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双侧迁移教法为切入点,探讨其在高职院校铅球教学的应用,以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教学对比,结果表明:在体育铅球教学中应用双侧迁移理论有助于学生铅球成绩的提高,能够预防对运动损伤以及提高学习兴趣。
【关键词】双侧迁移理论 高职院校 铅球教学
【中图分类号】g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19-01
铅球是田径中最基本的项目之一,也是大学、中学体育教学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锻炼项目之一。在高职院校铅球教学中教师多采用传统教法进行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多数学生经过铅球技术的后,对技术掌握仍然较差、成绩提高也不明显。本文以为双侧迁移教法为切入点,探讨探讨其在高职院校铅球教学的应用,为高职院校田径教学的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1.双侧迁移特征
(1)优势侧肢体与弱势侧肢体
优势侧肢体主要是由于遗传因素和人们的长期习惯于使用身体的某一侧所引起,使人感觉身体两侧有一侧比另一侧更加灵活、更加有力,大多数人的优势侧为右侧,弱势侧为左侧。 (2)双侧迁移的定义
我国著名的运动心理专家张力为和任未多(2000)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这本书中,将两侧迁移定义为身体一侧肢体的学习向另
一侧肢体的迁移。基于此,双侧迁移就是指在运动技能学习中,身体的某一侧向另一侧进行动作技能的迁移。 2.教学过程与分析
某高职院校体育课堂学生铅球教学规定的时数28学时。在教学中实验组与对照组按同等时数,同等强度和同等指导频率,由同一名教师任教。将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学习阶段、掌握阶段、提高阶段。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这三个阶段的教学任务相同:第一阶段学习阶段,使学生初步掌握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建立完整、正确的技术概念;第二阶段掌握阶段,使学基本掌握正确的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第二阶段提高阶段,教学任务根据个人特点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提高运动成绩。
在采用的主要练习方式上:第一阶段,两组都采用身体右侧练习为主学习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第二阶段,两组存在明显区别,对照组继续采用身体右侧为主的练习而实验组采用身体左侧为主的练习进行铅球学习;第三阶段,都采用身体右侧为主的练习。 两组的教学阶段顺序如下:实验组学生按双侧迁移教法(见图l)和对照组学生按传统教法(见图2)进行教学。
如果仅从图1和图2看两种教法的区别在第一、二阶段,实验组采用左侧(弱势侧)而对照组采用右侧(优势侧)。其实换一个角度看,在双侧迁移教法的教学阶段顺序(图l)中可以清楚看到实验组学生的学习顺序是从身体的“右-左-右”,也就是从优势侧肢
体获得的动作技能迁移到弱势侧肢体,再由弱势侧转移到优势侧肢体,进而提高运动成绩这样的过程。而传统迁移教法的教学阶段顺序(图2)是按照“右-右-右”的学习顺序进行,一直都是右侧或者说是优势侧。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不难了解它们的区别是“右-左”与“右-右”和“左-右”与“右-右”,也就是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过程和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过程是不同的。 3.实验后两组学生铅球达标成绩的对比与分析
两组学生达标成绩测试结果(见表1),实验组学生的平均成绩为9.73m,对照组平均成绩为9.27m,两组成绩呈显著性差异(p<0.05)。 对照组集中于10m至5m区域附近,明显看出实验组的成绩比对照组的好。说明双侧迁移教法在提高铅球的达标成绩方面优于传统教法。 参考文献:
[1]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
[2]杨锡让.实用运动技能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3]刘江南,宁自衡.运动技能双侧性迁移机制及迁移不对称性的国外研究学说[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