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神经科学领域获得的诺贝尔奖项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神经科学领域获得的诺贝尔奖项

1906年,C.戈尔季(意大利人)、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

1932年C.S.谢林顿、E.D.艾德里安(英国人)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

1933年T.H.摩尔根(美国人)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

1936年H.H.戴尔(英国人)、O.勒韦(美籍德国人)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

1944年J.厄兰格、H.S.加塞(美国人)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

1949年W.R.赫斯(瑞士人)发现动物间脑的下丘脑对内脏的调节功能

1963年J.C.艾克尔斯(澳大利亚人)、A.L.霍金奇、A.F.赫克斯利(英国人)发现与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构

1967年R.A.格拉尼特(瑞典人)、H.K.哈特兰、G.沃尔德(美国人)发现眼睛的化学及重量视觉过程

1970年B.卡茨(英国人)、U.S.V.奥伊勒(瑞典人)J.阿克塞尔罗行(美国人)发现神经末梢部位的传递物质以及该物质的贮藏、释放、受抑制机理

1971年E.W.萨瑟兰(美国人)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

1977年R.C.L.吉尔曼、A.V.沙里(美国人)发现下丘脑激素;R.S.雅洛(美国人)开发放射免疫分析法

1981年R.W.斯佩里(美国人)从事大脑半球职能分工的研究;D.H.休伯尔(美国人)、T.N.威塞尔(瑞典人)从事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研究

1986年R.L.蒙塔尔西尼(意大利人)、S.科恩(美国人)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以及上皮细胞生长因子

1991年E.内尔、B.萨克曼(德国人)发明了膜片钳技术

1997年S.B.普鲁西纳(美国人)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 —— 朊蛋白(PRION)并在其致病机理的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2000年阿尔维德·卡尔松(瑞典人)、保罗·格林加德(美国人)、埃里克·坎德尔(奥地利人)在“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的重要发现。

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上获得关键性发现,这些发现最终导致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

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以表彰两人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的贡献。

2014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约翰·奥基夫(John O‘Keefe),以及来自挪威的科学家梅-布里特·莫泽(May-Britt Moser)和爱德华·莫泽(Edvard I. Moser))夫妇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解决了哲学家和科学家几个世纪之久的问题——人类大脑究竟是如何

构建一个所处空间的地图,以及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人类大脑如何导航并寻找路径。

2017年,三名美国科学家杰弗里·霍尔(Jeffrey C. Hall), 迈克尔·罗斯巴什(Michael Rosbash)以及迈克尔·杨(Michael W. Young)获得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发现控制昼夜节律机制的发现。

2017发现昼夜规律机制

三位科学家陆续发现果蝇能够产生三种蛋白质,产生昼夜节律,果蝇因此拥有了生物钟。

1984年,三名美国科学家杰弗里·霍尔(Jeffrey C. Hall), 迈克尔·罗斯巴什(Michael Rosbash)以及迈克尔·杨(Michael W. Young)果蝇体内有一种与生物钟相关的基因。这种基因使得果蝇的细胞编码产生PER蛋白,一这种蛋白在夜晚增加,白天减少,具有周期性的变化;二该基因的变异可以改变果蝇活动的周期。另外,科学家们发现PER蛋白的表达会抑制per基因的表达。

1994年,迈克尔·杨(Michael W. Young)通过研究节律异常的果蝇发现了tim基因的变异型,发现果蝇体内还有一种基因能够编码合成TIM蛋白,TIM蛋白和PER蛋白结合形成二聚体复合物,这样PER蛋白才能进入细胞核,能够阻止再合成PER蛋白。当PER蛋白的数量过多时,两者形成的二聚体复合物也就越多,PER蛋白的合成越困难。迈克尔·杨(Michael W. Young)发现了第三种基因能够调控产生DBT蛋白,DBT蛋白使PER蛋白的合成速度减慢,能够精确的控制昼夜为24小时。

生物钟的整个周期是,per与tim两种基因不断表达,虽然表达增加,但起初不足以稳定PER的浓度,一段时间后,PER与TIM两种蛋白浓度不断增加,二者形成二聚体,随后,二聚体开始进入细胞核,抑制per和tim基因的表达,随之PER和TIM的浓度逐

渐降低,此时PER与TIM无法形成二聚体,于是又回到了周期的最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