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渔歌子教学设计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渔歌子》。

  2、想像词中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3、借助拓展延伸,进一步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学会词的吟诵,根据词所描绘的画面,想象意境。

  教学难点读出词的韵味,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收集了解有关唐代诗人张志和的资料。2、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结合课件,欣赏歌曲《渔歌子》。

  2、启发谈话:在这首歌曲中,蕴含着一首流传千古的词,这首词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3、出示课题,强调“渔歌子”是词牌名及读法。

  二、初读《渔歌子》。

  1、自由读,

  (要求:a、注意每个字的读音。b、多读几遍,读通顺。)

  2、指名展示读(纠正读音,强调节奏、韵律)。

  3、师生配合读。

  4、齐读。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读了这首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用笔圈出)

  2、如果让你用彩笔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会用上哪些颜色呢?

  3、学生汇报,老师随机简笔画板书。

  4、那么,看着、想着,这青山、这绿水就成了一幅画,就成了一首绝美的词——《渔歌子》

  5、用自己喜欢的词语描绘这些景物。

  6、按一定的顺序用几句话描述画面上的景物。

  7、借助课件让学生欣赏词中美景。

  小结:是的,置身在这美景中,也难怪词人张志和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到——西塞山前白鹭飞……(学生接下去)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如果你是这位渔翁,在这美景中,你舍得离开吗?是的,张志和也不愿意离开这儿。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担心弟弟常年在外不归家,也写了一首词劝张志和尽快回家。

  2、补充《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1)哪两句是劝弟弟回家的?

  (2)师生互动对读《渔歌子》和《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3、讨论:张志和为何不归?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1)顺势引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2)拓展延伸:补充张志和弃官归隐资料。进一步理解词人“不须归”的深意。

  五、想像画面,感受意境。

  1、是的,张志和不仅喜欢这里美丽的风景,更留恋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让我们闭上眼睛,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感受他沉醉自然,悠闲自在的生活。(课件播放词朗诵,学生想象画面。)

  2、你可以摇头晃脑的吟诵,感受大自然的美: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还可以用歌声唱出来……

  3、同学们,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去哪座山?(西塞山)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千古词人?(张志和)想起张志和,你一定会吟诵他的?(渔歌子)

  学生吟诵《渔歌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