吴鞠通云“:阳明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益胃汤主之。”
2.2 咸寒养阴 吴鞠通云:“热邪深入下焦,……,手足但觉蠕动,急防痉厥,二甲复脉汤主之。”“热邪久居,劫烁其阴……时时欲脱者,大定风珠主之。”
上述养阴保津诸法,亦概括了温病各个阶段的治疗大法。就温病全过程而言,发病早期,热势初起,邪在卫分或初入气分,脏腑功能无明显异常,少有发生伤阴,或有亦较轻微,法当辛凉保津或清热保津;中期邪热炽盛,邪在气分或邪入营血,阴液消耗较多,法当清热,保津,泻下存津或清营凉血以救阴;后期邪热已衰,阴液伤而未复,或邪热久羁,阴伤颇甚,法当养阴为主。观其方药性味,则有轻淡、厚浊之分,甘寒、咸寒之异,轻淡、甘寒者轻而扬散,无恋邪之弊,对邪居中、上焦者为宜,厚浊咸寒者滋润而沉降,对邪居中、下焦者为当。医者临证,不可不察。
参考文献
1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3,15,
18,19
2 清・唐大烈.吴医汇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5
(收稿日期:2003-01-20)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