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有感-----------父权权威
中国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之中,身份的等级制度体现在封建社会的吃穿住行的方方面面,而在这个庞大的身份等级社会中,父权又是无与伦比的权威体现。在瞿老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中,把父权的描述放在第一章里面,可见父权在中国古代法制社会中的存在影响甚广并且是是极其重要的。
想要理解封建社会身份等级制度就必须要了解父权。在传统儒家文化中,人与人之间讲究长幼有序、贵贱有等的传统伦常关系。但是无论是上至皇族还是下至贫民,这种贵贱有等、长幼有序的伦常关系最集中的体现莫不是于家族之中,而父权的绝对权威将家族之中的伦常关系体现到了极致。因为父权的存在标志着一个家庭宗族里,代表父权的主体和代表妻子儿女的非父权主体在地位上的不平等,可见父权在某种意义上是封建身份等级社会的标志。
通过阅读,可以得出这样一条理解:父权是封建家族的家长对其家族中一切人和物的最高支配权。那么,这父权的对一个家族最高支配权的体现表现在那些方面呢?我得出了三个观点:父权拥有生杀大权,父权拥有财产权,父权支配婚姻权。
生杀权,古语里面有一句: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说的就是父亲基于父权掌控对子女的杀生大权。从前秦二世矫始皇诏赐蒙恬及扶苏死,扶苏说:“父而赐子死,尚安敢复请?”不敢半点违抗父权,说道“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典范。而且这种权威是来自于法律许可的,“父母控子,即照所控办理,不必审讯”。
财产权,《坊记》云:“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才。”描写的就是子女对于家里的财产不会私自动用,财产的掌控权是在其父亲手里,如果小辈私自动用财产,将会承担“历
代法律对于同居卑幼不得家长的许可而私自擅用家财,皆有刑事处分,按照所动用的价值而决定身体刑的轻重,少则笞一十二十,多则杖至一百”的刑罚。在描绘古代生活的书籍影视里也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就是父母卖儿女来取得钱财维持生计的,那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在古代,子女对父母而言也是一种私有财产可以倒卖呢!
婚姻权,古代子女要娶嫁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的意志是不被考虑在内的,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听从父母安排,而如果没有父母的同意,私自定下终生,那种婚姻关系的取得是不被认可和接受的,像“梁山伯与祝音台”里面的两位主角最后是神话了的化蝶归去,其结局终是凄美动人,让人唏嘘的。而且父权自然要大于母权,家里的重大决定定以父权为先,因为古代女子信奉的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女戒原则,不可违背,母亲对子女的婚姻权有一定的影响权,但最终决定权终还是在父权手里。
当然,除去生死权,财产权,婚姻权,父权的影响还在于其他很多方面,例如族长权,法律权等,可见父权在封建社会主义中拥有无上的权威性,上至君臣下至民众,无一不以此戒,千年来无限循环。
那么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父权可以维持两千多年之久呢?
父权是封建制度的社会条件下的父权,因而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必须明确父权与封建社会的关系。前文已经提及,父权是封建身份等级社会的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封建等级制度是建立在父权的基础上的:封建兴而父权盛,封建灭则父权亡。因此,封建的历史就是父权的历史,剖析封建社会的根基就得以明了父权凭何得以维系千年之久。
中国封建社会,社会的维持和发展靠的是自然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而自然经济的维持则依靠于农耕劳作。古代人民,没有发达的技术一切生产依靠的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一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作为统治阶级,维持一个国家的发展健康,其关键自然就会采取一切手段将农民阶级掌握在手掌之中,于是讲究“重农轻商”,把农民的地位放于所有其他分工阶层的最上面,而重农的结果就是,农民世世代代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民的生活理想局限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黎民不饥不寒”。这和父权的形成与发展存在着莫大的关系。
因为一方面,农耕活动的体力劳动性使男子既是劳动的主力,也是农业生产经验的集大成者,这使男子在家族中得地位处于核心地位;另一方面,农耕家族中的子女因为年幼、毫无经济地位以及农业生产经验的缺乏使他们无法脱离家族而独立生存,只能依附于家族,依附于家长。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维护自然经济基础是维系封建社会千年的根本,也是父权得以维系的基础,一言蔽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之使然。
封建社会及父权得以维系千年的因素不仅包括经济基础的原因,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社会意识——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一大特色为“礼治”,讲究“亲亲、尊尊”。“尊尊”维护君权之神圣,“亲亲”标榜父权的地位。儒家宣扬“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教导人们“在家行孝,出门尽忠”,“忠孝一体,忠为大义,孝为小义”。就是在家要严守父子之礼,不得超越伦常而触犯父权;于国要谨尊君臣之道,不得有损君威而犯天颜。在“礼治”的旗号下,统治者标榜“孝治天下\"
总而言之,中国封建社会的父权维系千年的奥妙在于: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下的自然经济为父权的产生与维系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儒家礼治尤其是孝道思想为父权的维
系又提供了广泛的精神支柱,坚实的经济基础与的广泛精神引导使中国封建社会的父权屹立千年。
通过阅读瞿老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让我深刻地了解了中国传统和中国法律的撞击带来的中国灿烂独特的法制进程,只有了解了从古至今中国的法制进程,才能更好的理解现今的法律制度文明,真正做到博古通今,展望未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