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天价灯事件
事件主角:中国石化; 发生时间:2009年6月; 危机根源:挥霍过度; 危机类型:企业形象危机 事件过程:
2009年7月13日,ID为“banwanliming”的网友在论坛上发出了一篇名为“朋友去中石化参观了价值1200万的天价吊灯”和一篇名为“天天喊亏损天天喊穷的中石化公司装修要2.4亿”的帖子,内文中列出了一个“中石化现在正在进行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维修工程”的预算,并质疑中石化“天天喊亏损”要求政府提油价,却投入如此巨资进行装修,是在“忽悠老百姓,忽悠政府,忽悠油价”。
在网络舆论上,网友们之所以对中石化的吊灯这么感兴趣,“明说天价灯,暗指油价高”。一边天天喊亏损频频上调油价牟取高额利润,一边却奢侈浪费大肆挥霍,又怎能不激起公众的愤怒!中石化的一盏“天价灯”,不仅照出了垄断行业的暴利和贪婪,更是照出了监管部门的失职和公众的无奈。
危机案例评点与分析:
中石化此次所遭遇的危机事件属于声誉危机——声誉危机虽不像产品质量危机那样对企业的冲击直接且巨大,但如果声誉危机未能管理到位,也可能产生滚雪球效应,最终演变成影响力巨大的全面危机。
在媒体为王的时代,媒体对企业的监督力量也是空前巨大最近一段时间,央企对外曝光的事件似乎都以是负面居多,媒体也似乎对央企形成了一个关注的怪圈:只要是负面的、失败的、坏消息的新闻,媒体均保持着高度热烈的兴趣进行大规模报道。但对于央企正面的、有利的信息,却往往少于着墨。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于企业对外公共关系传播与媒体沟通存在一定的缺陷。
在公众眼中,央企最令人痛恨的生存逻辑就在:依靠政策保护垄断市场,不顾民众利
益而最大化自身及企业员工的利益。在这种思维逻辑影响下,公众对央企形成了一种集体认知上的无意识:央企都是专制的、反社会利益的、谋私利的。在这种强烈偏向性认知前提下,央企在企业改革、社会责任、GDP贡献方面的利好正面信息往往被媒体及公众无形中淡化。在这种周而复始的媒体偏向性传播之下,央企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形象怪圈:规模最大,恶评越多,形象越差。中石化应当分析危机情景,并根据引发此次危机的根源、危机特点、扩散的范围制定相应的策略,挽救企业的声誉,并制定出危机管理的相应措施,当出现危机时能够快速有效的进行处理。
建议:
通过中石化的这次事件可以得出企业在进行危机管理的策略思路或许必须有所改变,在做好基础的产品质量要求与保障的基础上,对涉及企业声誉方面的价值链流程进行严格管理,视企业声誉为立信之根本,并未雨绸缪,制定危机管理的应对措施,当出现危机事件时,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处理。还有中国网民现已突破3.38亿,“自媒体”时代全面来临,每一名网民都可以成为企业、品牌的“杀手”。每一次的危机事件的爆发、扩散、深化都与网络舆论息息相关,由此企业对于网络的传播的研究、网络舆论的监控与防范。也应该成为企业战略管理非常重要的一块。
从传播影响力的角度来说,网络负面传播的影响力已经开始在超越平面媒体,直逼电视媒体,甚至许多网络话题反过来影响电视媒体的选题或引起其关注报道。所以,研究网络传播是每一家企业进行危机管理时非常关键的工作之一。
中石化是响当当的行业领导品牌,这是因为这些品牌都是企业标杆,所以媒体关注度都很高,企业点滴的失误更容易被放大,随之而来的危机也将一触即发。
所以就更加要求领导者在这个透明的时代,更加加强企业的危机管理意识,媒体对领导性企业的监督力度是空前巨大的,企业将面临比以往更加巨大的透明化的压力----这就更要求企业领导者更加注重信息沟通、情感交流、价值分享,在媒体沟通方面,必须将自身从封闭的状态走向对外开放,从对抗走向对话,从抗拒走向合作,真正成为一家将社会
利益、公众利益与企业利益相融合的公民企业,以良好的企业美誉度去构筑成企业天然的危机防范天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