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5期 现代大学教育 55 教膏 谣 知识化和功利化正使大学文学教育远离文学 高旭国 摘要:近年来大学文学教育存在的两个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教师的教学知识化和学生的学习功利化。前 者是指教师把文学仅仅当成一种知识进行传授,忽略文学的艺术属性和审美育人的功能;后者是指学生在 把文学仅仅当成一种知识来接受之后,整体性地放弃文学教育最重要、最独特、最不能忽视的大量的文学 阅读。这两个问题给大学文学教育带来的后果令人忧虑。 关键词:文学教育;教学知识化;学习功利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08)05—0055—03 用化是直接诱因;另一方面也与文学这种老学科未 能及时转型和更新有关,比如当铺天盖地的文化热 到来之时,文学研究没来得及找到新的立足点便匆 匆汇入文化研究的大潮,以致淹没自己的个性和空 近年来,大学文学教育出现种种问题,引人注 目,报刊上相继发表一些有见地、有分量的文章讨 论这些问题。但从总体上看,由于论者所处的位 置、角度乃至立场多有不同,所以提出的论题、形 成的认识和给出的结论也多有不同,甚至存在着相 互问的抵牾和纠缠不清的现象。 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角度看,大学文学教 育,无论是作为公共人文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的文 学教育,还是作为中国语言文学与外国语言文学学 科教育的文学教育,都存在着两大问题——教师教 学知识化和学生学习功利化,这两大问题正使文学 教育远离文学。 间,而这势必也殃及到文学教育的领地。 这可以用两个最明显的例证来说明。一是近年 来随着高校办学的所谓大众化,学生入学后一、二 年级的基础平台打通,公共课、通识课迅猛增加, 专业课被迫大幅度削减,可一些教师却还死抱着 90年代、甚至是80年代的发黄的讲义上讲台,课 时不够用,又得完成教学任务,怎么办?只好舍其 血肉存其骨架,于是血肉丰满的文学作品被处理成 瘦骨嶙峋的文学知识。二是文化研究对文学教育的 一、教师教学知识化使大学文 学教育刻板、教条、贫乏、 堕一 影响。可以说,近年来纯粹的文学研究越来越少, 而文化化的文学研究正如有人讥讽的那样—— “文化像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以至于这种研究 到后来几乎成了一种凌空高蹈、漫无边际、“草色 遥看近却无”的“玄学”。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 知识化是近年来大学文学教育存在的最大、最 根本的问题。它主要表现为:文学教育者把文学仅 仅当成一种知识进行传授,忽略了文学的艺术属 性,忽略文学作为艺术的最本质的特征——形象, 年轻的教师,喜欢赶时髦、追风头,对之虽囫囵吞 枣却全盘接受,干脆把文学课改成了文化课,借此 弥补自身文学修养的不足。 作为艺术的文学被知识化以后,只能按照一般 以及与之相生相伴的具体生动、丰富多彩的感性存 在,而完全演变成与其它人文社科没有区别的理性 知识的传授方式进行“教育”,也就是我们所习惯 的概念、判断、推理,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 和逻辑的形态。这种状况的产生,一方面与商业社 会和后现代文化的语境有关,信息化、生产化、实 收稿日期:2008—07—08 决问题等老掉牙的模式与套路。从大条“一二三” 到小条“123”,虽然讲授者条分缕析,环环相扣, 作者简介:高旭国(1959一),男,湖南湘潭人,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杭 州.311300。 56 高旭国:知识化和功利化正使大学文学教育远离文学 可接受者接受的都是“理论”、“信息”形态的东 西,而且是僵死的、固化的东西,这不仅使讲授的 客体——文学艺术失去原有的鲜活和灵动,也导致 接受者主体——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失去原有的鲜活 和灵动。对此,北京大学的温儒敏教授感触颇深: “有些学生刚上大学时还挺有灵气,有悟性,可是 训练了几年下来,似乎占有了一些理论,但文学的 想象力和悟性反而减少了,离文学也远了。”而上 海师范大学的薛毅教授,则一针见血地指出:“文 学教育在文学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的阐释 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它把我们与文 学的联系隔开了,它取代了文学,在我们这个精神 世界已经极度匮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为匮乏的 作用。” 二、文学教育知识化带来的直接 后遗症是去审美化和去育人 化 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的名篇佳作灿若星河、美 不胜收,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从中受到美的滋养,美 的熏陶,美的洗涤和净化,并由此培养起美的眼 睛、美的情感、美的灵魂,最终进入美的世界,享 受和创造美的人生。“美”,是文学和文学教育的 内核、起源乃至归宿,是文学和文学教育的生命和 独特魅力之所在,这正如文学史家司马长风所言: “文学和艺术之可贵,是因为她们牵引我们进人一 个忘却现实利害关系的世界,使我们问歇地解脱功 名利禄的束缚,洗涤在剧烈的人群竞争中所受的创 伤,使我们跳开短暂有限的人生,看一看这瞬息万 变的世界,在有限中见到永恒,在污泥中嗅到花 香,在苦乐悲欢的尽头觉解人性的庄严。” 审美和育人是一体的,合称为“美育”。而所 谓“美育”,通俗地说就是用“美”育人。可知识 化的文学教育,已无“美”可言。既无“美”可 言,用“美”育人自然也就成了空话。事实上 “美育”在整个育人系统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是任何其它学科或知识无法替代的。爱因斯坦在谈 到“美育”的地位和作用时说过的那句话令人回 味无穷:“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 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是一 个和谐发展的人。” 的确,一个人如果只接受一种专业知识教育, 无论这种专业知识教育多么完美,对于这个人的需 要和发展来说都是有欠缺的。“美育”在对人的思 想、情感、品格、道德、责任,甚或理想、智慧、 意志、想象力、创造力等多个方面、多个层面,都 有着难以预测、难以估量的作用和意义。所以,古 今中外的先哲圣贤都非常看重“美育”,如亚里士 多德认为:“诗歌比历史更严肃和富有哲理”,黑 格尔认为“艺术是各民族最早的老师”,赫尔岑认 为“哥德和莎士比亚抵得上整整一所大学”,高尔 基认为“文学是人学”……而恩格斯对巴尔扎克、 列宁对托尔斯泰、毛泽东对鲁迅的极高评价和赞 誉,也同样折射出他们对“美育”的格外重视。 三、学生学习功利化使大学文学 教育远离理想和精神 如果说知识化主要是就教师的教学现状而言 的,那么功利化则主要是就学生的学习现状而言 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可谓相辅相成。 当教师把文学教育知识化以后,学生也消极地 做出回应,那就是把文学仅仅当成一种知识来接 受,把文学教育完全等同于任何其它一门理论课 程,习惯于课堂上记笔记,考试前背笔记,考试后 “拜拜”,而文学教育最重要、最独特、最不能忽 视的大量的课外文学阅读,近年来已经基本上被在 校的大学生“驱逐出境”。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并 且像“瘟疫”般地四处蔓延,无法遏制,就连国 内文学学科和文学教育最负盛名的两个学府——北 京大学和复旦大学,也都不能幸免,他们的中文系 主任发出的慨叹几乎一模一样。温儒敏说:“许多 学生毕业了,也没有读过多少书,顶多是读过一些 节选、梗概的书和一些时兴的理论。”陈思和说: “许多考生对几本流行的文学史著作准备得相当充 分,对一些流行的学术话题和读物也相当熟悉,但 是当你抽样地选一些文学作品作为问题的话,立刻 就会发现破绽,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量不仅相当 少,而且几乎不具备解读作品的能力。”。 可以说,放弃文学阅读是文学教育最大的悲 哀、最大的不幸、最大的失败。这种状况在新中 国、乃至民国时期的大学文学教育史上都极为罕 见,即便是极其特殊的“文革”年代,也有许多 高旭国:知识化和功利化正使大学文学教育远离文学 “革命小将”读文学、爱文学,把文学当成动乱环 57 量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 境里难得的一块精神净土、一处心灵港湾。 这种状况不能不令人忧虑,不能不令人感慨万 从一定意义上说,今天的大学生放弃文学阅 读,意味着他们对于精神理想、对于心灵追求、对 于人文情怀的疏远,反之,则是对于世俗、对于急 功近利、对于爱因斯坦所嘲讽的“机器”的靠近。 而尤为可怕的是在这种群体行为和“集体无意识” 千地回想起近现代之交的两位文化巨人(也可以 称之为著名的文学教育家)王国维和梁启超—— 他们对文学的功能和价值的阐释与弘扬: 王国维说: “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 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时代的文化破碎和一代人 的文化信仰危机。大学历来被称作是“思想库”、 家,何则?政治家与国民以物质上之利益,而文学 家与以精神上之利益。夫精神之于物质,二者孰 重?且物质上之利益,一时的也;精神上之利益, 永久的也。” 梁启超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 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 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 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 格,必新小说。” 若从现实性和学理性出发,我们尽可以指出 王、梁之说所带有的理想化成分乃至极端、偏颇之 处,但若从其所蕴含的久远的人文精神着眼,我们 则不能不钦佩两位文化巨人深邃的人文思想、恢宏 的人文视野和博大的人文情怀,并且最终会默认、 会赞许他们对文学的功能和价值的“夸大化”阐 释与弘扬! 这又让我们想起虽相隔遥远、却一脉相通的关 乎文学的功能和价值问题的两个“文学事件”。 一是前些年美国人捉拿萨达姆时,在他藏身过 的仅有两平米的地下掩体里,居然发现一本陀思妥 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罪与罚》。二是二战时期, 当德国法西斯气势汹汹地包围了斯大林格勒,并且 一度攻占它的北部工业区时,那里的老人们无所畏 惧,他们自信而又自豪地预言:“德国人胜不了, 因为我们有普希金、有屠格涅夫……” 文学是什么?文学不仅是精神的净土、心灵的 港湾,文学更是生长着理想的大树,燃烧着信仰的 火炬……;文学,特别是好的文学,改善人的精神 状态,并进一步改善人的生活质量,真正的生活质 “精神场”、文化和文学的栖息之处,大学校园历 来被看作是远离尘世污染、有如世外桃源的清净圣 洁之地。可以说,与现实社会和物质世界保持一定 的距离,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洁身自好的品格, 并站在人类文明的制高点上对现实社会和物质世界 的沉沦表示轻蔑和批判,正是现代大学存在的一个 必要理由。 退一步讲,即便我们不谈高远的理想和精神, 即便我们完全承认现实,完全承认物质的重要性和 功利的合理性,那么,当下大学生放弃文学阅读的 做法也是有得有失、并最终是得不偿失的。2003 年在媒体报道的“百名博导推荐书目调查”活动 中,很多博导都回答对他们人生和事业影响最大的 书,不是专业书籍,而是与他们专业无关的文学作 品。不知面对这一事实,那些不读文学作品的大学 生作何感想? 放弃文学阅读最“现实”的后果是文学能力 的下降甚至丧失,它起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文学 感受能力,二是文学鉴赏能力,三是文学表达 (包括口头和文字)能力,而这三个能力不仅对于 文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是必备的,即使非文学专业 的大学生也应当具有一定的基础,比如文字表达, 人一生无论从事何种专业都无法拒绝。而从一个人 的全面发展来说,“有用的机器”终究不是最佳的 选择。口 (责任编辑张少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