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相遇问题
本节课主要学习相遇求路程的问题。这节课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体验和学习相遇问题的主要条件(同时、相向、两地、同时出发、相遇等)和相遇问题中主要的数量关系(一物体所行路程+另一物体所行路程=总路程速度和╳时间=总路程)。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第九册相遇求路程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主动参与活动中,学生能理解同时出发、向相而行等条件的含义会解决相遇求路程的题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把生活实际问题转化成相遇问题模型,并试着加以解决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②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的意识;③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1 / 5
三、教学重点、难点:
①学生能理解相遇求路程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并能顺利地解答一般问题;②学生能利用建构的相遇问题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准备:
每生一块橡皮。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大家平时到阜阳或外地都是怎样去的?车辆行驶要有一定的交通规则,那么你们这节课你没就来当小司机,我来当警察叔叔,现在大家应该喊我什么呢?(声齐喊警察叔叔)不过只有回答好下面两个问题才有资格上路。
出示问题:(1)一辆客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3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辆火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3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上面两辆车如果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两车会怎样(同时用手势表示)?(生答,师板书课题。)
2 / 5
(二)、演示操作、学习新知
1、用课桌做公路,同桌左边的同学做客车司机,右边的同学做货车司机演示上述两车每小时相遇的情况。
注意引导:(1)、同时相向相距相遇各是什么意思?
(2)、两车是不是在桌子中间相遇?
(3)、相遇点应该靠近那辆车?
(4)、两车各小时各走多少千米?
2、编题、并解答
(1)、找几位同学说一说刚才演示的过程可以编成什么样的应用题?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客车每小时行5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40千米,3小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你们认为这一题中哪些条件比较重要?
强调两地、两车、同时、相向、相遇、相距等条件的重要性。
(3)、读题,理解题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演示题意
3 / 5
可以两人合作用小橡皮演示,也可以两人一组走一走。
(4)、列式并计算
503+403(50+40)3
(5)、请几位同学分别说一说两种列法的每一步各是什么意思?
(6)、检验是否合情合理。
3、尝试应用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相遇问题,你能不能选择其中的一些编成应用题并解答?
(生汇报交流、师适时点拨)
4、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一种有关两种物体运动的问题相遇问题。大家能总结一下应怎么解吗?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三)、作业布置
练习十四第1----3题
4 / 5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用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交通事例引入新课:我做警察叔叔,同学们做小司机。使同学们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的情境中。然后,我出了两道题,让学生只有回答好这两道题才有资格上课。学生们解决这两道题并不困难。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新知识的自信心。接着,我用手势引出课题。
学生们初步认识了相遇问题后,让学生用橡皮做小车同桌合作,在警察叔叔的指挥下,反复操作、试验来理解相遇问题中的重要条件。随后,让学生把刚才演示的过程编成应用题解答出来。并讨论两种方法的区别和联系。因为学生有了刚才的操作经验,所以非常轻松地理解了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解答出来。
最后,让学生编出符合相遇问题模型的应用题,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纵观这节课,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能积极主动学习,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合作意识。教学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思想。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鼓励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帮助,使每一位学生对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但是,这节课的不足之处还很多:如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组织还不太周密,有待进一步提高;语速太快也有待提高。
5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