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坛
黑龙江双鸭山市大叶沟东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杨娇
(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地质勘查研究院,辽宁鞍山114038)
摘要:大叶沟矿床是近年来东北地区新发现的金多金属矿。为揭示该矿床成因,本文系统研究矿床地质特征,认为内分布有中-上元古界大盘道组地层,该组老变质岩层含Au、Cu、Pb、Zn等多金属丰度值较高,与金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可为成矿提供丰富的物质来源。后期花岗岩体、闪长玢岩小侵入体及石英脉,显示出区内岩浆具有多期次的特征。构造运动热液活动亦较为活跃,这对成矿物质的活化、迁移、沉淀、富集是非常有利的。
关键词:大叶沟东山;金矿;矿床成因;地质特征大叶沟东山金矿位于七台河市勃力县老柞山金矿区北30km左右,处于距双鸭山市东南方向,距双鸭山市政府约70km,行政区划属双鸭山市管辖。该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具较大的成矿潜力和找矿远景。本文旨在通过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等方面研究,综合分析矿床成因,以丰富区域成矿理论,为矿区及外围找矿提供理论依据。
1成矿地质背景与矿区地质概况
牧牛钨矿床位于天山-兴安造山带东部,属佳木斯地块,兴东古陆块陆缘增生带。成矿区带位于小兴安岭-老爷岭成矿带(Ⅱ2),佳木斯隆起铁、金非金属成矿带(Ⅲ4),老柞山金成矿亚带。出露的主要地层为中-上元古界大盘道组(Pt2-3dp)、新近系中-上新统玄武岩组(βNc)及第四系全新统现代河床冲积、堆积层;区域内早、中、晚元古代侵入岩均有出露;区域构造以NE、NW向断裂构造和韧性剪切带为主,北东向及北西向两组断裂同等发育,大多数北西向的断裂形成比较早,被后期形成的北东向的断裂切割、控制。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中-上元古界大盘道组(Pt2-3dp),岩石类型有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石榴辉岩、辉岩、斜长角闪岩等。矿区岩浆岩主要为一套元古代岩浆岩。岩石类型主要有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似斑状花岗闪长岩、正长花岗岩等。区内构造主要为北西向、北东向。北西向断裂被北东向断裂所截。区内矿化处要发育在中-上元古界大盘道组内。
2矿床地质特征
目前勘探揭示,大叶沟东山矿区内发现有1条金矿化体。Au-1:为高岭土化、硅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化发育的蚀变带,矿(化)体高岭土化严重,较为破碎,故产状不明显,根据石墨矿体产状推测金矿(化)体产状为走向115°,倾向205°,倾角74°。金矿(化)体涉及样品4件,取样宽度4.40m,其中连续样H09、H10最高品位1.65g/t,平均品位1.16g/t,真厚度1.51m,;连续样H09、H10、H11、H12最高品位1.65g/t,平均品位0.76g/t,真厚度3.32m。由于该矿体为单工程见矿,沿走向未被控制,推测长50m。与成矿密切相关的围岩蚀变主要类型有高岭土化、碳酸盐化、硅化及褐铁矿化。其中碳酸盐化及硅化相对较发育,且与金矿脉密切相关。
3矿床成因探讨
矿床地质特征初步研究及矿区勘查资料分析表明,普查区内分布有中-上元古界大盘道组地层,该组老变质岩层含Au、Cu、Pb、Zn等多金属丰度值较高,与金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可为成矿提供丰富的物质来源。
区内发育有后期花岗岩体、闪长玢岩小侵入体及石英脉,显示出区内岩浆具有多期次的特征。构造运动热液活动亦较为活跃,这对成矿物质的活化、迁移、沉淀、富集是非常有利,区内金的成矿主要是由古生代花岗岩就位过程与接触的钙质岩系发生交代,在交代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初步认为是一座与元古代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并受到燕山期热液活动叠加的矽卡岩型金矿床。
4结论
4.1区内分布有中-上元古界大盘道组地层,该组老变质岩层含Au、Cu、Pb、Zn等多金属丰度值较高,与金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可为成矿提供丰富的物质来源。
4.2区内发育有后期花岗岩体、闪长玢岩小侵入体及石英脉,显示出区内岩浆具有多期次的特征。构造运动热液活动亦较为活跃,这对成矿物质的活化、迁移、沉淀、富集是非常有利的。
4.3综合区域构造演化、矿床地质,笔者认为黑龙江大叶沟东
山金矿为一座与元古代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并受到燕山期热液活动叠加的矽卡岩型金矿床。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2]梅友松.成矿规律若干问题研究[J].地质与勘探,2005,41(6):3-13.[3]李广慧,韩丽,张明海.黑龙江省老柞山金矿田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的关系[J].地质与勘探,1999,35(2):14-16.
[4]何绍勋,段嘉瑞,刘继顺,等.韧性剪切带与成矿[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