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精选.)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word.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乐昌市第一中学 刘结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内容规定为:(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理解新生事物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和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2)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与质变和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原理。本节课框题设二个目:一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二是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本课是辩证法两个总特征中的发展观点的方法论。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含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理解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事物发展的形式;运用相关原理,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2)能力目标

初步具有运用科学发展观观察、分析和处理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困难挫折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3)觉悟目标

增强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树立为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培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2)教学难点: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二、说教法

基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哲学的基本概念往往是抽象的,应秉着教学直观性原则,始终掌握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俗的表述,从具体现象着手,慢慢引导学生概括出抽象的哲学概念。如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问答法: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参与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4.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知识起点:在第一课中,学生学习了发展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实质等内容,这些都为本课教学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学生身心特点:经过一年半政治课本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学生的思维也比较活跃,分析、理解能力很强,能够理解较为抽象的哲学问题。但要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学法指导

word.

word.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知识,独立思考问题,自行归纳出本课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利用团队合作和多种信息资源整合解决问题。同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将课本与案例相整合,举一反三。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设计

收看视频《转型中的中国》(多媒体课件展示)

深圳的发展速度确实快,从一个渔村发展成经济特区,从用边防证已经难以满足需求,于是就进化成为了暂住证。当深圳还不能满足每一个入深户的权利时,应时而生,出现了居住证。

问题探究:“深圳的发展”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哲学启示? 学生: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教师引导: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2、新授过程

(一)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板书: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板书:(2)为什么说前途是光明的 问题情境

学生回答: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教师评价:很好。这是因为:

第一,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三,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过渡:深圳的发展是不是一帆风顺的? 板书: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当第一台蒸汽机车问世时,有人驾着马车与火车赛跑,讥笑火车没有马车快;今天那些讥笑火车的人却受到历史的讥笑。

问题探究:第一台蒸汽机车问世时,受到了人们的讥笑说明了什么? 今天那些讥笑火车的人却受到历史的讥笑,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第一台蒸汽机车问世时,受到了人们的讥笑说明了新事物刚刚产生时是弱小的、不完善的,人们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接受新事物。今天那些讥笑火车的人却受到历史的讥笑说明了新事物最终会得到人们的认可,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第一,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第二,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

第三,旧事物在开始的时候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扼杀新事物。 板书:3.方法论意义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我们既要

word.

word.

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国高铁发展纪实:5年走过国际上40年历程 2004年中国在广深铁路首次开行时速达160公里的国产快速旅客列车。

2007年4月18日,全国铁路实施第六次大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繁忙干线提速区段达到时速200至250公里。同时,“和谐号”动车组从此驶入了百姓的生活中。

2009年12月26日,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工程类型最复杂的武广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2012年12月1日,世界上第一条地处高寒地区的高铁线——哈大高铁正式通车运营,中国3年后高铁里程将翻近三倍 达1.8万公里。

问题探究:中国高铁的发展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学生讨论、回答略。 (二)作好量变的准备 促进事物的质变

教师总结:“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我们同在一个班级,同样的老师给我们授课,可是有的学得好,有的学得不好。原因是什么呢?三年以后,我们能考上什么样的大学,这都和我们平时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效果,积累了多少知识有关。有付出才有回报,没有量变的积累,就不会发展为质变。

那么,什么叫量变,什么叫质变呢?(过渡) 板书: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上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量变 质变 问题情境

学生分组举例:量变与质变的具体事例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量变与质变是什么关系? 板书: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

(3)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事物在新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就是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循环往复地不断前进。

教师总结:质变是一种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但并不是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只有上升的、前进的质变才能叫做发展。

板书:3.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任何事情都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作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反对错误观点: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的激变论,优柔寡断、缺乏信心的庸俗进化论,这两种观点都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word.

变化指向 数量、程度 根本性质 变化状态 逐渐、不显著 根本、显著 变化结果 性质没变、一事物仍是该事物 性质改变、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word.

例题: “爱情无须死去活来,温馨就行;朋友无须如胶似漆,知心就行;金钱无须取之不尽,够用就行;身体不须长命百岁,健康就行。”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是( )

A.重视量的积累 B.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C.把握适度原则 D.抓住机遇赢得主动 学生活动: 体现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的名言警句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一、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为什么) 2、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为什么) 3、在曲折中问鼎事业的辉煌

二、做好量变的积累,促进事物的质变 1、量变与质变的含义 2、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

3、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促进事物的发展

5.布置作业

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 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wor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