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电除尘器极配试验测试系统设计与极线空载试验分析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2008年10月 电 力 环 境保护 第24卷 第5期 电除尘器极配试验测试系统设计与极线空载试验分析 The design and analysis of new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matches test system 张剑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陕西西安710048) 摘要:系统设计了电除尘器极配试验测试系统,并对空载务件下几种基本线型的伏一安特性进行试验,探寻极线电 晕特性规律。 关键词:电除尘器;伏一安特性;电晕特性 Abstract:The best—match test system of the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was systematically designed,and the ex- periments for several kinds of basic linear V—l characteristic under idling condition were carried on in order to seek for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rona discharge. Key words: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V—I characteristic;characteristic law of corona discharge 中图分类号:XT0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4032(2008)05—007—04 电除尘器具有除尘效率高、阻力损失小、耐高 一个通道,通道全长1 800 mm,为3块大型极板的安 温、维护与运行费用低等优点,综合各项指标要优于 装宽度,其阴、阳极均为框架式结构,能方便地更换 其他类型的除尘设备 。影响电除尘器除尘效率 极板、极线。阳极框架高1 200mm,阴极框架高为 的因素很多,其中极配的伏一安特性和板电流密度 l 000 mm,阳极距的调整范围为250—800 mm,阴极 分布是影响电除尘器除尘效率的最重要因素,国内 电晕线间距连续可调。 外的设计中通常用增大集尘面积、增加电场长度或 试验用控制柜为GJX—IO/IOOMC型高智能控 增多电场数量等方法来弥补除尘效率不高的缺陷, 制柜,它采用低压控制,高压输出技术,控制部分采 但这样往往使一次投资和长期运行费用增大,而且 用ATMEL的AT89S8252单片机作为主芯片。在除 许多情况下不允许增加电场和设备规模。改变极配 尘器运行过程中,控制柜通过对电场电压、电流波形 方式,进行阴极线和阳极板搭配方式调整,改变极线 变化的分析,能准确地判断闪烁,并做出最佳处理。 间距和同极间距就可将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大幅提 控制柜的二次电流测量表为指针显示,量程在0~ 高。该方法工作量小、经济易行,且适用于大部分电 10mA,精确度为0.5 mA;二次电压测量表以数字表 除尘器改造项目。精确的测试系统是极配电晕特性 形式显示输出,量程在0~100 kV,精确度为l kV。 以及板电流密度分布测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测 试验选用Q4一V型高压静电电压表,它适用于 试伏一安特性及电晕电流密度分布为切人点,系统 .直流及宽频率范围内交流电压的测量,精度为l kV。 地设计、建造极配试验测试系统,并对空载条件下几 该电压表由测量机构、光指示系统、绝缘子及底座4 种基本线型的伏一安特性进行试验分析,为新、扩、 部分组成。两个扇形阻尼板及阻尼室组成空气阻尼 改项目电除尘器的选型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器,由装在活动电极上的反射镜检光系统射出的带 推动电除尘技术的广泛应用,从而具有显著的环境 有光标的影像反射到标度盘上,由标尺上可直接读 效益和市场效益 。 . 取所测电压值。 1极配试验测试系统设计 为了精确测量电除尘极配试验系统的起晕电流 和实时二次电流,本试验选用了1个C46型微安表 电除尘器极配试验测试系统进行空载试验时, 和1个C46型毫安表。其中C46型微安表测量范 主要由放电电极、集尘电极、电极支撑结构件和高压 围在0~500 la,A;C46型毫安表测量范围分为0~ 直流供电装置组成 。 3 mA和0~10 mA两档。整个极配试验测试系统能 试验所用试验台模拟的是工业电除尘器电场的 精确测量各种极配形式的二次电流、二次电压、击穿 7 2008年10月 电 力 环 境保护 第24卷第5期 电压等基本数据,为后序电晕电流规律分析提供可 靠参数,其连接见图1。 模拟通道~ ~~ 图1 极配试验测试系统示意 2电晕规律分析 2.1试验方案设计 选择放电性能较好的鱼骨刺100、F2、F4、F10 《 鼹 .¨ l9 8 6 5 4 3 2 1 O L . L。,; r 4种极线,考虑到若仅以极线中轴线间距平均分配 整个极板,容易造成极线芒刺的放电尖端间距过远 一 一或过近,从而导致极板上电流分布不均匀或芒刺尖 端放电相互屏蔽。我们以极线数量依次增加,极板 ∞ 与极线均匀布置为设计思路,设计了4l组在 350mm同极距下的极配试验测试方案。 2.2极线电晕特性规律 根据设计方案进行极配试验,测得各种不同极 配形式下的二次电流、二次电压数据,从而绘制出 伏一安特性曲线,通过对曲线的横向、纵向对比,可 以得到电晕放电规律。 2.2.1 相同线极距不同极线的电晕放电规律 由图2可见,在350mm同极距下,FIO的电晕 特性从二次电压达到40 kV至击穿均优于其他3种 线形。4种线形的整体电晕特性趋势由好到差依次 为:FIO、F2、F4、鱼骨刺100。在二次电压达到40 kV 之前,F2的电晕特性优于FIO,是因为F10的长芒 刺线之间放电时存在相互干扰,当二次电压不够高 时,外界电压不足以提供足够的能量克服芒刺之间 相互制约的作用,导致它前段放电性能不佳;而F2 的芒刺较短,在二次电压较低的时候,芒刺间的干扰 作用不明显。随着二次电压的升高,外界输入能量 逐渐增大,到达40kV以后便足以克服芒刺之间相 互制约的作用,FIO放电性能优于F2和F4,从而显 现出较优的电晕放电特性。 8 二次电压/k ̄ 图2 500mm极线距特性曲线(3根极线) 6 Ⅱ\煺学《 5 4 3 2 l O ,..r ..r。.. ..} 一 一 0 一 20 40 60 80 t00 二次电压/kv ㈣ 图3 500mm极线距特性曲线(4根极线)望  由图3可见,FIO的电晕特性从二次电压达到 50kV至击穿均优于其他3种线形,而且FIO的击穿 电压也远高于其余3种线形。4种线形的整体电晕 特性趋势由好到差依次为:FIO、F4、F2、鱼骨刺100。 在二次电压达到50kV之前,F2的电晕特性较好, 是因为F2的芒刺较短,在二次电压较低的时候,芒 刺间的干扰作用不明显;而FIO的长芒刺线之间放 电时存在相互干扰的作用,影响了它前段放电性能。 F2与F4的特性曲线在二次电压约60kV时出现交 一 叉现象,原因在于当二次电压升高到足以克服芒刺 间距小而造成的干扰时,芒刺放电尖端的数量占踞 了主导地位。 在350mm同极距下,我们分别对极线数为7 根、8根、11根的各类极线伏一安特性进行了对比 (图4~图6),发现F10的电晕放电性能明显劣于 F4,这是因为F10的长芒刺线之间距离过短,芒刺 之间相互制约的作用过强,能量虽逐渐增大但不足 以克服相互制约的作用,导致其放电性能不佳,因此 使得芒刺线较短的F4此时的放电性能强于FIO:F2 的击穿电压高于前两者,而鱼骨刺整体水平明显劣 于前三者。 7 vI。 ..  2008年 张剑:电除尘器极配试验测试系统设计与极线空载试验分析 第5期 媛 懿 二次电压/k7 网4 7根极线特性曲线 { 删 二次电压/kV 图5 8根极线特性曲线 0 20 40 6O 8O _二次电爪/kV 图6 11根极线特性曲线 2.2.2 不同极线距同类阴极线的电晕放电规律 在350 mm同极距下,随着阴极线数目的逐渐增 多,各种极线的电晕放电性能均逐渐增强,但当阴极 线数目为8根时,电晕放电性能稍有下降;当阴极线 数量大于8根时,极线芒刺之间放电作用相互制约, 导致放电性能急剧下降。 3 电晕电流密度测试系统设计 为了对板电流进行实时测量,在建造电晕性能 测试系统的同时,进行了板电流密度测试系统设计。 板电流密度测试系统设计主要包括阳极板提升丝杠 和印刷电路板的设计。 3.1测量原理及设计思路 v珂\爆苷 7 6 5 4 3 2 l 0 在电除尘器的不均匀电场中,当电压升高到一 定值后,电晕线周围便形成电晕区,产生大量电子, 并使两极间的气体具有导电性,从而产生电晕电流。 由于电除尘器中的电场是不均匀的,因此,在阳极的 不同区域形成的电流密度也不均匀。 试验采用目前国内较先进的网格型微元电流信 号测定法对电晕电流密度分布进行测试。考虑到在 横向上,由于阴极线最中间的一根芒刺与阳极板横 向中轴线水平;在纵向上,极线中心轴线同样与阳极 板纵向中轴线重合,所以,在电晕放电时,电场内部 电力线和板电流密度分布对称于阳极板横、纵向中 轴线,故试验将阳极板分割成位置关于阳极板的横、 纵中轴线对称的4个大小相同的探测单元,单元分 割如图7所示。 分别测量各探测单元的电晕电流,然后根据对 称性得出整个极板上的电晕电流密度分布情况,再 由下式计算出各探测单元的电晕电流密度值: J:l/A 式中,为探测单元的电晕电流值,A;A 为探测单元 面积,m 。 \ \探测区域 \印刷电路 阳极板 图7探测单元分割示意 测量时,采用提升丝杠对阳极板进行提升,使阳 极板可以纵向准确移动0~250mm,测试0~250mm 范围内不同定位的印刷电路板的单元电流,等同于 测试该极配典型待测区域的板电流情况。从而简化 对电流密度测量中测量线路与测量仪器的频繁转 换,继而完成板电流密度分布的测量。 3.2印刷电路板的设计安装 印刷电路板用于微元网格上电流的采集,是电 晕电流密度分布测试的核心部件。在测试中,微元 网格尺寸越小,板电流密度分布测量越准确。通过 9 2008年10月 电 力 环境保护 第24卷 第5期 对国内板电流密度分布测量中大量数据的分析研究 和在试验台上的测量实践,将印刷电路板每个微元 网格的尺寸设计为5.0 mm×4.5 mm。微元网格彼 此绝缘,且每个微元网格分别用1根导线连接到高 阻计上来测定其电晕电流值(图8)。 Q!星垦. . 盟 .5 l 。I 。I。l。I。I。 Id 昌 0.50 图8印刷电路板设计 由于480C型极板是型板,其边缘处有30。倾 角,而印刷电路板的加工材料为表面镀铜的绝缘硅 板,无法实现印刷电路板在极板上的整体安装,故决 定采用分块设计思路,将其设计为3个尺寸不同的 印刷电路板,微元网格共5O个,安装时再将3块电 路板拼装为整体 。图8中所示剖面为腐蚀面 (绝缘面),3块铜片宽度均为20mm,长度分别为 165、50、35 mm,铜片四角均开 3的孔(其中长度为 165mm的铜片要在中部多开2个孔)。焊点皆在铜 片方格中部,方格共计50个。 3.3提升丝杠的设计 提升丝杠的作用在于精确地控制阳极板纵向移 动。由于需要保证对板电流密度分布的测量在纵向 上具有连续性,且印刷电路板每个微型网格设计尺 寸为5.0mm×4.5mm,所以提升丝杠每次带动极板 移动距离为5mm;其次,为了保证极板的稳定性,不 改变同极距,继而影响电晕电流密度分布,提升丝杠 设计了2个移动螺母,以确保极板在移动过程中不 发生晃动。具体丝杠型号为:PGT—D一2005—023 一RH—K25—705一KI40—2F—VV一1,螺帽规格 为:PGF—D一2005一RH—VV一1。 3.4高阻计 电晕电流密度分布测量是通过采集分析每个微 元网格上的电流值实现的。由于微元网格尺寸微 小,采集到的电晕电流值级数一般在10 。级,故每 个微元网格上的电流信号无法被毫安表、微安表检 10 测。试验采用PC68型数字高阻计完成对微元网格 上电流信号的检测 。 4 结语 本极配试验测试系统能满足各种极配试验的要 求,可用于工业电除尘控制系统升压柜的二次电流 失真检测 “ 。同时,该系统可调性好,稳定性较 高,测试周期短、测试精度高,一次性投资低,适用于 各类研究机构的试验系统。通过对不同极线、相同 电晕线间距伏一安特性曲线的分析发现:放电芒刺 较多的F系列极线优于鱼骨刺100型极线,在 350mm同极距下,极线数小于7根时,F10的放电 性能优于F2、F4型极线;而当电晕线继续增多时, F4、F2电晕特性优于F10。 参考文献: [1]高明峰,吉登高,丁志杰,等.电除尘单元试验装置的空载试验分 析[J].选煤技术,2004,(4):37. [2]何剑.电除尘器气流分布技术的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 2003. [3]卡尔弗特S,英格伦H M.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手册[M].上海:海 洋出版社,1987. [4]赵忠,梁贵红,李汉光,等.印刷电路板设计组装中的抗干扰措施 初探[J].石油仪器,2005,19(6):75—77. [5]元红妍,张鑫,孟宪辉.印制电路板设计中的抗干扰技术[J].现 代科学仪器,2002,(3):41—43 [6]周江.浅谈电除尘器的气流分布试验[J].焦作大学学报,1999, (2):23—28. [7]何吕刚,吴玉华.电除尘器飞灰颗粒分布特性的试验研究[J].热 力发电,2001,(1):15—17. [8]何剑,徐国胜.电除尘器气流分布技术研究进展[J].重型机械, 2004,(1):5—9. [9]张文浩.EPS收尘过程的有限元分析及模拟仿真[D].沈阳:东北 大学,2002. [10]杨文生,赵心夏.改进气流分布板是提高电除尘器收尘效率的 有效途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29(3):347—351. [11]高瑞生.烟尘浓度分布对二次扬尘影响的探讨[J].电力环境保 护,2001,17(3):26—28. [12]胡满银,赵俊起,韩祥,等.电除尘器斜气流分布的试验研究 [J].华北电力技术,2005,(1):11—13. [13]Hcin A G.粉尘二次飞扬、气流分布与电除尘器性能[J].电力 情报,1991,(1):91—99. [14]Hein A G.Dust rcentrainment,gas distribution and electrostatic pre— cipitation performance[J].JAPCA,1989,39(5):766—771. 收稿日期:2008—06-15;修回日期:2008 08-18 作者简介:张剑(1982.),男,天津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为大气污染控制技术。E—mail:nedvd一1983@126.cor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