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夏天奔跑的声音 【美】雷·布拉德伯里
①年迈的桑德森先生在自己的鞋店里巡视,一边轻轻触摸货架上的每一双鞋。他就像宠物店的店主,店里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动物。他关切地碰碰它们,为它们整理好鞋带,调整好鞋舌。然后,环顾四周,满意地点点头。
②片刻之前,桑德森鞋店的门口还空荡荡的。下一秒,男孩道格拉斯笨拙地站在那里,低头看着自己的皮鞋,仿佛这双笨重的鞋子已经深陷水泥地里拔不出来了。道格拉斯从夏日正午的艳阳下挪动身体,小心翼翼地把硬币码在柜台上。
③“什么也别说!”桑德森先生说。 ④道格拉斯僵住了。
③“我知道你想买什么。”桑德森先生说,“每天下午你都站在我橱窗的前面。你觉得我会看不到你吗?你想买的是绵白网球鞋。最后,我还敢说你想赊欠。”
③“不是!”道格拉斯喊道,“我想到了比赊欠更好的办法!”他喘着气说,呼吸急促。“在我告诉您之前,桑德森先生,您必须回答我一个小问题。您还记得自己最后一次穿运动鞋是什么时候吗,先生?”
“哦,⑦桑德森先生脸沉了下来。二十年,让我想想,三十年前吧。为什么这么问?” ③“桑德森先生,难道您不觉得亏欠顾客吗?您至少应该试穿一下自己卖的鞋子,哪怕一分钟,不然您怎么知道穿上去什么感觉?”
⑨男孩的狂热让桑德森先生有些退缩,他一只手摩挲着下巴。“这……”
③“桑德森先生,”男孩滔滔不绝,“您卖东西给我,” 我也会把同样价值的东西卖给您。③“这样做真的有必要吗,孩子?”桑德森先生疑惑地问。 ③“我当然希望您能试一试,先生!”
⑬老人默默地坐了下来,气喘吁吁地将网球鞋套在自己狭长的脚上。顺着西裤深色的裤脚看过去,它们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⑭桑德森先生站了起来。
③“穿起来感觉怎么样?”男孩问道。 ③“感觉很好。”他准备坐下来。
③“别!”道格拉斯伸出手,“桑德森先生,现在您能来回走两步,然后我再告诉您剩下的话吗?是这样的:我还差您一美元。不过,先生——一旦我拥有了这双鞋子,您知
道会发生什么吗?”
③“你想说什么?”
③“我会帮您拿包裹,给您买咖啡,帮您跑邮局……每一分钟,您都会看到我从这里进进出出。感受一下这双鞋子,桑德森先生,想象它会带着我跑得多么快。感觉到里面的弹簧了吗?感觉到鞋子内部在奔跑了吗?感觉到我能够飞快地干完这些事情不让您操一点心了吗?您悠闲地待在凉爽的店里,而我在满城跑!不过,到处跑的可不是我,而是鞋子。它什么地方都可以去!”
⑳桑德森先生惊讶地站着。这番话就像汹涌的激流一样裹挟着他,他开始深陷到鞋子里。伴着从门口吹进来的微风,他轻轻摇晃起来。他像踩在草丛里,又像踩在富有弹性的黏土上。
㉑店外面,几个行人正顶着大太阳走在人行道上。
㉒老人和男孩彼此对视,男孩显得兴高采烈,而老人看起来如有顿悟。
㉓老人脚步轻盈地穿过店铺,走到放满鞋盒的墙边,取了一双鞋给男孩,然后又在一张纸上列了个清单。男孩穿上鞋之后站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
㉔“这是今天下午你要为我做的一堆事情。办完这些事,我们就两清了。” ㉕“谢谢您,桑德森先生!”道格拉斯蹦蹦跳跳地准备离开。 ㉖“等等!”老人俯身向前,“鞋子感觉如何?”
㉗男孩低头看着自己的脚,它们深陷在河流中,深陷在麦田里,深陷在正将他推出城去的风中。他抬头看着老人,他的眸子在喷火。
㉘“像羚羊?”老人问道,视线从男孩的脸上移到鞋上,“瞪羚①?”
㉙男孩想了想,犹豫了一下,然后很快地点点头。几乎一瞬间,他就不见了,网球鞋的声音消失在丛林般的高温里。
㉚桑德森先生站在阳光灼热的门口,倒耳倾听。很久以前,当他还是个爱做梦的男孩时,他就记住了那个声音。这些美丽的生物在蓝天下跳跃,它们穿过灌木丛,留下轻柔的奔跑回音。
㉛“羚羊,”桑德森先生说,“瞪羚。”
㉜他弯腰拾起男孩扔掉的冬鞋,曾经的两雪让鞋变得沉甸甸的。老人走出了骄阳的炙烤,脚步轻柔、淡然、缓慢……
(选自《雷·布拉德伯里短篇自选集》,有删改)
【注】③瞪羚:羚羊的一种,非常敏捷。 1.梳理小说情节,将下面图表补充完整。
2.联系语境,分析加点词语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1)道格拉斯从夏日正午的艳阳下挪动身体,小心翼翼地把硬币码在柜台上。 ....(2)老人脚步轻盈地穿过店铺,走到放满鞋盒的墙边,取了一双鞋给男孩,然后又在..一张纸上列了个清单。
3.小说用了不少笔墨写道格拉斯劝说桑德森先生,这对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
4.读完本文,也许你会联想到这些词语:青春活力、理解尊重、梦想追求……请结合小说内容,围绕一两个词语谈谈你对主题的理解。
5.男孩道格拉斯与桑德森先生彼此影响,共同成长。下列三组人物也有类似的关系,请选择一组,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A.孙悟空和唐僧(《西游记》) B.简·爱和罗切斯特(《简·爱》)
C.哈利·波特和他的伙伴(《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粮食 茹志鹃
一九四七年的冬天刚开始,就给穷人来了个下马威,冻得舌头都僵了。这里敌我双方正值“拉锯”状态,土地改革还没开始。老寿仍裹着他那件破棉袄,腰里扎了根绳子,背着个小粪筐,在外转了一天,现在天都黑净了,才跑回家来。一进门就对老伴说:“有吃的吗?给一口,肚里都结冰了。”说着就丢下粪筐,蹲到灶门前,拨着余火,烤着打战的身子。
老寿的老伴是个苦死累死不讨饶的硬女人,就是爱唠叨几句。照老寿的话说,“是个贤德的人,话多,也多在理上。”
老伴一看老寿冻成这样,心疼了:“这一整天都没吃?”
“上哪吃去?”老寿用烤热的手,使劲擦着脸。老伴急忙掀锅盖,一碗现成的红薯叶玉米糊糊坐在热水里,她又特别优待,拿下馍馍筐子,掰了一大块高粱饼子给他。一边给,一边轻轻问道:“有情况啦?”
“还乡团领着一个团的匪兵,还带了两把铡刀,已经到了镇上。” “那快给县大队报信呀!”
“我又不傻。这不刚从老甘那里来。”老寿耸了耸眉毛,端起了碗。但还没顾上喝,又把碗放在锅台上,从怀里掏出了四条干粮袋,眼瞅着地上说道:“老甘他们决定今晚
就窜到敌人后面去,让过这股锋头,再打回来。他们到新区去,吃粮怕有难处……”
老伴一看这情景就明白了,也不等他把话说完,就揭开小木柜,拎出个面口袋,摔到老寿怀里,说道:“就这点高粱面了,这天寒地冻,咱不吃,叫孩子也不吃?你看着办吧!”
“有难处,这不假啊!”老寿仍旧两眼瞅着地上。又说道:“可是我是个在党的人。再说我们冷了,饿了,在家还能烤烤火,摘把野菜。老甘他们走出这么远去,还不知睡哪里,吃什么呢!这不都是为了咱……”
“唉!装吧装吧!啰嗦个啥!我才说了两句,你就说了一大套,谁不知道革命就是为了咱穷老百姓呀!”
“对!你是个明白人,都怪我嘴碎。说实在的。这点粮还不够他们吃一顿的,不过是个心,给防个急。回头老甘要从这里过,我让他来拿的。”老寿就这么检讨着,说着,和老伴一起把高粱面装进了干粮袋。最后面袋空了,而四条干粮袋只装了三条。
“该够啊!一条干粮袋装三斤,三四一十二。”老寿捏着那只空的干粮袋,踢踏着脚,转了一个身,又眼望着地,说道:“我咋记得家里还有十五斤高粱面呢!”
“这两天没吃啊?正巧我今天又烙了饼。”
“饼!也行啊!把饼切成小条条,装进去也成啊!”说着也没敢抬头,拿起刀就切老伴优待自己的那半拉饼子。这一次,老伴没吭气,把饼筐子递过来了。老寿把饼切好,装进口袋,然后端起灶台上那碗糊糊,看了看,重又坐到锅里。用手掌抹了抹嘴,说:“留给铁栓吧!”
“你喝了它吧!”老伴眼里已转了半晌的泪,到底流了下来。
“别难过,等解放以后,那时候啊!嗨!到共产主义那更美了,吃香的,喝辣的,任挑。”老寿吹灭了灯,又在灶门前蹲了下来。一边想着将来,一边等着老甘那轻轻的叩门声。
村里的狗,叫了几声,老甘来了。老寿在黑地里递上四条干粮袋,最难受的是他不得不说明其中有一袋是饼条子。
“老寿,你放心。哪里有老百姓就饿不着咱们。你们这点心,我带去防个急用。”老甘紧紧捏了捏老寿的手就走了。
老寿看他走远了,回身进屋关门。一摸,门栓上挂着两条干粮袋,老甘只拿了一半上了远路。打仗的人,留下了一半安家的粮。老寿悄悄地用手掌抹去两眼的热泪,把门关上。
(节选自《剪辑错了的故事》,题目为编者所加)
6.梳理小说情节,将图表补充完整。
_________→把四袋粮食交给老甘→老寿:向老甘报告敌情,并让他来拿粮食→(1)(2)_________
老甘:(3)_________→按约定来到老寿家取粮→只带上两袋粮食离开 7.品味下面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的心理。 “有难处,这不假啊!”老寿仍旧两眼瞅着地上。
8.文中写老寿的老伴是个“硬女人”,你认为她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内容阐述。 9.揣摩下面语句,联系全文,探究小说的主题。
③老寿在黑地里递上四条干粮袋,最难受的是他不得不说明其中一袋是饼条子。 ③一摸,门栓上挂着两条干粮袋,老甘只拿了一半上了远路。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家有斑鸠 陈忠实
住到乡下老屋的第一个早晨,刚睁开眼,便听到“咕咕——咕咕”的鸟叫声。我断定是斑鸠,不由得惊喜。披上衣服,竟有点迫不及待,悄声静气地靠近窗户,透过玻璃望出去,后屋的前檐上,果然有两只斑鸠。一只站在瓦楞上,另一只围着它转着,一边转着,一边点头,发出“咕咕——咕咕”的叫声。
六年前的大约这个时节,我和王仲生教授住在波士顿城郊他的胞弟家里。尽管三层小洋楼宽敞舒适,我和王教授还是喜欢站着或坐在后院里。后院是一片绿茸茸的草坪,有几种疏于管理的花木。树木的枝杈上,栖息着,毋宁说侍立着一群鸟儿。一种通体黑色的梭子形状的鸟儿,在人刚打开后门走到草坪边的时候,它们便从树枝上飞下来,落在草坪上,期待着人撒出面包屑或什么吃食。你撒了吃剩的面包屑或米粒,它们就在你面前的草地上争食,甚至大胆地跳到人的脚前来。偶尔,还会有一只两只松鼠不知从哪棵树上蹿下来,和梭子鸟儿在草地上抢夺食物。
我在那个令人忘情的人与鸟兽共处的草坪上,曾经想过在我家的小院里,如若能有这样一群敢于光顾的鸟儿就好了。然而,实际想来,实现这样人鸟人兽共存共荣的和谐景象,恐怕也不是短时间的事。[甲]我们把鸟儿兽儿作为美食作为美裳作为玩物作为发财的对象而心狠手狠的年月,已无法计算。我能记得和看到的,一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对麻雀发动的全民战争,麻雀虽未绝种,倒是把所有飞翔在天空的各色鸟儿吓得肝胆欲裂,它们肯定会把对人的恐惧和防范以生存戒律传递给子子孙孙。再是种种药剂和化肥,杀了害虫长了庄稼,却把许多食虫食草的鸟儿整得种族灭绝——更不要说那些利欲熏心丧尽良知捕杀濒临灭绝的珍禽异兽者。我曾瞎猜过,能够存活到今天的鸟类、兽类,肯定具备一组特别优秀的专司提防警惕人类伤害的基因。不然,早该在明枪暗弓以及五花八
门的机关和陷阱里灭绝了。
还是说我家的斑鸠。
我有记事能力的时候就认识并记住了斑鸠。在我家乡的鸟类中,斑鸠是最朴拙最不显眼近乎丑陋的一种鸟儿。灰褐色的羽毛比不得任何一种鸟儿,连麻雀的羽翅上的暗纹也比不得。没有长喙和高足,比不得啄木鸟和鹭鸶。没有动人的叫声,从早到晚都是粗浑单调的“咕咕咕——咕咕咕”的 声音。它的巢仅由几十根柴枝,横竖搭置成一个浅浅的潦草的窝。小时候我站在树下,可以从窝底部的缝隙透见窝里有几枚蛋。记得有篇小学课文,说斑鸠是最懒惰的,懒得连窝也不认真搭建,冬天便冻死在这种既不遮风亦不挡雨的窝里。
然而,整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我住在祖居的老屋读书写字,没有看见过一只斑鸠。我以为再也看不到斑鸠了。
斑鸠却在我重返家乡的第一个清晨出现了,就在我的房檐上。 我便轻手开门,怕惊吓了它们。它们还是飞走了。
初始,无论我怎样轻手蹑足开门走路,它们一发现我从屋内走到院中,扑棱一声就从屋脊或围墙上起飞了,飞到高高的村树上去了。我仍然往小院里抛撒米谷。直到某一日,我开门出来。[乙]两只斑鸠突然从院中飞起,落到房檐上,还在探头探脑瞅着院中尚未吃完的谷米。我心里一动,它们终于有胆子到院内落脚啄食了,这是一次突破性的进展。
我和斑鸠的关系获得令人振奋的突破之后,随之便是持久的停滞不前。斑鸠在房檐在房脊在院墙上栖息追逐,似乎已经放心无虞。然而有我在场的时候,它们绝不飞落到院里来啄食,无论我抛撒的米谷多么富于诱惑。有几次我从室内的窗玻璃前窥视到斑鸠在院中啄食米谷的情景,每当我出门,它们便惊慌地飞上房顶。这一刻,我清醒地意识到,它们还不完全是我家的斑鸠。
要让斑鸠随心无虞地落到小院里,心里踏实地啄食,在我的眼下,在我的脚前,尚需一些时日。
我将等待。
(选自《我走在这活泼泼的人间》,有删改)
10.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我”与斑鸠的关系,填写下面的表格。 时间 关有记事能力的(2) 时候 (1) “我”未见过个早晨 (3) “我”给斑鸠喂食,斑鸠敢到重返家乡的第一重返家乡后的某一日 系
斑鸠 院里啄食 11.有同学对文中[甲][乙]两处有疑问,请你解答。
(1)[甲]处“我们把鸟儿兽儿作为美食作为美裳作为玩物作为发财的对象而心狠手狠的年月”语句很长,没用标点停顿,强调了什么?
(2)[乙]处的“探头探脑”好像有丑化斑鸠的感觉,去掉是不是更好些?
12.本文题为“家有斑鸠”,二、三两段却没有写“斑鸠”。这两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13.“我”能等来“我家的斑鸠”吗?请联系全文和生活体验简要分文章以“我将等待”结尾,析。 14.
西风胡杨 潘岳
①胡杨,生在西域。在那里,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曾经英雄逐霸的故事……都已被那浩茫茫的大漠吹洗得苍凉斑驳。仅仅一千年,只剩下残破的驿道,荒凉的古城,七八匹孤零零的骆驼,三五杯血红的酒,两三篇英雄逐鹿的故事,一曲飘忽在天边如泣如诉的羌笛。当然,还剩下胡杨,还剩下胡杨簇簇金黄的叶,倚在白沙与蓝天间,倚成一幅摄人心魄的画,令人震撼无声。
②胡杨,秋天最美的树,是1.3亿年前留下的最古老的树种,只生在沙漠。全世界90%的胡杨在中国新疆的塔里木。我去过塔里木。在那里,一边是世界第二大的32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3800平方公里的塔里木胡杨林。
③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坚韧的树。A能在零上四十度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风沙。那种遇强则强,逆境奋起,绝不放弃的精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儿热血沸腾。
④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市,是村庄,是青山绿水,是喧闹的红尘世界,是并不了解它们的芸芸众生,可它们不在乎。B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⑤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包容的树。胡杨林中,有梭梭、甘草、骆驼草,他们和谐共生。胡杨林是硕大无边的群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是典型的东方群体文明的构架。如同中华民族,虽经无数风霜雨雪,仍然同根同种同文,独秀于东方。
⑥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C他们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倒,
倒下去一千年不朽。这不是神话。无论是在塔里木,还是在内蒙额济纳旗,我都看见了大片壮阔无比的枯杨,D他们生前为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状地挺立在战友与敌人之间。
⑦胡杨曾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可是,拓荒与征战,使水和文明一同消失在干涸的河床上。胡杨也有哭的时候,每逢烈日蒸熬,胡杨树身都会流出咸咸的泪。它们想求人类,将上苍原本赐给它们的那一点点水留下。上苍每一滴怜悯的泪,只要洒在胡杨林的沙土上,就能化出漫天的甘露,就能化出沸腾的热血,就能化出清白的正气,就能化出战士前仆后继地奔向前方,也会让这批战士继续屹立在那里奋勇杀敌。
⑧我看到塔里木与额济纳旗的河水在骤减,我听见上游的人们要拦水造坝围垦开发,我怕他们忘记曾经呵护他们爷爷和爷爷的爷爷的胡杨,我担心他们的子孙会重温那荒漠残城的噩梦。
⑨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请它们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就三天。我看着胡杨林中坚持拼搏着的“战士”,看着那些倒下去的伤者,无比心痛。
⑩然而我坚信: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那些伤者将被疗治,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激励。
⑪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烈烈西风中会有无数声音回答:我们是胡杨!
(有删改)
(1)同学们阅读后整理了下本文的内容和情感,清楚发现了散文具有的“形散而意不散”的特点,请你根据文章补全下面的表格。
“我”的情感文章内容 态度 “我”认为的秋天最美的树,是最 ③_______、③_______、③_______、③_______的树 担心、人们拦水开发,河水骤减,胡杨哭泣 ③_______ 胡杨依旧挺立,激励人们,感动上苍 ③_______、赞美、惊叹 胡杨的坚毅、我对胡杨的崇敬之情 贯穿全文 震撼
(2)小语和小文看完后,对文章的理解有了以下对话,请你补全下面的对话。
小语:这篇散文震撼到我了,作者以深邃的目光和睿智的笔触描绘了被称为“沙漠神树”胡杨,写得有力又深情。你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头交代胡杨的生长环境,有③_____ 的作用。
小文:你说得对,我也关注到了,你看结尾依旧十分震撼,我觉得这句话如果设计朗读,这里的上苍带着 ③_____ 语气问“你们是谁”,而胡杨的回答是 ③_____语气,展现出胡杨③_____ 的精神。
小语:嗯嗯,这样能读出对胡杨的深深赞美。在作者的笔下,胡杨是人的生命,人的风骨的象征。你看文章中还有很多描写胡杨的优美句子,第三到六段这些划线句子,你最喜欢哪一句?
小文:我最喜欢的是③_____ 的句子,因为这句话③_____
小语: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学过的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中华大地上,总有那么一批不求显达的精英,总有那么一批逆行向前的中坚,总有那么一批甘于寂寞的士子。
③_____,小文:是的,在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中就有很多,比如③_____、他(她)们③_____(结合人物精神和你的生活实际,谈谈阅读感悟)
【甲】生 机 (汪曾祺)
芋头
①一九四六年夏天,我离开昆明去上海,途经香港。因为等船期,滞留了几天,住在一家华侨公寓的楼上。这是一家下等公寓,已经很敝旧了,墙壁多半没有粉刷过。住客是开机帆船的水手,跑澳门做鱿鱼、蚝油生意的小商人,准备到南洋开饭馆的厨师,还有一些说不清是什么身份的角色。这里吃住都是很便宜的。住,很简单,有一条席子,随便哪里都能躺一夜。每天两顿饭,米很白。菜是一碟炒通菜、一碟在开水里焯过的墨斗鱼脚,顿顿如此。墨斗鱼脚,我倒爱吃,因为这是海味。——我在昆明七年,很少吃到海味。只是心情很不好。我到上海,想去谋一个职业,一点着落也没有,真是前途缈茫。带来的钱,买了船票,已经所剩无几。在这里又是举目无亲,连一个可以说说话的人都没有。我整天无所事事,除了到皇后道、德辅道去瞎逛,就是踅到走廊上去看水手、小商人、厨师打麻将。真是无聊呀。
②我忽然发现了一个奇迹,一棵芋头!楼上的一侧,一个很大的阳台,阳台上堆着
一堆煤块,煤块里竟然长出一棵芋头!大概不知是谁把一个不中吃的芋头随手扔在煤堆里,没有土壤,更没有肥料,仅仅靠了一点雨水,它,长出了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在微风里高高兴兴地摇曳着。在寂寞的羁旅之中看到这几片绿叶,我心里真是说不出的喜欢。
③这几片绿叶使我欣慰,并且,并不夸张地说,使我获得一点生活的勇气。
豆芽
④秦老九去点豆子。所有的田埂都点到了。——豆子一般都点在田埂的两侧,叫做“豆埂”,很少占用好地的。豆子不需要精心管理,任其自由生长。谚云:“懒媳妇种豆。”还剩下一把。秦老九懒得把这豆子带回去。就掀开路旁一块石头,把豆子撒到石头下面,说了一声:“去你妈的!”又把石头放下了。
⑤过了一阵,过了谷雨,立夏了,秦老九到田头去干活,路过这块石头。他的眼睛瞪得像铃铛,石头升高了!他趴下来看看!豆子发了芽,一群豆芽把石头顶起来了。
⑥“咦!”
⑦刹那之间,秦老九成了一个哲学家。
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
⑧玉渊潭当中有一条南北的长堤,把玉渊潭隔成了东湖和西湖。堤中间有一水闸,东西两湖之水可通。东湖挨近钓鱼台。“四人帮”横行时期,沿东湖岸边拦了铁丝网。附近的老居民把铁丝网叫做铁蒺藜。铁丝网就缠在湖边的柳树干上,绕一个圈,用钉子钉死。东湖被圈禁起来了。湖里长满了水草,有成群的野鸭凫游,没有人。湖中的堤上还可以通过,也可以散散步,但是最好不要停留太长,更不能拍照。我的孩子有一次带了一个照相机,举起来对着钓鱼台方向比了比,马上走过来一个解放军,很严肃地说:“不许照!”行人从堤上过,总不禁要向钓鱼台看两眼,心里想:那里头现在在干什么呢?
⑨“四人帮”粉碎后,铁丝网拆掉了。东湖解放了。岸上有人散步,遛鸟,湖里有了游船,还有人划着轮胎内带扎成的筏子撒网捕鱼,有人弹吉他、吹口琴、唱歌。住在附近的老人每天在固定的地方聚会闲谈。他们谈柴米油盐、男婚女嫁、玉渊潭的变迁……
⑩但是铁蒺藜并没有拆净。有一棵柳树上还留着一圈。铁蒺藜勒得紧,柳树长大了,把铁蒺藜长进树皮里去了。兜着铁蒺藜的树皮愈合了。鼓出了一圈,外面还露着一截铁的毛刺。
⑪有人问:“这棵树怎么啦?” ⑫一个老人说:“铁蒺藜勒的!”
⑬这棵柳树将带着一圈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继续往上长,长得很大,很高。
(选自《人间草木》,有改动)
【乙】
孙郁:汪曾祺正在被经典化的路上
①【三联生活周刊】:最近十几二十年,汪曾祺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普通读者的关注,他80年代发表《大淖记事》《受戒》等作品时,在文学界有一定关注,但和当时的主流作家比,还是相对小众的,您怎么看他在当时的这种边缘化?
②【孙郁】:80年代文学的主流思潮是反思“文革”,属于新启蒙的一部分,主旨是提倡人道主义。文坛流行的人道主义,都指向对“文革”的反思和清算,是面向这场文化、政治灾难。而汪曾祺的几篇小说,还有他的散文都不在这个体系里。
③汪曾祺和主流话语是不一样的,他启用了另一套进入日常生活的话语体系。当时,他的文字把高大上的话语、虚假的文学拉回到日常生活。那种日常是散淡的,甚至弱小的,其中有中国传统文人人脉里精善秀雅的东西。它不是主流,可能只是一棵不高的小树苗,但它让人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有一些学者和读者意识到这种作品的价值,但声势不大,所以当时汪曾祺没有大红大紫。
④【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汪曾祺80年代之后写作的作品在认可度和传播性上会高于他的早期作品?
⑤【孙郁】:他60岁以后才开始被人们广泛注意,这跟他晚年作品的题材和风格有关。他上世纪40年代时期的作品整体上是空灵、无序的,语言里充满痉挛、战栗的感觉,体现的是他当时孤独、迷茫这样一种状态。但这些作品对普通人来说,读起来是隔着的,通俗地说就是不容易共鸣。
⑥退回到传统文化里,写现实主义的作品,这是他80年代之后创作观念的一个重要转变。他的经历帮助他后来的创作更回归传统和民间。
⑦汪曾祺是能够进入到民间文化和语言系统内部的。汪曾祺以感性的方式把从民间得来的东西呈现出来,永远地保存下来了,这恰恰是作家的贡献。
⑧民间的滋养调动的还有他早期的乡村记忆,40年代时他也写高邮,但写法和80年代之后很不一样。之前是有些精英视角,有些清高的,后来有了切实的经历之后,他更能体察底层的生活状态,体察普通老百姓的痛苦、寂寞,还有生活的不易,并从生活中挖掘出美,这些恰恰是普通读者欣赏的地方。
⑨【三联生活周刊】几乎是他去世之后,确切说是近十年,汪曾祺和他的作品被重新发现了,他作品里与当下的契合点在哪里?
⑩【孙郁】虽然承接传统文化,承接“五四”传统,但汪曾祺是个当代作家,他是在用当代话语展示以往的生活,但这个语言无论在80年代还是当下,和时代的主流话
语体系都有一定反差感。
⑪在80年代,他不喜欢宏大叙事,不喜欢虚假的个人经验,这个就让他与当时的时代产生了距离感。而他一直在处理的是文学个人化的问题,很多时候把道德感隐藏起来。《受戒》《薛大娘》这样的作品,他笔下的女性很多都是离经叛道的,是超越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来思考这个问题,这个非常现代。
⑫沈从文、鲁迅已经经典化了,汪曾祺正在慢慢地被经典化。相信再经过好多年以后,汪曾祺的成就要高于沈从文,我自己是这样认为的。
(选自2020.4.6《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15.阅读【甲】文,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事环境 物 仅靠一点雨水,芋头 煤块在微风里高高兴里 兴地摇曳着。 豆芽 石头(2) 下 带着一圈长进树柳(1) 树 续往上长,长得很大,很高。 “我”发现作者把文章命名为“生机”的原因是:(4)
16.读好重音可以传情达意。小语和小文对【甲】文中划线句的朗读重音进行了探讨,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交流对话。
小语:我认为划线句重音可以放在“瞪、趴”上,因为这两个动词 (1)___。 小文:是的,也可以放在“(2)___”、“(3)___ ”两个词上,因为这两个词生动体现了豆芽力量大、生机勃勃。
17.通读【乙】文,请分析汪曾祺作品正在被经典化的原因有哪些?
18.小语读了【乙】文后,认为【甲】文是汪曾祺80年代之后的作品。你赞同她的观点吗?请结合选文说明理由。
皮里的铁蒺藜继 (3) 生长状态 共同特点 19.2020年第十四期的《三联生活周刊》用“汪曾祺·人间烟火”做封面,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封面中“汪曾祺·人间烟火”的理解(可以从取材、语言、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
【链接材料】“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
——汪曾祺
小小的藤箱 [日]安房直子
①山顶眺望台的边上,有一家叫“藤箱屋”的土特产小店。藤箱屋的主人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爷子,一个月里有两三回背着一个大背包,下山去山脚下的镇子上购货。
②可有一天,有三十年没感冒过的老爷子感冒了。这天晚上夜深人静时,老爷子一个劲儿地咳嗽,就是睡不着:店里就剩下一些偶人和带画的明信片了,要是明天不下山去采购,藤箱屋就开不了门啦。
③就在这时,“咚咚咚”,有人敲响了店门。
④“这么晚了,有谁会来呢?”老奶奶走向店门口,从紧闭的大门的缝隙中透进来一道细细的红光。“是谁呀?”老奶奶问道。
⑤一个奇怪的声音说:“藤箱屋的主人,有没有感冒药啊?”“我们又不是药店。”老奶奶一边这样说,一边“咣当”一声打开了门。她吃了一惊,门外竟立着一只猴子。它提着灯笼,冷得一个劲儿地发抖。
⑥“真少见……”老奶奶闭不上嘴了,站在那里直发愣。这一带,已经有好多年看不见猴子的影子了。自从索道车造好以来,动物们就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⑦“啊呀,快请进来。从什么地方来的啊?”老奶奶像欢迎过去的老朋友一样,把猴子让进屋来。她无意中朝猴子一瞥,它正像人一样,把嘴对难灯笼,“扑”地吹灭了灯笼的火。
⑧“坐在这儿吧。”老奶奶拿过来一个座垫,让猴子坐到了二道门的门框上。“你
这时候来干什么呢?”老奶奶问道。
⑨“我想要点感冒药。”猴子咳嗽了一声,“我是一只离群的猴子,一个人生活。独自找吃的,独自掏鸟窝,独自睡觉。另外,独自得感冒。而且这感冒还怎么也治不好。”
⑩老奶奶升起火,温起给老爷爷准备的药来。汤药开始“咕咕嘟嘟”地沸腾起来了。老奶奶取出一个茶碗,倒了满满一大碗汤药。“当心烫着,吹一吹再喝。”她好像在叮嘱孩子似地说着,把茶碗递给了猴子。猴子高兴地用双手捧住茶碗,然后吸了一口气,对准茶碗上的热气吹去。
⑪“味道真好闻。”它自言自语地说。猴子闭上眼,脸上带着一种【甲】________(痛苦/快乐/无奈/感恩)的表情,慢慢地喝下汤药。“啊,好药啊!身子一下就热起来了。”它把茶碗还给了老奶奶。然后,就一个人在店里仔细地瞅起来。它露出一脸的疑惑,不解地问:“你这里不是叫藤箱屋吗?可是没有藤箱呀?”
⑫老奶奶笑出了声:“藤箱屋只不过是一个店名而已。我们是一家土特产店啊。而且藤箱也是过时的东西了……”
⑬尽管这种过去放衣服的四角形的箱子现在用的人很少了,但猴子还是热心地说:“店里不妨试着卖卖藤箱。一定会好卖的。”
⑭老爷子和老奶奶都默默地笑了。猴子的小眼睛却亮闪闪的:“试一次吧,我编一个送来。”为了不让猴子失望,老奶奶点了点头:“那么,你就拿来一个样品试试吧。”猴子拍拍胸脯:“我一定编一个最好的小藤箱送来。”
⑮第二天晚上,也是在半夜里,猴子又来了。咚咚咚,店门被敲了三下。隔了一下,又是三下敲门声。老奶奶爬起来,开门一看,只见猴子一手提着灯笼,一手拿着一个四方形的东西。“小藤箱做好了。”猴子进店里,“扑”地吹灭了灯笼的火,坐了下来。它得意地拿出一个小小的藤箱,说:“这个怎么样?”老奶奶定睛一看,吃了一惊,做得实在是太漂亮了。这个用通草藤编出的结结实实的四方形小箱子,里面既可以放饭团,又可以放手绢或者头巾,还可以放针线。对喜欢编织的人来说,带来带去方便极了。
⑯“你真是一只了不起的猴子。”老奶奶掀开藤箱的盖子,想不到里面装着一串七度灶的果实。“这是一点心意。”猴子说。“你还懂这些礼节。”这让老奶奶佩服极了。
⑰老爷爷一边咳嗽,一边喜爱地摸着那个小藤箱,说道:“好呀,就放在店里卖卖看吧。”他又问:“你能做很多吗?”
⑱猴于连连点头:“加足了劲,一天能编两个。”
⑲这猴子的话靠得住靠不住呢?【乙】老爷爷和老奶奶对视了一下,悄悄点了一下头。
⑳他们和猴子签了这样一份合同:一个藤箱换五个干柿子,或一个藤箱换一瓶葡萄
酒,或一个藤箱换十个栗子。
㉑“太好了。”猴子说,“这下冬天没有食物也不怕挨饿了,编点手工,就能换回栗子和干柿子啦。”
㉒老爷爷也说:“太好了,冬天我就用不着下山进货,能好好休息了。” ㉓就这样,卖土特产的藤箱屋,就成了真正卖藤箱的藤箱屋了。藤箱好卖极了,慢慢的老爷爷和老奶奶积蓄下一些钱来。等猴子再来时,老爷爷和老奶奶烧了一锅甜甜的粘糕小豆汤,还有滚滚烫的菜粥,招待它。这猴子特别喜欢粘糕小豆汤。双手捧碗,呼呼地吃个不停。
㉔山里下了第一场雪后,它突然不来了。老爷爷和老奶奶开始担起心来。该不是又生病了吧,没发烧吧?一个人不要紧吧?净想着这些,就更加担心了。半夜里风吹动窗户时,老爷爷就会从床上跳起来。
㉕有一天,一张带画的明信片送到了藤箱屋。明信片的反面这样写道: 老爷爷老奶奶:寒冬到了。天冷得伸不出手,干不了活了。等明年再编藤箱吧!因为栗子、干柿子和葡萄酒足够我吃了,等过一段时间再见吧! 猴子 ㉖猴子还活着,这就比什么都好。店里还有许多藤箱。靠卖它们,老爷爷和老奶奶可以安安稳稳地度过冬天了。猴子最开始拿来的那个藤箱样品,老奶奶一直留在身边。
这个她是绝对不卖的。(节选自《文学少年》,有删改)
20.阅读全文,从老奶奶、老爷爷或猴子的角度概述故事情节。 那一天晚上,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 21.根据上下文,回答下面各小题。
(1)【甲】处的4个备选词语,填入哪个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2)【乙】处老爷爷(老奶奶)在和老伴对视时会想些什么?请简述你的推测。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述非常相似。请推断作者如此“存在变化的重复”的写作用意。23.“猴子编藤箱”,童话故事荒诞情节的背后,你还读出了哪些美好情感或教育意义?请任选两点,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被忘却的花
①我在新作中写了我所知道的和所寻访的花。现在,忽然想到,还有几处重要的花,居然落下没有写。可见,有时候记忆并不可靠。虽说是亡羊补牢,却也应该补记上才是。
②一处是槐花。
③小时候,我们大院里,有一棵老槐树。在我们大院前的那条老街上,种着好多槐树。记忆中的北京城,槐树很多,几乎到处都可以碰到。槐树,应该是北京的行道树。
④我上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那几年,粮食总是不够吃。各家都想办法挣钱买粮食。不知谁发现了,槐花可以卖钱。因为槐花晒干了,可以入药。我们这条老街的东头,坐落着同仁堂药店的制药车间,那里就收购槐花。这样的信息被印证,迅速传开。于是,夏天槐树开花的时候,我们大院里,很多家的大人孩子都举着高高的竹竿,拿着麻袋,打槐花。
⑤这些竹竿,以前是晾衣服用的,现在派上了新的用场。挥舞竹竿,如同舞枪弄棒,是我们小孩子最爱干的事情。院子里那棵老槐树上的槐花,哪里经得住这么多人打?很快,就被我们连叶子都快打光了。高举竹竿打槐花的队伍,浩浩荡荡,从院里出发,到大街上,到别人家的大院里,到处寻找槐树,为此和别的院子的人没少争吵,乃至打架。
⑥因为我家的竹竿不够长,够不着槐树高枝上的槐花,母亲用绳子替我又绑上一节竹竿。记得有一次,打槐花的时候用力过猛,绑那节竹竿的绳子断了,竹竿落下来,正好打在邻院一个男孩子的脑袋上。他二话没说,上来一把就把我推倒在地上,然后,又不依不饶把我已经打好装了小半麻袋的槐花都倒在地上,气哼哼地使劲儿用脚踩烂。我上前要和他打架,被院里的一个大哥哥拉住。回家的时候,他悄悄地把他麻袋里的槐花匀出一部分,装进我的麻袋里。
⑦是的,我将槐花忘了。少年时自己的经历都忘了,怎么能指望自己记住别人的事情呢?
⑧前些天在小区里散步,突然一阵风来,眼前槐花如雨,才发现这里种着一排槐树,这么多年了,天天和它们擦肩而过,却居然视而不见。又有一夜雨过,满地槐花如雪,才发现槐花居然是这样多,风吹雨打,依然顽强不歇地开放出新花来。
⑨只是现在啊,没有人再来打槐花了。 ⑩另一处是猫脸花。
⑪47年前,我在一所中学里教书。那年刚入夏,天就拼命地下雨,上午第一节课前,就看老师们陆续进办公室,大多被雨淋湿,个个儿狼狈得很。
⑫印象最深的是,一天,一位教化学的女老师骑自行车来晚了,刚进办公室,就听她抱怨:“这雨也太大了,把我全身都湿透了!”没有想到,第二天就轮到我不好意思了。下午出门没走多远,自行车车锁的锁条突然耷拉下来,挡住了车条,骑不动了。雨下得实在太大,我拖着车,好不容易找到个修车铺。
⑬修车的是个胖乎乎的姑娘,比我教的学生大不了几岁,长得不大好看,一脸粉刺格外突出。我心想,肯定是接她爸爸的班,大概学习不怎么样,不得已才来修车的吧。
⑭俗话说,人不可貌相,小姑娘修车很认真仔细。她拉开工作台上满是油腻和铁末的抽屉,一边找弹子,一边换车锁里坏的弹子,却怎么也找不到合适的。她有些抱怨地说:“谁给您修的锁?拿个破弹子穷对付,全给弄坏了,真够修的!”
⑮话虽这么说,像老师傅数落徒弟似的,她却很有耐心,从抽屉里不停地找弹子,然后对准锁孔,把弹子装进去,不合适,再把弹子倒出来,重新装。工作台上,一粒粒小小的银色弹子头挨着头,摆成一排,夕阳下闪闪发光。我想,如果她上学的时候有这份专心,就不至于来修车了。
⑯她实在是太认真了,流出了一脑门的汗。这把倒霉的锁,耽误了她这么长时间。其实,她完全可以对我说这个锁修不了啦,换一个新的吧。她的工作台旁,就放着各种样子的新锁。换新锁,可以多挣点儿钱。她却不挣昧心的钱,依然较劲地修我的破锁,好像那里有好多的乐趣。而且,她还像个小大人似的,以安慰的口吻对我说:“别急,一会儿就好了!省得您过不了几天又去修。”我为自己之前冒出来的那种有些偏见的想法而惭愧。
⑰我站在那儿看她修,看得久了,无所事事,就四下里闲看,忽然看见她背后的窗台上摆着两盆花。我走过去细看。花开的颜色挺逗的,每一朵有着大小不一的紫、黄、白三种颜色,好像谁不留神把颜色洒在花瓣上面,染了上去。我没话找话,便问她:“这是你种的?什么花呀?挺好看的!”
⑱她告诉我,这叫“猫脸花”,是她爸爸帮她淘换来的药用的花,把这花瓣揉碎了,泡水洗脸,可以治粉刺。然后,她冲我一笑:“说是偏方,也不知道管用不管用!”
⑲那把锁总算修好了,再也没有坏,一直到这辆车被偷。
⑳一年后,我知道了,她说的“猫脸花”学名叫三色堇。我中学时读过的外国文学作品中,好多地方写到了三色堇,觉得这个名字那么洋气,那么有文学味儿,让我充满想象。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不吝修辞地形容它:“种着三色堇的花坛好像在开假面舞会。这不是花,而是一些戴着黑色天鹅绒假面具的、愉快而又狡黠的茨冈姑娘,是一些穿着色彩缤纷的舞衣的舞女——一会儿穿蓝的,一会儿穿淡紫的,一会儿又穿黄的衣服。”
㉑我却忘了它。
24.选文围绕“被忘却的花”写了哪几件事? 25.选文第③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6.请品味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7.阅读选文,说说你对题目中“被忘却的花”的理解。 28.选文第⑬段为什么要写修车姑娘的外貌“不大好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