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桥边的老人教案(导学案)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课题:《桥边的老人》(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把握课文的内容与题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把握老人形象,从而明确小说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人性美,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把握课文的内容与主旨 三、知识链接:

1. 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及创作。

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获得十字军功章。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如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2. 作品介绍。

本篇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四、学法指导:

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通过人物对话内容,确定人物形象,把握文章的主旨。 五、学习过程:

1. ①给下列字注音 (A级)

1

撇下 寻思 勉强 ...

②给“炮”字注音、组词 (A级)

( ) 炮 ( ) ( ) 2. 区分词义 (A级)

暴发: 爆发:

3. 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是围绕什么内容展开的?(A级) 明确:围绕动物

4“猫当然不要紧,猫会自己照顾自己„„可另外„„怎么办”这个细节在小说中反复出现,为什么?(B级)

明确:A在老人孤独的垂老之年,只有几个动物与它相依为命。

B残酷的战争使老人不但失去了家园,也失去了最后可依靠的伴侣。

C在战乱之年,人人自危,老人却能考虑到动物的安危,表现了老人的人性美(善良) D表现了战争给动物和人类带来的灾难。

5小说中桥边的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B级) 明确:

A.文中刻画了一个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一谈到自己的家乡,老人就高兴地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B.心地善良,充满爱心,体现人性美。(敌人入侵,他不得不逃离家乡,但一直牵挂他养的那几只动物,对这几只动物能否避过战火,一直放心不下。由此知道这几只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

C.对话中了解到老人离家时的无奈和被迫。他不关心政治,他不理解敌人为什么会入侵自己的家乡,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6.请概括小说的主旨。(B级) 明确:

本篇小说,通过一个画面、一段对话,显示了战乱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及人类对战争的谴责。

六、当堂检测

1你怎么看待本文所体现的人性美? 明确:

A心地善良,充满爱心,体现人性美。(敌人入侵,他不得不逃离家乡,但一直牵挂他养的那几只动物,对这几只动物能否避过战火,一直放心不下。由此知道这几只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据

的地位)

B战争的残酷反衬了老人的人性美。

2.本文是短篇小说,文章是怎样表现战争这个宏大的主题的?B

明确:选取一个小角度,一幅画面,一段对话,以小见大的折射出战争主题。

七、课堂小结 1.学生总结:

2.教师总结:

A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把握课文的内容与题旨 B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把握老人形象,从而明确小说的主题。 C体会人性美,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八、课后反思

2

批改时间:第一次:年第二次:年月 日月 日

课题:《桥边的老人》(第二课时)

高二语文导学案1 设计人:刘侠 设计时间: 授课时间: 组长签字: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要求掌握小说技巧:叙述角度,叙述人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把握小说技巧说出本文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小说的技巧后,学会运用,端正写作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难点:小说的叙述视角的理解 三、知识链接:

(一)关于叙述角度、叙述人称的介绍参看教材7、8页 (二)补充知识: 1.叙述角度:

“全知视角”在这种视角中,作者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他的描写不存在任何客观限制,哪怕是世界上不可能有第二个人知道的事,也可以写得活灵活现,比如他可以写一个人自杀前的心理独白,也可以写一个永无破获之日的案件真相。

“受限视角(有限视角)”就是从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出发,作者的认知不能超越这个人物的认知,也就是说,是“从这个人物的眼睛看出去的故事”,可以写这个人物的心理活动,但不能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因为这个人物不可能了解,也不可以写这个人物不可能看到或知道的事实,顶多只能通过别人的转述得知。不少侦探作品采用“受限视角”,最著名的就是《福尔摩斯探案集》,所有的叙述都是从华生大夫的视角出发的,而非全知全能。

2.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我”。

当用第一人称时,叙事的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的,采取的是有限的视角。从“我”出发,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表现。“我”的内心世界,则可能充分展现。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第一人称叙述中,“我”不是作者,而有人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这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孔乙己》中,“我”是一个小学徒,在小说中只是非常次要的角色,而主角则是孔乙己。小说通过小学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和其他人物的表演,从而展现世态的炎凉,孔乙己命运的可悲。

3

2、第三人称“他”

当使用第三人称时,叙述者并非故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故事的。其视角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全知的。如果小说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那么,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如果小说是第三人称“有限视角”,那么作品从某个人物出发,作者的认知不能超越这个人物的认知,就像补充知识1中介绍的《福尔摩斯探案集》。第三人称的最大优点是比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在叙事方面都更方便;不足之处,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阂,作者总把读者排斥在外。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好像作者在与读者交谈似的。

四、学法指导:通过理论学习把握本文的叙述角度、叙述人称。

五、学习过程:

(一)小说采用第几人称叙述的?“我”是谁?(A级) (由课文有关介绍:“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推测:也许是个战地记者,也许是与法西斯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

(二)这篇小说就是由“我”第一人称来讲述的。请大家思考回答问题:由“我”来叙述这个故事的优缺点各有哪些?(B级) 可能出现的答案:

1、 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2、 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3、 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三)本文的叙述角度是哪种?(B级) 明确:有限视角。( “我”虽与老人对话,却不知道老人的内心世界,结尾“我”“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没赶上去巴塞罗那的卡车就等于要留在战场上了,而此时,最后的大车也即将驶离。末尾处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所以 “我”不知老人的命运如何)

六、当堂检测:

《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的照看的小动物,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B级)

可能存在的问题:

学生练习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少学生简单地把老人改成了第一人称“我”,把原来的“我(士兵)”改成第三人称士兵,然后在原文相应的人物名称处全部替换,其余内容基本没动,就算完成了文章修改。人称是改变了,但叙述角度却没有跟着相应的改变。以老人为第一人称叙述 ,却没

有以老人的口吻来讲述这件事。以第三人称为角度修改的文章,也没有把老人作为叙述的中心,没 有展开人物的心理描写,没有对老人的心理进行直接的描述,没有全知角度应该有的“全知”。

七、拓展迁移:以不同叙述角度表述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整体认知叙述角度。

大家也许还记得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故事内容大体是这样的:

一天,一只乌鸦偷来一块肉,它停在树上,正要饱餐一顿,这时,树下走来一只狐狸。这只狐 狸也正好肚子里饿得难受。当它看见树上乌鸦嘴上的那块肉时,已经垂涎三尺了。它想,怎样才能 将肉骗过来呢?它想了想,灵机一动,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 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乌鸦一听,知道狐狸在打自己的主意,便闭口不理。狐狸 看见此计不成,拔脚就走,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乌鸦 一听急了,赶紧张开嘴唱歌,这样一来,肉就掉下去了。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 版本一《我受骗了》:

一天,我偷来一块肉,停在一棵树上正要美餐一顿,这时,树下走过来一只狐狸。我马上警惕 起来。因为我知道狐狸向来很狡猾,他老是骗人。看样子他今天又没安好心。我不理他,开始吃肉 了。狐狸看见我在吃肉,馋得直流口水,急得在树底下直打转。看我把你馋死!我故意把吃肉的声 音弄得很响。忽然,狐狸在树下说话了:“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 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我一听就知道狐狸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是要引诱我张嘴,骗走我嘴 边的肉。于是我沉默不语,仍然吃得津津有味。过了一会儿,狐狸看见我没理他,拔腿就走,边走 边叹气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我一听这话急了,我想,我平生 最怕的就是被人看扁,我今天可不能让一只狐狸给小看了。于是,我不顾一切地张开嘴巴,这样一 来,肉掉下去了。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我气得哇哇大叫,真后悔自己太爱慕虚荣,一顿到嘴 的美味就这样没了。

版本二《今天的运气真不错》:

我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一顿饱饭了,这年头,弄点吃的可真不容易。我饥肠辘辘地在一棵树下走来走 去,饿得头发晕。这时,我听到头顶上有响声,我抬头一看,原来飞来了一只乌鸦,嘴里还衔着一 大块肉呢!她停在树上。一大块肉,足足有三两重。好,美味来了!我心里一喜。可是我心里又一 急,怎么样才能把肉从树上骗下来呢?我脑子飞快地转动,好,想起来了,不是听说乌鸦爱慕虚荣 吗?我就从这里下手。我清了清嗓子,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 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说完这话,半天没有听到树上的回答,我想,这只乌鸦, 可能识破了我的计谋。听得树上吃肉的声音,我心急如火,心想还不快想办法,肉就被她吃光了。 我又生一计,假装要走的样子,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就不会唱歌。” 我偷眼瞧瞧乌鸦,看见她终于急了,只听“哇”的一声,那块肉掉了下来。我赶紧跑过去,叼起肉 一溜烟跑掉了。

(同样的一个故事,用了三种讲法。这三种讲法有什么不同呢?三个故事用了三种人称进行叙述, 第一个故事都是第三人称,第二个故事乌鸦变成了“我”,以乌鸦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第三个故

事中狐狸变成了“我”,以狐狸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内容一样,角度不同,效果也不同。 八、课堂小结

九、课后反思

4

批改时间:第一次:年第二次:年月 日月 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