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摸清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符合院校自身特点的就业指导措施,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顺利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高职院校 就业指导
一名优秀毕业生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优秀的心理素质,特别是良好的交际能力、集体主义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虚心求教的风度等,而这些品质和能力的形成与学校的就业指导和职业锻炼有莫大的关系,它为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顺利走向社会提供了保障,而在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和岗位要求,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时间过长,学会独立生活和学习的时间长,对人生和职业没有长远的规划。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就业指导人员业务知识不专,实战经验少
就业指导工作在高职院校基本落在两支队伍的肩上,一支是就业指导课教师(一般都是思政教师),一支是学生的辅导员或者班主任。不论是哪支队伍,其都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储备和相应的资格证书,其即缺乏在不同工作岗位工作的经历,又不熟悉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缺少实战经验,讲授和指导只能是照本宣科,纸上谈兵。
2、学生职业定位偏差,较难适应工作岗位
高职教育异军突起后,昔日的高等教育早已变为大众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培养的就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他的工作定位就是“技术工人”,自己将来就是“平民”,而不是“精英”。但大多学生对自己定位不准,对自己将来工作的区域、岗位、条件和待遇要求过高,而不考虑自身的素质和条件,对企业的纪律和要求觉得苛刻,“变态”,难以容忍。如美的集团要求厂区内道路行走,两人可以并排,三人必须成列,抽烟一支罚款50元等,当期望和现实出现偏差时,学生要么频繁换岗,要么待业在家,或者从事非正当工作。
3、学生核心竞争力未形成,依赖心理严重
学生在校期间及毕业后的短期内需快速掌握核心竞争力,才能快速“断乳”,实现独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指“大学生在经过教育和培养获得一定知识和技能,并通过自身努力所形成的优于其他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
[1]
中体现”,是学生工作后长期维持稳定竞争优势,适应不同工作和岗位的能力。
在毕业初期它主要来自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后期则主要来自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这都需学校和学生在校内外进行有意识的锻炼和教育才能形成。
同时,学生毕业后缺少主动性,依赖心理比较严重,表现为依赖家长,依赖老师,依赖环境,如离不开家乡,离不开同一宿舍的舍友,离不开好友等,在对陕西某高职院校的调查中,表示毕业后愿意留在陕西本地的高达46%左右„„
二、加强就业指导,树立平民教育思想,实现学生优质就业
1、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知识培训
加大对就业指导人员的业务培训,特别是专业知识培训,引入资格准入制度。因为就业指导是一门科学,有其严密的学科体系,对从教人员有严格和较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尽快引入资格准入制度,在加强从教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加强从教人员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从事此项工作,必须具备学生就业工作的相关经验,从教人员必须是既懂学生又懂企业,既懂理论又懂实践,从而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指导内容的空洞性,出现学生就业和就业指导课两张皮的现象。
2、树立平民教育思想,准确定位职业目标
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平民的教育,是面向大众的教育。黄炎培先生曾说,“凡平民教育性质之职业学校,最合现今社会所需要”,“就是一方面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一方面用职业教育来解决平民问题”。所以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和任务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特别是高职院校招收的是落后的招生批次,且大多来自平民家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招收更多的是“平民学生”,今后将更多地从事大众化、平民化的职业,即服务于生产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既不是中专技校层次的操作工,也不是精英教育中
的科研人员,而是懂技术的应用型工人,是既能上又能下的技术工人,他们是企业技术层面的骨干力量,也是社会平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这些都迫切需要学校和和学生树立平民理念,准确定位职业目标,而不能好高骛远,这山望着那山高,脚踏实际地从事相关职业活动。 3、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提升核心竞争力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结合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制定相应的培训、教育和工作计划,并按照生涯发展的阶段实施具体行动以达成目标的过程”[2]。高职学生只有进行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确立长期的奋斗目标,才能正确处理工作中出现的暂时性矛盾,才能为了长远利益抵制各种诱惑,处理工作和学习上的各种矛盾,较好的适应社会,避免因目标不确定,在走向工作岗位时随风使舵,盲目变换岗位和职业,长期徘徊在低层次岗位上。才能耐得住毕业后1-2年的沉寂期,为将来发展创造良好空间,较快地适应工作环境。
同时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锻炼,提升核心竞争力,使学生能够长期维持稳定的竞争优势,适应不同的工作和岗位。结合多年的学生就业经验,我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具备以下素质,才能较快适应工作岗位,一是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工作态度;三是具有优良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四是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这个工具,熟悉办公自动化;五是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兴趣,并至少有一门特长;六是具备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团队协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七是有包容纳新的意识,能够合理整合外来信息,懂得自我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保障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的长远发展,拓展就业空间。
参考文献:
[1] 陈树冬, 张佳. 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J]. 管理学刊
[2] 薛红艳, 于水善.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民化的思考[J]. 职业教育研究
[3] 贾晋, 侬斐. 浅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中人本思想的指导作用[J]. 管理学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