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查论文
论文题目: 从“三创一办”看城市生态建设 课程名称: 城 市 社 会 学 学 院: 法 学 院 专 业: 社 会 工 作 年 级: 09 级 姓 名: 冷 蕊 杉 学 号: 0903010109 指导教师: 胡 治 宇
【摘 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城市发展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是一个重要且有效的途径,近几年来城市生态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大部分地区和城市也在积极开展生态城市建设运动,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的环境。
【关键词】生态环境 城市生态建设 “三创一办” 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的发展带来的污染、资源短缺、交通拥挤、能源紧张等诸多问题已不容忽视。为了缓解社会发展带来的诸多矛盾,促进社会的稳步前进,我国政府颁布《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同时在党的十五大上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生态可持续发展成为其中的重要环节,为推进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顺应城市演变规律奠定了基础。素有“小香港”和“高原林城”之称的贵阳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积极贯彻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倡导自身的协调发展,针对贵阳市当前的发展趋势和现实背景,提出了富有特色的先进举措,即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协办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简称“三创一办”)作为载体,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贵阳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坚实的社会环境。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在发展经济社会的同时,协调好人与环境、社会与环境的关系。2009年10月贵阳市颁布全国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该条例被贵阳市人大常委会纳入2009年的立法计划,将通过立法程序,把促进贵阳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重大决策纳入到法制轨道,使之规范化、制度化,进而成为贵阳市各级机关、团体、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全体市民共同遵守和奉行的行为准则。这使贵阳市成为全国首个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立法
的城市,制度的实施为贵阳市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了运行原则和规范,有条不紊的推进城市的生态建设,至目前贵阳市针对现实发展状况,大力开展“三创一办”工作,该工作的开展秉承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贯彻生态城市的各项原则的基础上,致力于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把城市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市民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新空间。从《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的颁布到“三创一办”活动的顺利进行,不难看出,从计划到实施、从政府的理念倡导、宣传策划到走进万家、牵手社会,各区“三创一办”特色活动的相继开展实施,贵阳市都着眼于城市发展的长远建设。这些具有长远性的行动都体现了贵阳市进行城市生态建设的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和区域性,活动将贵阳市的市民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了起来,绿丝带志愿者随处可见,人们在“人人受益 人人参与 人人有责”的口号下端正自己的言行,“三创一办”活动开展至今,贵阳市的市容市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花溪区读书生活的我,也发现了明显的变化。破旧的小红面的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花溪的士和1路、2路公交车,在减轻破旧小红面的污染的同时,大大的降低了市民出行的危险性,提高了便利性和安全性。行道树的种植、道路的扩宽建设、自来水供应系统的修善、城市绿化面积的增加等等措施的实施,都证明着贵阳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决心。当然,在进行“形象”上改变的同时,市民们思想上的觉醒也是必须的,大力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树立市民们正确的生态观,从行动上和精神上推进贵阳市的“三创一办”活动的进行,继而使得生态城市的建设顺利进行。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它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 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的发展。到了21世纪,生态城市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城市生态建设也成为当今城市比较热门的话题,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如日本提出了“环境立国”的新策略,并将21世纪定位为“环境世纪”;德国对于垃圾处理提出的口号是“清除垃圾同供应商品同等重要”;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到2010年实现零垃圾计划。这些例子都证明着生态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标准,成为各国关
注的热点。那么探索建设生态城市的方法成为了各国着力解决的问题。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是要塑造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应遵循和谐、高效、环保的原则,以持续发展为准则,以科学规划为指导,使生态与经济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约有20多座城市如广州、上海、宁波、昆明、成都、贵阳、长沙、扬州、威海、深圳、厦门、铜川、十堰等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中国生态学会也在各地举办了多次全国性地方性学术讨论会, 对世界城市建设与发展以及人居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当代城市建设的观念也发生改变,不在一味的追求“形象”上的美丽,而更多的注重城市建设的长远目标性。在开发城市的同时,保护应并行,城市的开发与保护是相互影响的,开发中要注重保护,保护中可适度开发,这样在发展城市建设的基础上,保留城市原有的特色,使得生态城市的形象更加的鲜明。我们都知道城市生态文明环境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生态价值、生态效益不断显现的过程,推进城市生态建设,必须创新方式,走城市生态建设、城市生态保护和城市生态利用三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要改变城市生态建设、保护、利用三者相分割的状况,在加强城市生态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保护,注重生态的科学利用,如贵阳市的山体公园就是一个富有新意的创造,在保留云贵高原特有的山体特色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性,保护与利用双行,完善生态城市建设的同时,美化了市民的生活环境,让市民们体会到政府着力打造的生态之城带给他们的效益,潜移默化的规范他们的言行举止,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的配合生态城市的建设,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言行,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态家园。“三创一办”活动就很好的展现了市民的风采,从政府的他律,走向市民的自律。我想不仅仅是在贵阳市,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广泛传播,全国各地现都在倡导一股生态之风,人们的环境生态意识正在不断提高,都希望城市的发展可以长远,形成一个良性运行的协调机制,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贵阳市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立法,还是大力开展“三创一办”活动,这都是致力于打造一个各方面都协调发展的生态城市,都是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贯彻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为建设生态文明,为促进和谐社会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生态城市的建设是现行城市开发建设的热点,如何把握好生态城市的建设,做到行动上的自律,精神上的支持是关键的。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思想上、意识上以及观念上真正去理解和接纳生态这个概念,再加上扎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通过制定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完善制度、协调监督、公众参与、营造氛围、宣传倡导等有力措施,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会逐步稳定有序的实现,会成为世界上成功打造生态城市体系的国家。幸福就在远方,追逐幸福的足迹,创造属于我们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 向德平.《城市社会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刘艳华. 关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8/09. [3] 罗祖文.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人本纬度.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04. [4] 刘宏凯.建设城市生态文化,构建城市绿色文明.大庆社会科学.2006/06. [5] 谭宏坤. 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措施探讨[J].山西建筑,20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