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论坛 关于柳琴表演艺术的几点思考 ■王亚婷 【摘 要】 柳琴乐件特殊的形态及演奏方式决定了在音乐表现力上有其不同于其他乐件的特点。笔者 结合自身柳琴学习亲历,从与其它乐器比较 神情形体、个性气质、音乐修养四个方面。提出了对于柳 琴表演艺术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柳琴;表演艺术;音乐表现力 柳琴经改革定型后,成为具有独特气 与大阮比深沉,不与琵琶争妩媚,而要充分 展现其晶莹剔透、响亮热烈的音色特点,扮 演女子‘‘民乐队抒情女高音”的重要角色。也就 是说,要发挥出独属于柳琴的“韵味”。 加强头部和身体的动作幅度,通过优美传神 的身姿、形态及神态,将柳琴的音乐表现力 发挥到极致。 (三)塑造个性气质,设计自我演奏 质的成熟乐件。在音乐表达方式上,柳琴有 其特殊性,分析如下: 演奏柳琴时身体幅度较小,身体语言 表达较受限制。在柳琴演奏时,重心倾斜。 柳琴是与身体成45度角斜放持琴的,整个柳 琴的重量几乎都是靠左手的大指来支撑。而 二胡、琵琶由于基本是垂直放置的,即便是 左右手都放开,也会有瞬间的稳定。因此, 相较于左手解放或是相对解放的乐器而言, 柳琴的左手不但流畅换把,还要承担起对琴 身的支撑。同时,演奏柳琴时,右手手腕亦 对于民族器乐来讲,“韵味”一词尤 其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可以说是灵魂所 在。民族音乐来自于民间,具有鲜明的地方 特色、极为悠久的历史和值得称道的表演传 风格。具有独特的演奏风格、特点和独立处 理作品的能力,系指在专业演奏方面有其自 己区别与他人的演奏风格与特点,在艺术处 理上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按着作品的需要、 自己的理解进行处理,以准确地揭示出作品 的主题。做到不但以曲动人、以情感人,还 要与众不同。 我们知道,所有的表情记号都只是提 统。柳琴乐件即使在音乐表达力上不及琵琶 等乐件丰富,但只要发挥其音质特色,展现 出其独特、纯粹的民族韵味,亦可完成出色 的演奏。 需轻倚在琴边外缘处。因此会造成弹奏柳琴 时左右手动作幅度不能过大,动作表情受到 一如柳琴代表曲目《剑器》,正是利用 示性的。除节拍等记号是定量的、准确的记 号之外,绝大多数都只是定性的、宽泛的记 号。例如在强弱快慢的程度上,气口气感的 把握上,演奏者往往不尽相同。不同演奏者 柳琴特有的演奏手法和不可替代的音质特 点,描绘了剑器舞的音乐形象,这首曲目也 因此而成为器乐曲目中的经典。 定限制的情况。 柳琴音色的表达力较弱。柳琴的发音 是靠右手的弹挑来完成的。技术动作只有两 个,即“弹、挑”。轮音是加快加密了的弹 (二)注重音乐语言肢体表达。音乐是 表演的艺术,音乐表演,不仅听觉性非常突 出,视觉性也极为重要,正是在视听的融合 中强化了音乐美感。这种相融相协正符合了 的心态,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在演奏者的音乐 中,音乐因此而拥有了不同的性格。个人的 心态与审美意识从不同层面体现在“音乐表 现”中。 挑,其他技巧如扫、拂、双音、双轮等,也 是弹挑的延伸。就是这两个简单的来回弹挑 动作,要担负起为丰富表现力而作的各种不 同的音乐表情。与柳琴的姊妹乐件琵琶相 比,琵琶可借助右手十几种不同的技巧来丰 人的情感外化的一般规律和“视听同步”的审 美需求,对音声的创造和传达,对听众的和 领悟和感受,都至为重要。 音乐演奏的适度感、分寸感,器乐演 奏过程中的神态、形体等表演美的创造,都 使演奏者有着广大的发挥空间。 不可否认的是,有不少学生只顾模仿 老师或演奏家的处理方法,却明显地留下了 模仿的痕迹,从而显得机械、呆板。笔者建 议柳琴演奏者在表演技能训练过程中,多注 意神情及形态的细节,如身姿,鼻息等。练 富其表现力。琵琶的轮音通过五个手指的一 次轮动完成,而柳琴只能通过弹挑完成,在 轮音的速度和密度上,琵琶要比柳琴容易得 多。而弓弦乐器更是有众多的右手用弓技 音乐演奏的表演美着重现在演奏者的 神情形体上。神情,是乐曲之情的直接传 达,张目转瞬之际,容情变换之处,都是乐 思、乐感的自然呈现;形体方面,演奏者应 法。因此表达方式较为单一。 此外,由于柳琴为高音乐器,弦短而 以轻重缓急、强弱顿挫等形成的节奏感和蕴 涵其中的韵律变化为其基本形态。演奏过程 琴时可面对镜子练,或将演奏过程录制下 来,反复揣摩表情动作,甚至可以自我设计 紧,直接造成乐音延留时间短,揉弦、吟弦 等手法音色效果不明显的现象(在一弦尤为 突出),音色表现力不强。 而针对这些柳琴乐件本身不可避免的 问题,怎样最大程度地呈示出柳琴的音乐表 现力昵?笔者针对这一问题,对演奏者提出 以下建议。 中体态的微微变化有如诗情画意、引人入 胜。如此,外在表现形态的形式美,与整体 身心和全部音乐统一为整体美,从而达到心 与音通、神与形会、气韵生动、浑然天成的 境界。 恰当的演奏动作,树立自我风格。 (四)提高音乐修养。提高柳琴演奏 者的音乐修养,就必须扩大视野,放眼于民 族音乐、世界音乐,进行音乐审美的修炼。 这其中主要包括音乐知识和音乐审美两方面 的学习和体验。音乐知识,是器乐表演者进 行演奏表演的理论基础,必须经过系统细致 柳琴乐件的表现力虽较受局限,但通 过演奏者表演技能的发挥,亦可弥补。虽然 在柳琴表演过程中双手的表现力较小,但可 (一)扬长避短,发扬柳琴特色。不 皿黄河之声2ol2年第8期 投稿热线:1j 8l1 247 961\1 3 051 45l 988 qq:54 9064845\Emai】:1wk一991 3@aI na.corn 刘天华二胡作品的艺术生命力 ■曾艳萍 【摘 要】 中国近现代二胡艺术已发展近百年。而刘天华先生是近代二胡演奏学派的奠基人。今天我 们纪念刘天华先生逝世八十周年。感慨刘天华先生的二胡作品流传至今,仍然是二胡学习者必修的曲目。 本文重点从刘天华二胡作品的内容.形式及创新上,综述了刘天华先生二胡作品之所以具有长久的艺术 生命力。是因为他的创作把内容与形式完美的相结合。并具有创造性。开拓了二胡演奏音乐的新天地。 [关键词】刘天华;二胡作品;创新 刘天华先生是近代二胡演奏学派的奠基人,他的伟大贡献在于 代表作之一,类似的情感在二胡曲《苦闷之呕》、《悲歌》、《独弦操》等 作品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表现。如他创作《光明行》是在国乐发展劣 突破了传统二胡一直不被重视,只是为民歌、戏曲、说唱做伴奏及民 间器乐合奏的乐器,从而创立了二胡艺术,使二胡这件乐器登上了高 等学府的大雅之堂,成为了大学的专业乐器,他一生创作了四十七首 二胡练习曲及十首二胡作品,这些乐曲都是二胡开创性的作品,并一 直流传至今,可见刘天华二胡作品的永恒魅力:今年是刘天华先生逝 世八十周年,我们在这里缅怀他的同时,对他的作品及为人产生了深 势时所作,就是希望把二胡及这首作品带到国外,来宣传我们民族的 音乐,树立我们的信心,以此驳斥那些认为中国音乐萎靡不振的人, 这是一个作曲家具有的民族自豪感和崇高品格;二胡曲《良宵》完成于 1928年一月,当时他积极倡导的“国乐改进社”正式成立,艺术事业的 进展和得到各方面的支持,给作者带来了短暂的希望和信心,说明中 国的知识分子即使处于逆境的重压下,他们并没有完全消极颓废,他 们对未来光明仍有所追求,仍抱着乐观的幻想。刘天华在创作中还有 一刻的崇敬之感,刘天华先生的二胡作品之所以有永久的生命力,在于 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新颖的形式,独特的创新。 深刻的内涵:刘天华先生所处的时代,正是我们国家社会制度 变革的时期,破碎的国家和动乱的时局,文化上处于新旧交替,新文 化时期,众多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学者为中国的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 些表现自然景色的作品,如《空山鸟语》、《月夜》《闲居吟》等,这类 作品虽没有明显的社会含义,但也表现了作者对幸福光明生活的向往 和追求。以此我们看出刘天华先生的二胡音乐饱含了时代的内涵和深 刘天华先生虽没有留过学,但他善于学习新知识,民族的,西洋的, 博采众长,从而在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刘天华作为一名知 识分子,对当时的时事政治无能为力,但作为一名正直的公民,他愿 为风雨飘零的国家做一份贡献,他要通过二胡这样一件在当时毫不起 眼的乐器来唤起民众的斗志,于是他积极跟随周少梅先生学习二胡演 刻的思想内容,他的每首作品里无不充满了对国家的忧虑,对生活的 热爱,对前途的向往,对光明的追求。 新颖的形式:二胡这件乐器已流传了上千年,但一直处于为其 他乐种合奏及为戏曲伴奏的附属地位,在刘天华之前,没有人为它专 门创作作品,悉数千年流传的古曲,没有二胡作品,多少为我们留下 了无尽的遗憾。刘天华对于二胡艺术形成的贡献在于,不论对于二胡 的各方面都赋予了新的新式,首先对二胡乐器的改革,传统的二胡琴 奏,跟沈肇州先生学习琵琶,并尝试创作二胡曲及琵琶曲。刘天华第 一首二胡独奏曲《病中吟》完成于l9l8年,当时正处于五四运动的前 夕,作者的生活也处于贫病、丧父、失业的状态,在这种境遇之下, 身较短,琴筒较小,演奏到稍高把位时音准,音色就极难控制了,刘 天华的老师周少梅先生将二胡的琴杆增长至9O公分,同时加大了琴筒 作者通过这首作品表现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企图与之抗争最终 仍无法挣脱的内心伤痛,从而比较深刻、真切的反映了作为一个生活 的尺码,由于琴身加长,琴弦的张力加大,这样以来,二胡的音色更 加圆润,饱满,演奏音域更加宽广,大大增强了二胡的音乐表现力, 在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知识分子渴望社会的变革,憧憬美好的未来,但 又看不到出路的苦闷,彷徨之情,是刘天华作品中思想性最为深刻的 而刘天华先生在老师的基础上将二胡最后定型为当代二胡的规格,当 的学习。音乐的审美能力,要在长期的音乐审美实践中获得。笔者建 议演奏者在平时生活中,需注意:(一),加强文化修养,提升个人素 了提升,音乐表现才能逐渐成熟。■ 参考文献: [1]秦放.《论器乐演奏中的“画面”》[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 院学报),2008,(4). 质。广博的文化底蕴是器乐演奏者进行艺术表现必不可少的条件,演 奏者可以通过加强文化素质,结合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学 习,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二),加强自己的审美情趣。通过阅读 文学作品,观赏舞蹈、电影、美术作品等其它艺术形式来陶冶情操, 并要善于从日常生活进行积累,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情感阅历。 (三),切实提高自身演奏技巧,善于总结归纳,努力探索演奏中本质 和规律,加强实践,不断提高演奏者的演奏技巧。只有当音乐修养有 [2][俄]根・莫・齐平著焦东建/董茉莉译。《音乐演奏艺术》.人 民音乐出版社 [3]魏育茹.《阮、柳琴演奏曲集》.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黄河之声2012 ̄8M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