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65-67页 散文《落花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使学生认识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好处的人”的道理,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2. 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3. 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的主次。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父亲的那一段话,明白做人的道理。 2. 练习分清课文的主次。 教学准备:课件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PPT出示落花生和许地山的图片)落花生就是花生,不仅是一种农作物的名字,也是我国著名学者许地山的笔名。一边是一种普通的农作物,一边是著名学者的笔名,有什么疑问?(顺带讲解“花”和“华”)
生:一个人为什么要用植物的名称作笔名?
师: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许地山先生的这篇散文(板书: 落花生)看看能不能通过今天的学习找出许地山先生用落花生做笔名的原因。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感知课文:
1. PPT出示课文中出现的带有轻声的词语,指名朗读词语,找出这些词语的共同点,注意朗读时词语的轻声。
2. PPT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重点纠正多音字的读音。(空、种)多音字的读音要根据多音字的意思来读。
3.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找到“居然”,质疑:为什么收获花生要用“居然”?(提示:荒地、第一次种、时间短) 第一次种花生就收获了,用了一个居然,作者一家的心情如何?(意外,高兴→喜出望外) 那就带着那种意外高兴的心情再把第一自然段朗读一遍。 4. 回过头来再看第一自然段找一找,这一自然段里,有什么地方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地方不一样(提示:标点符号) 生反馈:买种,翻地,播种,浇水 这几个词语之间用的是逗号而不是顿号。之前学习并列的词语之间用顿号,而这里用的是逗号,探索用逗号的原因(这些事情之间时间的延续),应用于作文中,如果有这样的需要,也可以用逗号。 5.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
三、自由读文,理清课文脉络:
1. 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找一找课文除了写种花生,收花生之外,还围绕花生写了哪些事情。汇报,交流:尝花生,议花生。(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2. 仔细阅读文中写尝花生、议花生的部分,其实是边尝边议的,但是尝花生的部分只是寥寥几笔,作者把大部分的笔墨放在了议花生的部分。 质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因为议花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这叫写得详细,与之对应的是简略。) 这是这篇文章的第一个特点,主次分明。 探索:这种写法对我们写作文有什么启发?(作文也不能平均用力,要主次分明,主要的要详细描写,次要的就一笔带过。)
四、直奔重点,深入理解:
1. 默读课文的3-15自然段,把不明白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 ⑴ 课文第三自然段,为什么说父亲来了,实在很难得?(父亲很忙碌)为什么忙碌?(提示:去资料袋里找一找答案)许地山出生于一个爱国志士家庭,父亲为百姓的事情奔走忙碌,所以那天晚上天色不大好,父亲来了很难得。(再次带着对父亲的敬意来读一读第3自然段) ⑵ 为什么父亲说花生有一样最可贵?什么最可贵?为什么可贵?带着这些问题去仔细阅读第10自然段,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
反馈交流:花生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像桃子、苹果、石榴那样,把鲜红嫩绿的 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
质疑:父亲说花生的品格高贵,为什么还要说桃子、苹果、石榴?(对比的手法) 朴实无华的花生默默无闻地给人们带来好处,真的很可贵,令人钦佩。再次读一读第10段,读出花生的可贵。
⑶ 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不是。还讲了做人的道理。具体课文中是哪句?(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做人外表可以丑陋,但是一定要做个有用的人。)少年许地山的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好处的人。(讲体面没有错,不能只讲体面。不能只顾着表面光鲜,对别人没有用处)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
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帮助别人的人、清洁工、老师等等)生活中很多人的工作看似平凡不起眼,但是他们都对他人对社会有用。
2. 许地山为什么要把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他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个像落花生那样的人)本篇文章写的是落花生,讲的却是做人的道理,这种手法叫做借物喻人。
拓展延伸: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事物,蕴含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口语交流练习)
六、课后作业:
小练笔:尝试选择身边的一种事物,写一写自己从中悟到了什么样的做人道理。
八、板书设计:
15.落花生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