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5分)请在答题卡相应的田字格中端正地书写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 1.(8分)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2) ,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登高远望,总能唤起诗人们别样的情思。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激起了独立于悠悠天地间 , !”杜甫登临泰山,抒发了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 ”。王安石高居飞来峰,表达了锐意改革的雄壮气魄:“ , ”。
2.(4分)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欣赏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书法作品,依据图片中方框内的句子回答问题。
(1)关于书法字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2)请将表明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正确、工整、规范地抄写下来。 (3)关于“何陋之有”中“之”字的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充当代词,译作“它” B.相当于助词“的” C.宾语前置标志
D.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陋室铭》在写法上的特点是把心中所想托于所写之物,这种写法叫 ,而这也正是中国文人们喜爱的一种表现所思所想的方法,比如本学期所学的宗璞的《 》和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都运用了这种写法。 3.(3分)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每一段岁月都值得歌唱
岁月如歌,历史无言。历史的记忆穿过岁月幽深的长廊,我们见证了人类文明的..
第1页(共21页)
璀璨与绚烂;透过历史深邃的眼眸,我们读懂了它博大精深的睿语哲思①站在历史宏厚..宽阔的肩膀上,我们听到了那一段岁月的波澜壮阔,刻骨铭心。狼烟四起是历史,兰亭古墨是历史,松花酿酒②春水煎茶也是历史,传统文化中温润的一点一滴是最真实、最细致的存在。(甲)人生短暂,历史却是永恒的。悟以往,知来者。(乙)每一缕尘烟都渴望被铭记,每一段岁月都值得去歌唱。
(1)作为朗读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加点的两个词“见证”“读懂”都是动词。 B.文中画横线的三个短语结构一致。
C.上文甲句中的“却”可以改成“也”,改后句子意思不变。 D.文中乙句朗读时要声音低沉,语气轻柔,语调平缓。
(2)在语段①②处的横线应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①分号 B.①分号 C.①逗号 D.①句号
②逗号 ②顿号 ②顿号 ②顿号
(3)下列句子与“狼烟四起是历史,浩浩烟波是历史,兰亭古墨是历史 A.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宏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
B.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
C.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D.春风在跑,春雨在飘,野草在舞 二、阅读(47分)
4.(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第2页(共21页)
莲之爱,宜乎众矣!
(1)本文作者 是 (朝代)哲学家。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可爱者甚蕃 .②香远益清 .③不蔓不枝 .④陶后鲜有闻 .
(3)文章题目是“爱莲说”,为何还写“菊”和“牡丹”?
(4)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哪些语句?为什么? (5)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录文忠公语 【北宋】苏轼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1处) 疵 病 不 必 待 人 指 摘 多 作 自 能 见 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②故尤有味 .
(3)欧阳修认为写好文章的诀窍是(用文中原句回答) ,这与他在《卖油翁》中所阐释的 (成语)的道理相近。 6.(16分)现代文阅读。
一针一线皆关情
蔡勋建
①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
②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
第3页(共21页)
扣眼、绞襻①子、钉扣子。翌年学习缝制衣服,最后学剪裁。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 ③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
④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绗棉衣棉裤,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
⑤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
⑥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 ⑦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
⑧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
⑨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平常东家客气,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
⑩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不久有了缝纫机,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小时候我还没念书,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头,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说我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
⑪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少时我不解,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衣
第4页(共21页)
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
⑫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美了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2019 年 5 月 1 日第 8 版,有删改)
注:①襻(pà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②绗(háng):缝纫方法
(1)作者说“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父亲有哪些绝活?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②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
②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
(4)文章的标题“一针一线皆关情”,如果换为“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是否可以?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7.(11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芦苇花的精魂
扶云
①芦苇花随风飘逸,那一片片的风景,摇曳在家乡的冬春季节。
②我站在芦苇荡旁边,眼看、心感,总觉得芦苇花有一种说不清的精魂在那里飘拂。真的,即便是飒飒秋菊也要输给芦苇花。秋菊还是带有些艳的颜色,芦苇花的朴素与柔细像极了母亲,还是那般亲切,她浑浊的老眼透溢出慈祥的光芒。
③芦苇花内里,最深邃的那份情感,魂系着芦苇荡的仁心雄魄。细想下去,这苇却不尽是干瘪,虽然它腹中空洞,“空”与“有”本是相反的两极,怎么能搞在一起?但及待芦苇抽出了芦苇之花,爱是这般厚。
④芦苇的心间呀,盛着一片天,它怕这个天太空寂,在黄叶与绿叶中间绽放一种白发苍苍的弧度美。
⑤我心中不由一惊,没有什么比这样的画面更让人感受到冬野之真味了……有什么植物能把毛茸茸的花,撑过一个又一个清冷的黄昏,你来说一说?请不要讲,潇潇冷雨打沧桑整个芦苇荡,已然跨越清冷,不知是芦苇花温暖了残阳
第5页(共21页)
⑥我想起一个女性朋友,在遭遇身体误诊、丈夫背叛、失去女儿的苦难后,她的心没有灰暗甚至死去,在爱中学会爱,自己很像一捧芦苇花。我听后,突然感到了芦苇花人性的甜美。
⑦这让我想起患渐冻症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坚守,同为医护人员的妻子感染了病毒被隔离治疗,分身乏术的张定宇不能陪在妻子身旁,有时一连三四天都看不上妻子一眼。谈到自己的渐冻症,在开车去看妻子的路上,自己害怕得哭了,妻子感染后已经康复。
⑧就像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一样,张定宇的双腿已开始萎缩,全身会慢慢失去知觉。他对时间特别敏感,自己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⑨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像张定宇一样,如同一面面旗帜,拉出一片片暖意,一点点在我的心扉展开,一点一点地将生命的抗争用毛笔在天地间一笔一画地写着、写着,像慢镜头一样。每年三月烧芦苇做草木灰,过去的艰涩和荣光只有芦苇根知道。 ⑩有人说,秋天芦苇花开了,就意味着生命光华铺射,一直把芦苇花装在心头,阳光不断透过指缝进入瞳孔
(选自《意林》,有删改)
(1)文章以芦苇花贯穿全文,为何在第②段写到菊花?请简要分析。 (2)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整个芦苇荡,已然跨越清冷,不知是芦苇花温暖了残阳
(3)作者为什么要把张定宇比作“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请结合文本分析。 (4)本文题为《芦苇花的精魂》,请简要概括芦苇花的“精魂”体现在哪些方面。 (5)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空也是富有”的理解。 8.(5分)名著阅读。
小文同学在阅读《骆驼祥子》的过程中做了文段批注和整本书的读书卡片,请你仔细阅读,回答以下各题。
(1)下面是小文同学做的文段批注,你觉得有误的一项是
大概地说吧,A他只要有一百块钱,就能弄一辆车。猛然一想,一天要是能剩一角的话,一百元就是一千天,他几乎算不过来这该有多么远。B但是,他下了决心,一千天也好,他得买车!第一步他应当,他想好了,去拉包车。遇上交际多,平均一月有
第6页(共21页)
上十来个饭局,C他就可以白落两三块的车饭钱。加上每月再省出个块儿八角的,也许是三块五块的,一年就能剩起五六十块!这样,他的希望就近便多了。他不吃烟,不喝酒,没有任何嗜好,没有家庭的累赘,D只要他自己啃咬牙,事儿就没有个不成。 A.批注:“他”刚到城里不久,对生活充满梦想。
B.批注:就算一千天、一万天,他也要坚持,买车的决心多么坚定! C.批注:吝啬,贪婪,爱占小便宜!如此挖空心思省钱
D.批注:突出了他对未来的信心,只要肯吃苦,就能买上新车! (2)下面是小文同学做的整本书的读书卡片,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读书卡片
作品:《骆驼祥子》
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主要情节:
A.祥子经过多年积攒,买上了一辆属于自己的新车,可是不久却被匪兵连人带车劫走。 B.祥子从匪兵处逃走,继续攒钱买车,车还没买上
C.祥子与虎妞结婚后,用她的私房钱买下一辆车,虎妞因难产死去。祥子又只得卖掉车子料理丧事。
D.命运的三起三落打消了祥子买车的念头,他重新投奔刘四爷,老老实实赁车挣钱。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8分)
9.(2分)某校九年级开展“家•国•梦”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活动。 【家•幸福的家】感受亲情,孝亲敬老,让爱住我家。请根据示例 ①听成长故事 ②看新旧照片 ③ ④
10.(2分)请根据下面的材料,补写对联。
黄大年,著名地球物理学家。2009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殚精竭虑,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地球深层探测)事业,用5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20年的道路,技术研发实现弯道超车,完成了跨代飞跃,展示了归国科学家至诚报国的风采。2017年1月,他不幸因病去世
第7页(共21页)
上联:忆往昔,邓稼先鞠躬尽瘁“两弹”扬国威 下联: 11.(4分)【梦】复兴的民族
细流汇江,江河成海,我们凝聚力量,我的国!作为追梦少年的你,写一句座右铭(要求:不得借用名人名言)
四、写作(50分)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其一作文。 12.(50分)作文:
我们的记忆总会有许多难忘的时刻。所谓难忘,可能是惊喜、兴奋、有趣,也可能是惭愧、尴尬,并以《 的那一刻》为题,写一篇作文。(请把题目补充完整后再作文。)
作文要求:①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②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500字。
④书写要规范、整洁、美观。
⑤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学校名。 1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习,本义是鸟反复练习飞翔。后泛指反复地学,使熟练掌握。 材料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请根据你对上面材料中“习”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联系生活实际,有真情实感,文体不限;④不少于600字
第8页(共21页)
2020-2021学年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15分)请在答题卡相应的田字格中端正地书写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 1.(8分)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2)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登高远望,总能唤起诗人们别样的情思。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激起了独立于悠悠天地间 念天地之悠悠 , 独怆然而涕下 !”杜甫登临泰山,抒发了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王安石高居飞来峰,表达了锐意改革的雄壮气魄:“ 不畏浮云遮望眼 , 自缘身在最高层 ”。 【解答】答案: (1)化作春泥更护花
(2)出淤泥而不染(注意“淤”的书写)
(3)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注意“缘”的书写)
2.(4分)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欣赏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书法作品,依据图片中方框内的句子回答问题。
(1)关于书法字体,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D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2)请将表明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正确、工整、规范地抄写下来。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关于“何陋之有”中“之”字的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C A.充当代词,译作“它” B.相当于助词“的”
第9页(共21页)
C.宾语前置标志
D.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陋室铭》在写法上的特点是把心中所想托于所写之物,这种写法叫 托物言志 ,而这也正是中国文人们喜爱的一种表现所思所想的方法,比如本学期所学的宗璞的《 紫藤萝瀑布 》和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都运用了这种写法。 【解答】答案: (1)D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C
(4)托物言志《紫藤萝瀑布》 3.(3分)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每一段岁月都值得歌唱
岁月如歌,历史无言。历史的记忆穿过岁月幽深的长廊,我们见证了人类文明的..璀璨与绚烂;透过历史深邃的眼眸,我们读懂了它博大精深的睿语哲思①站在历史宏厚..宽阔的肩膀上,我们听到了那一段岁月的波澜壮阔,刻骨铭心。狼烟四起是历史,兰亭古墨是历史,松花酿酒②春水煎茶也是历史,传统文化中温润的一点一滴是最真实、最细致的存在。(甲)人生短暂,历史却是永恒的。悟以往,知来者。(乙)每一缕尘烟都渴望被铭记,每一段岁月都值得去歌唱。
(1)作为朗读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A.文中加点的两个词“见证”“读懂”都是动词。 B.文中画横线的三个短语结构一致。
C.上文甲句中的“却”可以改成“也”,改后句子意思不变。 D.文中乙句朗读时要声音低沉,语气轻柔,语调平缓。
(2)在语段①②处的横线应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①分号 B.①分号 C.①逗号 D.①句号
②逗号 ②顿号 ②顿号 ②顿号
(3)下列句子与“狼烟四起是历史,浩浩烟波是历史,兰亭古墨是历史 C
第10页(共21页)
A.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宏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
B.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
C.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D.春风在跑,春雨在飘,野草在舞 【解答】答案: (1)A (2)B (3)C 二、阅读(47分)
4.(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宜乎众矣!
(1)本文作者 周敦颐 是 北宋 (朝代)哲学家。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可爱者甚蕃 多 .②香远益清 更加 .③不蔓不枝 横生藤蔓 .④陶后鲜有闻 少 .
(3)文章题目是“爱莲说”,为何还写“菊”和“牡丹”?
(4)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哪些语句?为什么? (5)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周敦颐是北宋哲学家。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
第11页(共21页)
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值得喜爱的非常多。蕃:多。 ②句意: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益:更加。 ③句意:不生蔓不长枝。蔓:横生藤蔓。 ④句意: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鲜:少。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从“予谓菊;牡丹;莲,花之君子者也”可知,写菊花是从正面衬托莲,以突出莲的高洁品质、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对追逐名利的污浊世风的鄙弃。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首先找出文中描写莲的外形的句子: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示例: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比喻君子美名远扬。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分析其含义,作者是在感叹和他一样爱莲花的少了,可知作者是在暗示像莲一样高洁的君子难寻,也感慨生活中像自己一样保持高洁品质的人太少。 答案:
(1)周敦颐 北宋(宋代) (2)①多;②更加;④少。
(3)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同时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4)示例: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
(5)示例一: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又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5.(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录文忠公语 【北宋】苏轼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1处) 疵 病 不 必 待 人 指 摘 多 作 自 能 见 之。
第12页(共21页)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曾经 .②故尤有味 尤其,更加 .
(3)欧阳修认为写好文章的诀窍是(用文中原句回答) 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这与他在《卖油翁》中所阐释的 熟能生巧 (成语)的道理相近。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可结合句意进行划分,自己多练笔就能发现了 病 不 必 待 人 指 摘/多 作 自 能 见 之。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释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 ①句意:曾乘机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尝:曾经。 ②句意:所以尤其有意味。尤:尤其。
(3)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在此文中,欧阳修回答“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这与《卖油翁》中阐释的“熟能生巧”的道理一致。 答案:
(1)疵 病 不 必 待 人 指 摘/多 作 自 能 见 之。 (2)①曾经 ②尤其
(3)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熟能生巧 6.(16分)现代文阅读。
一针一线皆关情
蔡勋建
①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
②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①子、钉扣子。翌年学习缝制衣服,最后学剪裁。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 ③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
④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比如绗棉衣棉裤,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
第13页(共21页)
⑤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
⑥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父亲有“两不记”: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 ⑦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咔!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
⑧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案板上留下的“记号”
⑨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不需一件件算钱。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平常东家客气,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
⑩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不久有了缝纫机,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小时候我还没念书,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头,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说我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
⑪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少时我不解,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
⑫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美了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2019 年 5 月 1 日第 8 版,有删改)
注:①襻(pà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②绗(háng):缝纫方法
(1)作者说“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父亲有哪些绝活?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②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第14页(共21页)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
②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
(4)文章的标题“一针一线皆关情”,如果换为“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是否可以?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解答】(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阅读全文,父亲有些绝活儿”,将每段描述的具体内容用简洁的语句表述出来即可;第⑤段写的是父亲做出各种漂亮结实的盘扣的绝活;最后⑦⑧段写的是父亲裁剪时剪子与案板和谐结合的绝活。
(2)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来进行,这段主要写父亲从师学艺的经历。正因为如此,由此也可看出这段内容在结构上就是后面内容的前提与总起,所以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赏析角度的选择,是对父亲用画粉画线的动作描写,分析父亲动作的连贯。第二句话可抓住其中的修辞来分析,形象地表现出裁剪的样子与工作的辛苦。
(4)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与分析。先分析所给的“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交代了写作的对象,“一针一线”交代了父亲的职业;“皆关情”则能突出父亲对职业的情感,他用真情为乡间人服务。比起“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既能交代内容,同时还更富有诗意。 答案:
(1)①画粉画线的绝活;②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的绝活;④裁剪与案板结合的绝活。 (2)第②段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使文章叙事清晰。
(3)①该句使用动作描写,详尽展示了父亲用画粉画线的完美过程,一投足中栩栩如生地勾画出了父亲的高超技艺;而且言语间也透露出对父亲的敬仰和骄傲。 ②这句使用比喻修辞,把父亲的裁剪比作农夫的耕地,又充满乡村的泥土气息。 (4)不可以。原题充满诗情画意。作者不光记叙父亲“一针一线”的绝活,更人格高尚,更关乎亲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7.(11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芦苇花的精魂
扶云
第15页(共21页)
①芦苇花随风飘逸,那一片片的风景,摇曳在家乡的冬春季节。
②我站在芦苇荡旁边,眼看、心感,总觉得芦苇花有一种说不清的精魂在那里飘拂。真的,即便是飒飒秋菊也要输给芦苇花。秋菊还是带有些艳的颜色,芦苇花的朴素与柔细像极了母亲,还是那般亲切,她浑浊的老眼透溢出慈祥的光芒。
③芦苇花内里,最深邃的那份情感,魂系着芦苇荡的仁心雄魄。细想下去,这苇却不尽是干瘪,虽然它腹中空洞,“空”与“有”本是相反的两极,怎么能搞在一起?但及待芦苇抽出了芦苇之花,爱是这般厚。
④芦苇的心间呀,盛着一片天,它怕这个天太空寂,在黄叶与绿叶中间绽放一种白发苍苍的弧度美。
⑤我心中不由一惊,没有什么比这样的画面更让人感受到冬野之真味了……有什么植物能把毛茸茸的花,撑过一个又一个清冷的黄昏,你来说一说?请不要讲,潇潇冷雨打沧桑整个芦苇荡,已然跨越清冷,不知是芦苇花温暖了残阳
⑥我想起一个女性朋友,在遭遇身体误诊、丈夫背叛、失去女儿的苦难后,她的心没有灰暗甚至死去,在爱中学会爱,自己很像一捧芦苇花。我听后,突然感到了芦苇花人性的甜美。
⑦这让我想起患渐冻症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坚守,同为医护人员的妻子感染了病毒被隔离治疗,分身乏术的张定宇不能陪在妻子身旁,有时一连三四天都看不上妻子一眼。谈到自己的渐冻症,在开车去看妻子的路上,自己害怕得哭了,妻子感染后已经康复。
⑧就像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一样,张定宇的双腿已开始萎缩,全身会慢慢失去知觉。他对时间特别敏感,自己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⑨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像张定宇一样,如同一面面旗帜,拉出一片片暖意,一点点在我的心扉展开,一点一点地将生命的抗争用毛笔在天地间一笔一画地写着、写着,像慢镜头一样。每年三月烧芦苇做草木灰,过去的艰涩和荣光只有芦苇根知道。 ⑩有人说,秋天芦苇花开了,就意味着生命光华铺射,一直把芦苇花装在心头,阳光不断透过指缝进入瞳孔
(选自《意林》,有删改)
(1)文章以芦苇花贯穿全文,为何在第②段写到菊花?请简要分析。
第16页(共21页)
(2)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整个芦苇荡,已然跨越清冷,不知是芦苇花温暖了残阳
(3)作者为什么要把张定宇比作“初春依然挺立的芦苇花”,请结合文本分析。 (4)本文题为《芦苇花的精魂》,请简要概括芦苇花的“精魂”体现在哪些方面。 (5)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空也是富有”的理解。
【解答】(1)本题考查对表现手法作用的分析。文章第②段写到菊花,其作用可结合本段文字中的“芦苇花的朴素与柔细像极了母亲,还是那般亲切,从情感的角度看。本题也可以从衬托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这类试题,联系上下文。语句“整个芦苇荡,不知是芦苇花温暖了残阳,使得整个芦苇荡给人带来温暖和美好。作答时抓住“清冷”“温暖”“美”三个词语分析。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本题要抓住芦苇花和张定宇之间的相似点进行分析作答,张定宇在生命的最后关心,与时间赛跑。而芦苇花要在每年三月烧做草木灰。从中可以看出:“芦苇花”“张定宇”都展现出了对生命的抗争和顽强品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本题可结合“芦苇花的朴素与柔细像极了母亲,还是那般亲切,这苇却不尽是干瘪,却诠释了‘空也是富有’的极妙哲理”“在爱中学会爱,……一点一点地将生命的抗争用毛笔在天地间一笔一画地写着,像慢镜头一样”等内容概括作答。
(5)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针对题目中“空也是富有”的理解,爱是这般厚,盛着一片天,慢慢捧出充满质感的芦苇花”可概括出芦苇的爱是深厚的。由此,生活在困境中。 答案:
(1)把芦苇花与秋菊作对比,突出芦苇花的朴素和柔细,表达了作者对芦苇花的喜爱。 (2)芦苇花和落日互相点缀,因此芦苇荡是温暖和美丽的。
(3)每年三月芦苇要烧做草木灰,芦苇花颜将不复存在;张定宇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与时间赛跑;赞美了张定宇坚韧顽强的品质。
(4)像母亲般朴素与柔细,永远让人感到亲切和慈祥;表现出在爱中去爱人的人性甜美。 (5)芦苇的腹中是空洞的,却怕天太空寂,它的爱是深厚的。正如社会中的一些人、物质贫乏,却拥有一颗大爱之心。
第17页(共21页)
8.(5分)名著阅读。
小文同学在阅读《骆驼祥子》的过程中做了文段批注和整本书的读书卡片,请你仔细阅读,回答以下各题。
(1)下面是小文同学做的文段批注,你觉得有误的一项是 C
大概地说吧,A他只要有一百块钱,就能弄一辆车。猛然一想,一天要是能剩一角的话,一百元就是一千天,他几乎算不过来这该有多么远。B但是,他下了决心,一千天也好,他得买车!第一步他应当,他想好了,去拉包车。遇上交际多,平均一月有上十来个饭局,C他就可以白落两三块的车饭钱。加上每月再省出个块儿八角的,也许是三块五块的,一年就能剩起五六十块!这样,他的希望就近便多了。他不吃烟,不喝酒,没有任何嗜好,没有家庭的累赘,D只要他自己啃咬牙,事儿就没有个不成。 A.批注:“他”刚到城里不久,对生活充满梦想。
B.批注:就算一千天、一万天,他也要坚持,买车的决心多么坚定! C.批注:吝啬,贪婪,爱占小便宜!如此挖空心思省钱
D.批注:突出了他对未来的信心,只要肯吃苦,就能买上新车! (2)下面是小文同学做的整本书的读书卡片,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读书卡片
作品:《骆驼祥子》
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主要情节:
A.祥子经过多年积攒,买上了一辆属于自己的新车,可是不久却被匪兵连人带车劫走。 B.祥子从匪兵处逃走,继续攒钱买车,车还没买上
C.祥子与虎妞结婚后,用她的私房钱买下一辆车,虎妞因难产死去。祥子又只得卖掉车子料理丧事。
D.命运的三起三落打消了祥子买车的念头,他重新投奔刘四爷,老老实实赁车挣钱。 【解答】(1)本题考查对名著知识的掌握。解答此题,仔细分析各选项与名著内容不一致之处。 ABD.正确;
C.有误,结合选段内容和书中内容可知,并不是出于个人小气吝啬。 故选:C。
第18页(共21页)
2.本题考查对名著知识的掌握。解答此题,仔细分析各选项与名著内容不一致之处。 ABC.正确;
D.有误,结合选段内容和书中内容可知,祥子彻底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故选:D。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8分)
9.(2分)某校九年级开展“家•国•梦”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活动。 【家•幸福的家】感受亲情,孝亲敬老,让爱住我家。请根据示例 ①听成长故事 ②看新旧照片 ③ 忆点滴关爱 ④ 集孝亲名言 【解答】答案:
示例:忆点滴关爱,集孝亲名言,写亲情作文。 10.(2分)请根据下面的材料,补写对联。
黄大年,著名地球物理学家。2009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殚精竭虑,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地球深层探测)事业,用5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20年的道路,技术研发实现弯道超车,完成了跨代飞跃,展示了归国科学家至诚报国的风采。2017年1月,他不幸因病去世
上联:忆往昔,邓稼先鞠躬尽瘁“两弹”扬国威 下联: 看今朝,黄大年殚精竭虑“深探”写传奇。
【解答】根据上联“忆往昔”,结合材料“2009年”;根据材料内容,使我国的“深探”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答案:
看今朝,黄大年殚精竭虑“深探”写传奇。 11.(4分)【梦】复兴的民族
细流汇江,江河成海,我们凝聚力量,我的国!作为追梦少年的你,写一句座右铭(要求:不得借用名人名言) 【解答】答案:
示例:我是中华振兴一分子。
四、写作(50分)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其一作文。
第19页(共21页)
12.(50分)作文:
我们的记忆总会有许多难忘的时刻。所谓难忘,可能是惊喜、兴奋、有趣,也可能是惭愧、尴尬,并以《 的那一刻》为题,写一篇作文。(请把题目补充完整后再作文。)
作文要求:①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②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500字。
④书写要规范、整洁、美观。
⑤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学校名。 【解答】
令我感动的那一刻
不知为何。妈妈看出我的状态不佳。我欣然同意了。
周日清晨,天空中弥散着鹅黄色的暖阳,让我得到了些许慰藉,各色蔬果,应有尽有,为她的菜单购置食材,欣赏着周围的风景,目光却扫到了一处别样的景观:在人来人往的市场中,他们走得是那样慢。不过,风儿催促着他们,非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踏实。
他们也来到了这个摊前,摊主热情地招待着:“大妈,又来买菜啦,老奶奶的耳朵可能不怎么好使,用力抻着脖子,喊了几声:“你说啥,立马贴心地为老奶奶翻译着:“问你好呢,好,好,我和老头子又来烦你了,眼角那岁月的修饰又浓了几分?”“嗯……我想吃你炒的蒜苔”,话语中温情脉脉,牢牢地盯着老奶奶的身边。”老爷爷笑了,阳光都比这笑声逊色几分,挑拣着最好,他那架势。
老爷爷仔细筛选完后,将那把精心挑选的蒜苔郑重地递给摊主,发现了老奶奶脚上的运动鞋鞋带散了,正打算弯腰系上时,说:“你不方便。声音还是那样洪亮。”神情如少女般娇羞。老爷爷半蹲在地上,鬓角处也有了几点若隐若现的老年斑。老爷爷打上最后一个结,接过菜。
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那一刻,年老了,情淡了,这份长久而坚贞的情感历久弥新,融进风雨与磨难中。
那一刻,那对背影,动着我的情。 1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第20页(共21页)
材料一:习,本义是鸟反复练习飞翔。后泛指反复地学,使熟练掌握。 材料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请根据你对上面材料中“习”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联系生活实际,有真情实感,文体不限;④不少于600字 【解答】
一次刻苦的练习
体操比赛快到了。
为了争得好名次。特别是星期五。
上午第三节课是体育课。课间操时间,我们班根本就没回教室了,体育老师提前带我们进入了训练模式,体育老师带领我们熟悉了整个比赛流程。齐步走入场的时候,就把第一排换到了最后。为了练好齐步走。每一个动作都很用心。体育老师很严格,才进入下一个动作的训练,我们的时间不够。
这还不算,数学老师课后服务时间再次组织我们训练。尤其是消防安全拍手童谣,我们要么不记得童谣的词。五六节课的时间、练习了动作,这一次的表演。当然,体育老师又带领我们练习了很多次,直到满意了为止,为了让整个广播操做得更精神,我们还在整队的过程中加入了口号,队伍向中靠拢的时候再喊一遍,我们的队伍变得更精神抖擞。
我们的刻苦训练很有成效。我们的汗水不会白流,我们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第21页(共21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